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溪古鎮位於崑山南郊的澱山湖畔,在周莊、同裏這樣名氣很大的古鎮的包圍下,它不算很有名,但也絕對不是籍籍無名,它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之前。

  它爲什麼有名?是因爲一個女人死後埋葬在這裏,整個錦溪古鎮爲此改名800多年。

  南宋時,宋孝宗的寵妃陳妃偏愛錦溪風光,每每一來便徘徊不忍離去。死後便水葬於此,錦溪因此改名叫陳墓,這一改,就是八百多年,一直到1993年,才恢復故名錦溪。

  這是錦溪的標誌性風光,遠處的湖面上還靜臥着陳妃水冢,據說不管水位如何變化,水冢總是露在湖面上,是一處名景。

  文徵明有詩云:君王情愛隨流水,贏得寒溪尚姓陳。

  蓮池禪院,始建於南宋,香火非常旺盛。

  跨過這座橋,便進入了錦溪老街。

  飯店門口掛着的臘雞,曬得油光紅亮,引得路人垂涎。

  錦溪有着江南古鎮常見的水巷、石橋和長廊古宅,但這裏卻比周莊同裏等地更清淨,非週末,街上游客都沒有幾個,生活氣息也更濃郁、更淳樸。

  街角的郵遞員雕像,自行車卻是真的,可以坐在後座上,一起合個影。

  薰青豆是水鄉的特產,和着嫩筍丁一起蒸熟晾乾,淡淡的鮮鹹,不管是下酒,還是消閒,都是很好吃的。每次看到,我都要帶一兩斤回家。

  襪底酥這個名字,非常形象。看這餅,可不像一隻只鞋墊!不過名字雖然通俗,但味道卻着實不錯,咬下去,酥香滿口,真是太好吃了。

  它和薰青豆,是水鄉最好的兩樣伴手禮,最適合饋贈親友了。

  說錦溪淳樸,是因爲古鎮裏,還生活着大部分本地人。我總覺得,把本地居民都遷出去的做法並不好,一個地方,失去了原住民,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風情。

  還好錦溪還維持着舊時模樣,民宅臨水而建,每家的後門,都有個小小的臺階通到河邊,洗滌,取水,舟楫往來,都十分方便。

  這纔是水鄉本來的模樣啊!

  高大遒勁的樹,斜斜伸出的枝椏,直接搭到了對岸人家的房頂上。

  想起以前曾經看到過一組畫,叫“蘇州人的老生活”,描寫過這樣的場景:窄窄的河道兩岸都是民舍,大家相處和睦,誰家做了好吃的,都要送點給鄰居嚐鮮,給河對面的鄰居送時,就會用一根長的竹竿,竹梢綁個小籃子,食物就放在籃子裏,直接挑到對岸鄰居家的窗口或後門前,省了不少迂迴的路程。

  一家老式的理髮店。理髮師頭髮都白了,戴着老花鏡在認真地給顧客修建着頭髮。

  這樣的風景,也是越來越少了,我每次看到,都會隨手記錄下來,那是我們消逝的童年、少年時的記憶,只要看到,總會伴着溫情,惆悵,和微微的失落感。

  水邊的小小平臺,人們在喝茶聊天,冬天的太陽暖暖地照下來,一派悠閒的市井風貌。

  時不時就有一座石橋橫臥在水上,陽光透過橋頭大樹濃密的枝葉,灑在河上,隨着水波的輕輕盪漾,泛出明明暗暗的光來。

  雖然天氣已經很冷,但樹葉依然常綠,這是冬天的江南,清淺,溫和。

  長廊上,一對牽着手慢慢行走的老夫妻,看到我從後面走上來,老爺爺拉着老奶奶往旁邊讓。我趕緊說:不用讓不用讓,你們慢慢走。

  老爺爺說:我們老了,走不動了,年輕人走得快,不能擋着你們。

  突然百感交集。生命臨近曲終的時候,總是無可避免地帶上一絲悲傖的色彩,可是,有了這樣“與子偕老”的人,畢竟也是一抹難得的暖調吧!

  河邊的小小茶屋。坐下來,喝杯茶,有時候,生活是需要一點閒情的啊。

  街上偶爾也會看到文藝溫暖的小店。錦溪,它在質樸古舊和情調趣味之間,維持着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

  錦溪古鎮,在這個冬天的下午,是浮生裏,一座小小的爛柯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