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並不是益州本地人,跟益州土著也沒多少感情。當時天下饑荒,他跟法正一起入蜀投奔劉璋。劉璋有意邀請劉備,幫助抵禦張魯,派法正、孟達一起前往荊州迎接劉備。劉備平蜀後,任命他為宜都太守。

孟達背叛,投奔曹魏,都與劉備的決定有關。

首先,孟達覺得委屈。他一直覺得自己功勞、能力不弱於法正,而法正在漢中戰後為尚書令,與諸葛亮平起平坐,孟達僅僅是宜都太守。曹操放棄漢中,孟達從秭歸進攻房陵,斬殺房陵太守蒯祺,然後進攻上庸。這時,劉備卻派劉封自漢中出發,與孟達會合於上庸,成了孟達的上司。他一不能像法正那樣不斷陞官,二不被劉備信任,叛逃時給劉備寫信說:「臣委質已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於君乎!」信中並沒有說別的,滿紙委屈而已。

第二,與劉封關係惡劣。劉封來統帥孟達的部隊,孟達本來就一肚子意見,兩人相處得非常不好。劉封軍事才能突出,又是劉備義子,一直心高氣傲,沒拿孟達當回事。期間,劉封奪了孟達的鼓吹依仗,雙方之間水火不容。

第三,擔心劉備怪罪。關羽圍樊城,劉備命劉封、孟達支援,但二人沒去。實際上,關羽瞬間土崩瓦解,跟劉封、孟達沒多大關係,但是孟達擔心劉備怪罪。關羽被殺後,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殺劉封,也不是因為關羽被殺,而是擔心影響劉備的政權繼承。

孟達受不了委屈、又反覆背叛(一叛劉璋,二叛劉備,三叛曹魏),註定不會有好結果。


瀉小祕書葯。

孟達反正這個事情,三國志裏有個說法,是說諸葛亮本身就是想除掉孟達,所以寫了那個給孟達的信,又故意泄露給司馬懿,讓司馬懿殺掉了他。

原因很簡單。諸葛亮給人寫信落到第三者手裡,孟達這件事上是有記錄的唯一一次。而諸葛亮是大家都知道的,向來行事謹慎,而在如此重大關係全局的問題上卻出了這個事,只能說他是故意的。

當然,有意思的是,司馬懿生平多疑,但唯有這件事他沒有懷疑過諸葛亮的動機。

曹劉雙方几乎精銳全出的漢中之戰中,劉備算是險勝,拿下了漢中。之後,劉封和孟達受命攻取了上庸。關羽北伐失利,劉封孟達是劉備一方離戰場最近的部隊,未予救援。時候劉封自殺,孟達見勢不妙,投降了曹魏。

孟達投降後,曹丕待他還算是不錯的,加官進爵。為什麼呢?這就要說到孟達鎮守的上庸在戰略上的重要性了。

翻開地圖看一下就知道,從漢中到襄陽之間全是崇山峻嶺,中間僅有的一條狹長古道上,地理條件稍微好些的,就只有上庸了,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鄖陽竹山縣。

在上庸東南是曹魏一方在赤壁之戰中碩果僅存的襄陽,上庸西北則是劉備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來的漢中。而這兩個地方對雙方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而上庸恰巧在這兩個地方中間。

這就是說,孟達既可以協助曹魏進攻漢中,也可以協助從荊州出兵北伐的一方參與進攻襄陽。關羽北伐時,就曾要求上庸出兵策應進攻。在關羽北伐失利之後,上庸也是唯一有可能在第一時間進行救援的。但當時劉封孟達剛佔領上庸不久,沒有能力出兵。

而到諸葛亮第一次大舉北伐時,情況變了。孟達在這裡已經經營了十年之久,和當初不可同日而語。那麼,這時候,如果孟達能夠反正,出兵進攻襄陽,就可以在東線策應諸葛亮的軍事行動。退而求其次,孟達反正,也可以讓漢中根據地免受上庸方向來的威脅。

當然,如果孟達不是被諸葛亮用反間計借刀殺人,他是真的打算反正,那麼他會對戰局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因為他只要得到蜀漢的支援,就有可能威脅到曹魏在襄陽的安全,孫權一方再從荊州出兵策應,進攻襄陽,襄陽被迫兩面受敵。而一旦失去襄陽,曹魏在南線的形勢就會急轉直下。整個南陽郡和許昌都也就無險可守了,曹魏只能投入更多的兵力來彌補襄陽防線失守的後果。

