神機營,是明朝禁衛軍三大營之一,是世界上最早裝備熱火器的特殊部隊。這些明軍精銳早期使用的管型兵器,卻與一個戰俘有關。他的經歷頗爲傳奇,從官二代到皇二代,從戰敗被俘到督造軍火。儘管命運多舛,但他對熱兵器的鐘愛,改變了明軍的裝備面貌,被後人尊爲“明朝火器之神”。

五代後梁時期,一個來自浙江的小夥胡興逸,在越南當上了演州刺史。他的子孫從此登上越南的政治舞臺。後代胡廉成爲宣慰黎訓的義子,改姓爲黎。十四世紀,黎家重要成員黎季犛(讀máo),因表現出色,以外戚身份成爲越南陳朝的權臣。1374後,黎元澄出生這個權貴之家。

作爲長子,黎元澄一出生,就含着金鑰匙。1394年,他被任命爲上林寺判寺事,五年後,升任司徒。正當這個官二代仕途上順風順水之際,他的父親黎季犛按捺不住心中的慾望,密謀篡位。1400年,黎季犛奪取權力,改國號爲大虞,同時,宣佈恢復自己的胡姓。胡元澄一轉眼,從官二代變成了皇二代。

圖1 陳朝 (越南歷史朝代)

身爲長子,胡元澄原本具有優先繼位權。然而胡季犛卻不這麼想。坐上皇位不久,他打算把皇位傳給了幼子胡漢蒼。這麼做不僅胡元澄覺得尷尬,胡季犛也認爲棘手。於是,他以借硯爲由頭,試探胡元澄。他說:“此一卷奇石,有時爲云爲雨,以潤生民。”胡元澄也不是白給的,他指着屋內一株松樹盆景,說:“這三寸小松,他日作棟作樑,以扶社稷。” 胡季犛這才明白鬍元澄並無不滿,因此放心地把皇位傳給了胡漢蒼。爲了調合兩個兒子之間的關係,胡季犛告誡他們:“天也覆,地也載,兄弟二人如何不相愛?嗚呼哀哉兮歌慷慨!”

胡季犛對內彌閤家庭內部矛盾,對外殺戮陳朝宗室。對待宗主國明朝,胡季犛隱瞞真相,篡改事實,引起明成祖朱棣的不滿。在明軍護送陳朝宗室回越途中,胡季犛派遣胡元澄在支棱關趁明軍不備,伏擊得手。

1406年,朱棣命張輔等人率軍入越擊胡。胡家班極力抵抗,換來的卻是piapia打臉,一來雙方實力懸殊,二來越南軍民對胡季犛心存不滿,明軍很快粉碎了胡氏的掙扎。1407年,越南胡朝滅亡,胡季犛、胡元澄、胡漢蒼等骨幹成員被生擒,押回南京。

圖2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

身爲“戰犯”的胡元澄,本該爲自己的命運擔憂,然而他在牢房裏讀書寫字,處變不驚,與其他人相比,平添了幾分淡定。不久,朱棣宣佈了這些戰犯的判決結果,出人意料的是皇帝不但沒有追究胡元澄的罪責,反而網開一面,包喫包住,命他“督造兵使局銃箭、火藥”。

原來,明軍在與越軍交戰時,對方的火器特別厲害,己方損失了不少士兵。朱棣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火器的軍事價值,經過仔細調查,發現越軍裝備的火器大都由胡元澄研發。這位王子對皇位不感興趣,整天琢磨熱火器。正因如此,朱棣赦免了胡元澄的罪責。對他加以重用。

重獲自由的胡元澄全身心地投入研發,對原來的火器進行改良完善,先後推出了“神威烈火夜叉銃”、“單飛神火箭”等新型火器。

神威烈火夜叉銃是一種單管火器,用硬木車成小於銃管口徑的薄片,釘上箭鏃,塗上虎毒,裹上神火,“人馬則釘入骨,遇輜重則焚糧草,遇船則燒蓬帆。鏃上三棱倒鉤,遇物釘入,搖拔不出,器雖同常制而厲害百倍。”在嘉靖年間,火銃改爲發射鉛彈。

單飛神火箭是在火銃藥室裝填火藥,銃膛內裝上各式毒箭。火藥點燃後,毒箭飛出,威力大,射程遠。

圖3 明朝軍隊

胡元澄出仕明朝之後,永樂火銃與之前的洪武、建文火銃相比,增加了一個木馬子。這是放置在藥室和銃膛之間的木製附件,目的是爲了藥室中在相對密閉的火藥,能夠充分燃燒,積蓄足夠動能,增加彈丸射程,這與現代子彈發射原理驚人的相似。胡元澄的神操作,是明軍又一個重大收穫。

有了這些新式裝備的加入,朱棣欣喜異常。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開辦新軍,將這批火器交付士兵練習,這就是世界上首支成建制火器部隊“神機營”。隨着熱火器的服役,改變明軍裝備的面貌,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

圖4 三眼銃 明朝的銃兵

圖5 神機營爲保證長時間持續射擊,通常使用“三段擊”戰術

不久,神機營跟隨朱棣遠徵漠北。面對蒙古騎兵來去如風的作戰特點,朱棣提出了以快制快的戰法,先由神機營進行火力打擊,對手受創之後,騎兵隨後出擊,掃蕩戰場。神機營發射火銃,需要三個人共同協作。第一個人負責瞄準射擊,第二個人中轉槍械,第三個人裝填彈藥。三個人分工協作,動作熟練,始終保持戰場彈丸的密度,給冷兵器時代的騎兵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神機營的火銃真正接受考驗,是“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剌失利,明軍精銳盡失,自己也身陷敵陣。瓦剌裹脅被俘的朱祁鎮一路南下,直達北京城下耀武揚威。在名臣于謙的指揮下,神機營的火銃給予瓦剌沉重的打擊。蒙古騎兵不但沒賺到便宜,反而損兵折將。可以說,胡元澄發明的火器,改變了明軍的作戰模式,也捍衛了明朝的國家尊嚴。

圖6 神機營的 神器譜

胡元澄將自己的兵器製造技藝,傳授給兒子胡叔林,父子兩代在南京兵使局督造的兵器長達六十年。他們研發的火器,是神機營的早期制式裝備,令中國古代火器的面貌煥然一新。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七月,身爲工部尚書的胡元澄病逝,明英宗欽賜祭葬北京城西。其子胡叔林官至工部右侍郎,其孫胡世榮在明世宗時期,初任中書舍人,後爲山東鹽道同知,其後代一直在中國生生不息。

在明朝後來的兵器祭禮中,胡元澄分得饗食,深受明軍士卒的愛戴。胡元澄的前半生榮華富貴,後半生勵志報國。他出現後,永樂年間火銃的裝備率提高到10%,火器的質量也不斷改善。在明軍火器裝備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胡元澄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明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