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正面臨最後的打擊,卡塔爾“半島新聞網”3月4日報道稱,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人武裝正在對該組織的最後據點發動猛攻。

同一天,路透社報道說,德國已經確定剝奪參加“伊斯蘭國”組織的德國人國籍的條件。

兩則新聞結合起來,反應了困擾歐美國家的一個問題:隨着“伊斯蘭國”潰敗,那些加入該組織的歐美公民“想回家”怎麼辦?

被懷疑是“伊斯蘭國”武裝人員的人,在接受敘利亞庫爾德人的檢查 (圖/nbcnews.com)

先看“伊斯蘭國”的潰敗。

過去兩年,“伊斯蘭國”組織在伊拉克已經被清除,在敘利亞也不斷被壓縮。“半島新聞網”4日報道稱,在不斷失敗中,過去幾周內,“數以千計”的“伊斯蘭國”組織人員集中到敘利亞東部代爾祖爾省的巴古茲鎮。

美國支持的敘利亞庫爾德人武裝最近幾天向巴古茲發動“猛烈攻擊”。英國“天空新聞”報道稱,這是一場“決定性的”戰鬥。雖然“伊斯蘭國”組織用地雷和汽車炸彈阻止,但庫爾德人武裝表示,他們的攻勢取得進展。

諸多跡象顯示,“伊斯蘭國”組織的最後據點估計很快也要被攻下。那麼,曾經狂熱地從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投奔“伊斯蘭國”的極端分子怎麼辦?

有關反恐組織統計,2014年“伊斯蘭國”風頭最勁時,從其他地區加入該組織的國際極端分子高達三四萬人,其中來自歐美的有四千左右,歐美國家中,來自法國的最多,約有1700人,其次是德國、英國,各有近千人。

《華盛頓郵報》3月4日報道說,這些來自西方國家的恐怖分子,有些已經回國,沒有回國的,大部分已經被俘,被關押在“敘東北部的某個偏僻角落”。這些被俘者去向是個很大的問題。

西方國家很猶豫:如果將這些人“領回”,可能是領回了“定時炸彈”。就算把他們審判關進監獄,也擔心他們會在監獄裏進行激進宣傳。

因此一些西方國家乾脆就想剝奪這些人的國籍。

上個月英美就各有一起剝奪國籍事件引發輿論關注。

被英國剝奪國籍的是19歲的沙米瑪·貝古姆。貝古姆2015年前往敘利亞,加入“伊斯蘭國”並與該組織一成員結婚。去年她以有孕之身進入敘利亞一所難民營。在那裏被英國記者發現後,貝古姆向媒體清晰表達了自己的願望——想回到英國。但英國內政部也清晰地表達了態度,那就是貝古姆已經被剝奪了英國國籍。

英國內政部還表示,貝古姆還有孟加拉國的國籍,不用擔心她“沒人管”。

被美國剝奪國籍的是 24歲的胡達·穆薩納。穆薩納2014年投敘利亞的“伊斯蘭國”組織,成爲該組織的宣傳人員。如今身在敘利亞難民營的她也表示想回美國,不過從總統特朗普到國務卿蓬佩奧,都斬釘截鐵地說穆薩納不是美國公民,美國不會要她回來。

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更是被抨擊爲虛僞。因爲就在不久前,特朗普還敦促歐洲國家,把那些從他們國家跑出來的“‘伊斯蘭國’餘孽”領回家。現在輪到他自己,則乾脆以剝奪人家國籍了事。

英美做法引起廣泛爭議。爭議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政府有沒有權利剝奪公民國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1950年代,在一起有關美國二戰逃兵被剝奪國籍的案件中判定,政府不能剝奪公民國家。);二,把這些人“領回來”接受審判是不是更能體現正義。

這個問題上,德國則尋求“制度性”解決問題的方案。路透社3日報道稱,德國聯合執政的基民盟和社會黨已經達成一致,將剝奪三類參加“伊斯蘭國”的德國公民的國籍:一是這些人除德國國籍外,還有其他國家國籍;二是這些人投奔“伊斯蘭國”組織時必須是成年人;三是這些人是在新規定實施後,仍然爲“伊斯蘭國”效力。

這個方案相對來說比較折中。但正如《華盛頓郵報》3月3日的社論所言,國家應該對自己的公民負責,西方過去在此問題上一直比較懶惰,現在應該是負起責任的時候了,不管有多麼困難,多麼有風險,還是應該把這些極端分子領回家接受審判。

西方國家能做到這一點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