也就是說,襄陽對曹魏來說,是必救之地。兵法說,攻其所必救。如果能達到這個結果,那麼曹魏在關中防線就不可能大規模救援,諸葛亮取勝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而諸葛亮如果是用反間計除掉孟達,曹魏至少需要一段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平定叛亂以後,還得投入一些時間和資源去重新穩定襄陽防線,諸葛亮也就就可以安心北伐,不用擔心漢中根據地的安全。


當然不能了,諸葛丞相的第一次北伐是終極目的絕不是蕩平曹魏。攘外必先安內,當時蜀漢內部尚未全部達到諸葛丞相期望的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怎麼可能放心帶著部隊直搗黃龍呢,萬一禍起蕭牆了怎麼辦?這也是為啥諸葛亮不接受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原因,因為後方未穩嘛?所以這一次北伐一是豎起抗曹的大旗,二是找機會排除異己。

縱觀蜀漢政治格局一直有個暗線,那就是蜀漢政治的主客矛盾。

所謂的客是誰呢?就是劉備起家的這羣班底,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等,這羣人裏幾乎沒有蜀川本地勢力的人物,詮全是外來人口,當然都是客。

那主是誰呢?劉表、劉璋留下的大量舊臣,這些人多是蜀中世族大家的代表人物,在當地樹大根深,人脈廣泛,所以是主人。

但現在的問題是,劉備的客人集團,現在是統治者,但人少,出身卑微;蜀中舊臣雖然是被統治者,但是人多,出身也相對較高。

所以劉備的客人集團如果不能把蜀中舊臣用好,就很難統治蜀川;另一方面,如果不用劉備客人集團的人制衡蜀中舊臣,弄不好蜀川會先陷入到分裂當中。

劉備白帝城託孤,把蜀漢託付給諸葛亮和李嚴兩位,主要是考慮,在身後也要維持主人和客人的平衡,他兒子阿斗的江山才坐的安穩。

但結果並不這樣,諸葛亮作為託孤一號人物,上臺就大權總攬,事必躬親。李嚴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在諸葛亮籌備北伐的同時,分兵駐屯到江州,就是今天的重慶,在這裡發展了自己的勢力,當然主要以蜀中土著世家人才為主,這是明擺了跟諸葛亮唱對臺戲,如果諸葛亮不擺平李嚴,蜀漢很可能就陷入分裂。

所以諸葛亮以北伐的名義,想把李嚴從江州調到自己身邊,方便控制,但是李嚴百般推脫就是不來,誰都不傻。

但此時此刻,孟達出現了,孟達也是蜀中舊部,回歸十有八九也是投靠李嚴一邊,孟達的投誠對於諸葛亮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的諸葛丞相,看到這種情況,眉頭緊鎖,計上心頭,利用孟達回歸這件事,讓李嚴給孟達寫信,李嚴一看是孟達老熟人,馬上展現了極大的熱忱,因為孟達的回歸增加了他對抗諸葛亮的砝碼。所以李嚴就放鬆了警惕,接受了調遣,離開的重慶,希望第一時間接觸到孟達,將其收入麾下。

諸葛丞相看調虎離山之計已經成功,馬上展開第二步,把孟達要反叛的消息透漏給魏國,然後坐看孟達被滅。李嚴沒有得到期望的外援,而且蜀中地位最高人物連想歸附的人都不能保護,也讓更多希望依附李嚴的人望而卻步。

最後等待李嚴的只有諸葛丞相無情的傾軋,兩年之後李嚴被貶為庶人。諸葛亮也完成了蜀漢政權,主人、客人兩大系統的整合。

看完了是不是感覺自己如芒在背,這麼一個光輝偉大的諸葛丞相,一下變成了一個滿肚子腹黑陰謀的角色。但仔細想想這纔是當時真正的權力關係,這纔是真正的人性。

諸葛的蕩平曹魏不過是騎虎難下,飲鴆止渴,不是諸葛丞相死的早點怕是鞠躬盡瘁的身影就未必這麼高大了。


如果孟達起義成功,諸葛亮能否統一三國?

