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的人都非常有鬥志,而現在生活環境好了但是卻缺乏了積極向上的態度。況且以前的科舉比現在的考試難的多,而且也不公平的多吧!!!


我覺得這兩句話講得不完全是一回事。

自古紈絝少偉男,據說出自王寶池的《七律 ·勸學 》學林探路貴涉遠,無人跡處偶奇觀.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書山妙景勤為徑,知淵陽春苦作弦.風流肯落他人後,氣岸遙凌毫士前.

由此,這句應該是勸勉人們不要耽於享樂,不畏失敗辛苦,磨練自我,以期成才。

而現在說的寒門再難出貴子,應該是比較現在與前幾十年的,其中一個最常拿來做論證的是北大清華出身農村城市的學生比例變化。成為偉男、貴子,是自身資質、眼界、毅力、付出、外部的機遇、運氣、資源等各種條件綜合的一個結果。據我觀察,家庭條件優渥的孩子兩極分化較為突出,要麼各方面特別優秀(為人處事、學業能力等),要麼就特別不成器,我想這和父母對待教育的態度及方法有很大關係,如果態度方法對了,有能力給孩子提供各種資源及平台,同等資質及努力的條件下就容易更突出優秀一些。相對的,普通出身的孩子就更難脫穎而出。在和平年代,沒有大的動蕩,社會階層、資源相對集中,趨於穩定也使得這一點比較明顯,所以人們才感慨寒門再難出貴子。但事實上有些事情是幾代人的努力才可以達成的,比如梁啟超一家,其祖上科舉路並不順利,一代代培養下來,才走到這一步。


我大致明白你的意思,不過我覺得問題出在你混淆了「偉男」和「貴子」這兩個概念。我的理解是偉男大致是指業務能力強的人,貴子更多是一種生活品質追求高與生活情趣高的人。偉男就比如黃渤,馬雲,但他們並不一定就是貴子或有貴族精神的人。貴子就比如伊萬卡,還有各種王室之類的吧。有一種說法是說中國貴族已經斷代了,的確找不到很合適的例子。所以這兩句話不衝突,而且從古至今兩句話都對。


這兩句話並不矛盾,而且都是對的,不管放到古代還是現代

「說以前的人有鬥志,現在的人不積極」,這完全是錯的,知道現在有多少過勞死嗎,有多少因壓力過大跳樓嗎,知道學生有多辛苦嗎,以前能讀書的才幾個人。

崇古賤今的毛病要不得,眼光要往前看。


題主,你這問題的邏輯很奇怪啊。

問題:為什麼以前說「自古紈絝少偉男」,現在說「寒門再難出貴子」?

暗藏邏輯就是,「紈絝少偉男」和「寒門再難出貴子」是同一現象?並且古今導致此類現象的大致環境都一樣。

難道不能從古至今都是「紈絝少偉男」,難道古代的時候寒門就容易出貴子?


偉男不會去做紈絝,而現在的我們根本就不配叫做寒門,最多算一個黔首


你這麼糾結,為什麼不自己試試,你是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答案,以此來安慰自己?想要結果,自己調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