這個孟達起義成功的含意不清楚。按原來設想的,應該是孟達攻取洛陽,但從實際情況看,以孟達的能力,即使反叛圖謀不被發現,恐怕也難有大的作為。因為原來孟達認為申耽,申

儀會跟上自己造反,但實際不但申耽,申儀是假意應付,連孟達的外甥鄧賢也是糊弄舅舅,因此,不說其他,單就兵力而言,已經比預計差了很多,加上孟達糟糕的謀劃指揮,這支力量基本就廢了。諸葛亮自身的蜀國沒有實質性改變,魏,蜀實力對比依舊,從曹魏集團看,司馬懿這個老對手重新出山,而且從中部調到

西部,專門對付諸葛亮。如此一來,諸葛亮就難有明顯進展。

如果說孟達真的按原計劃,打下魏國京都洛陽,那事情就鬧大了。長安以及關中的曹魏駐軍,包括司馬懿都可能緊急馳援洛陽,這對諸

葛亮是一個極好機會,如孫權那邊周魴假投降恰好配合,再加力攻擊,司馬懿雖然老辣,但這樣的巨變估計也難承擔,曹魏即使不被滅國,疆域大大縮水是肯定的。不過,諸葛亮要滅掉魏國恐怕很難,因為雙方體量差距太大了。(11:11)


假設如同穿越,正好能滿足一下咱們這些歷史愛好者手機談兵的小興趣!能不能滅曹魏,不好說!因為需要在此假設的基礎上再假設更多的東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北伐會大有作為!

諸葛亮六出祁山,成績最好的當屬第一次!那麼為什麼失敗了?這次失敗是一連串的原因造成的。先是孟達投誠失敗,諸葛亮為了防備司馬懿襲擊糧道,錯用馬謖,丟失街亭。到手的城池也被迫放棄。

如果孟達起義(對魏國來說是叛變)成功,情況就會大大的改變。如果我們想讓孟達成功,就必須給予他足夠成功的條件。

需要哪些條件呢?我們先看看他為什麼失敗!總結有兩點:

1.金城太守申議,上庸太守申耽,和孟達不齊心,部將李輔、鄧賢暗中叛變,實際上孟達是被這幾個人聯手給賣了。

2.太著急,(就不能打等人走了,打宛洛再說?)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哥要造反了!對司馬懿重視不夠!

他想成功最好的條件是申議、申耽等人和孟達齊心;最差也能發現這些人暗中的小動作,在司馬懿到來之前解決內部隱患。

第一種情況是最好的。當時諸葛亮已經奪得天水、安定、南安等城。曹睿也趕去長安坐鎮,並重新啟用司馬懿,讓其帶宛洛兵到長安匯合,只要司馬懿一走,宛洛其實兵力已經空虛。孟達從上庸出兵攻取宛洛,就會使得魏軍收尾不能相顧,很可能一舉拿下宛城洛陽。魏國從大局考慮可能會放棄雍涼一帶。扼守潼關,阻斷蜀軍,回師平定孟達叛亂。蜀軍佔據長安。格局會發生很大轉變。

第二種情況要差很多。解決了內部隱患,實際上孟達手上也沒什麼幫手了,想守住三城有些困難。能做到什麼程度,要看孟達的本事,但是隻要能拖住司馬懿,諸葛亮不會坐視不管,很可能會親自提兵來救。上庸一帶這些地方如果歸蜀國所有,實力上會增幅不少,戰略上也會有很多打法。


孟達本是益州牧劉璋的部下。公元211年冬,孟達和法正奉劉璋之命各率2000兵馬赴荊州迎劉備入蜀,後來,兩人歸附劉備。劉備平定西蜀後,封孟達為宜都(今湖北宜昌東南)郡太守。後來又調他率軍鎮守漢中以東三郡。劉備義子劉封時任副軍將軍,是孟達的頂頭上司。

當關羽發起襄樊戰役時,孫權派呂蒙乘機渡江襲奪荊州,關羽被吳軍抄了後路,要駐軍上庸的孟達發兵支援,孟達在劉封的節制下未發一兵一卒救羽。後來,劉封屢屢仗勢排擠、侵凌孟達,孟達「既忿封,又懼先主見責」,無奈率部投降曹魏。

魏文帝曹丕待之甚厚,封其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命他和徵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一起攻擊劉封。孟達修書一封勸劉封投降,劉封拒降。蜀國西城太守申耽和其弟申儀背叛了劉封,並率部偷襲之,劉封潰敗而逃。曹丕奪取了漢中以東三郡,然後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整合為新城郡,攫孟達為新城太守,以申儀為魏興太守。孟達降魏後,大獲曹丕重用,被「委以西南之任」。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平定南中叛亂返回成都途中,在漢陽縣(今四川高縣)遇到了一位名叫李鴻的魏國降人。

李鴻介紹了孟達降魏後的情況,說曾聽到孟達親口對人說諸葛亮待人有始有終,自己率部降魏,諸葛亮卻善待自己的家眷,沒有聽信他人的讒言而誅殺自己的妻子。當時蔣琬和費詩在座,諸葛亮對二人說:「回成都後給孟達寫信」。費詩不以為然,對諸葛亮說,孟達過去背叛劉璋,後來又對蜀國不忠,再次叛投曹魏,是個反覆無常的齷齪小人,不值得寫信給他。諸葛亮聽後,卻「默然不答」。

其實,諸葛亮堅持要給孟達去信,因為他早就有一個戰略性的謀劃,但不宜讓太多的人知道,即便對蔣琬、費詩這樣的親信,也不宜過早明示。

原來,諸葛亮一直想爭取孟達再次回歸蜀漢,一回到成都,他就親自給孟達寫了封信,並派人送了過去。在信中,諸葛亮沒有一句責備的話,還體諒孟達當初被劉封侵逼投降曹魏的苦衷。孟達看後有所感動,開始與諸葛亮書信來往,經過幾次書信交流後,諸葛亮的策反工作已初顯成效,孟達表示願意在諸葛亮率大軍出祁山北伐曹魏時在新城舉兵響應。

孟達決心叛魏歸蜀的表態更加堅定了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決心,227年,他率部北上,屯紮於漢中,打算進行其籌謀已久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統一戰爭。

諸葛亮屯兵漢中的消息傳到魏都,在曹魏廟堂上引起巨大震動。就在諸葛亮與孟達頻繁進行祕密聯絡時,魏明帝曹睿派尚書右僕射、撫軍大將軍司馬懿進駐宛縣(今南陽),總督荊、豫二州的軍政大事。

司馬懿為人猜忌多權變,善奇策詭謀,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如今,他進駐宛縣,對諸葛亮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的策反孟達一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司馬懿到宛縣後,諸葛亮怕夜長夢多,屢次派人催促孟達儘早舉事,而孟達卻變得首鼠兩端,舉棋不定,開始患得患失了。為了促逼孟達痛下決心,諸葛亮利用他和申儀的矛盾,派人詐降申儀然後將孟達私通蜀漢的事故意泄露了出去。申儀果然將此事奏報魏明帝和司馬懿;孟達得知其事泄露後,決心鋌而走險,舉兵降蜀。

司馬懿經一系列摸底調查,斷定孟達必反。他先寫信安慰拉攏孟達,先穩住他,以拖延時間。孟達以為司馬懿很信任他,似乎對自己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因此又開始按兵不動、猶豫不決起來。

司馬懿認為孟達毫無信義可言,必須乘他騎牆觀望之時,以雷霆之勢立即發兵突襲,於是從宛城偷偷領軍潛行,大軍晝夜兼程,僅用8天就抵達了上庸城下。對於司馬懿親率平叛大軍神不知鬼不覺地抵達上庸,孟達大出意料,措手不及,只得再次寫信給諸葛亮求援,可是為時已晚。228年正月,司馬懿下令攻城。經16天幾無停歇的猛烈圍攻,孟達部將李輔、外甥鄧賢等人意志崩潰,他們開門獻城迎降。司馬懿率大軍浩蕩入城,誅殺了孟達,並將首級送往京師,很快平息了這場醞釀已久但並未正式發動的叛亂。孟達死在了他自己的優柔寡斷、畏首畏尾、猶豫不決的性格上。

但從總體上看,在這場攸關蜀魏兩國大局的謀略較量中,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不敵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並徹底輸掉了這一局。《三國志·蜀書·費詩傳》記載,當司馬懿率魏軍大舉圍攻孟達據守的上庸城時,諸葛亮認為孟達沒有回歸蜀國的誠心,所以拒絕發兵救援,坐視其被司馬懿擒斬。

策動孟達兵變的徹底失敗,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孟達兵敗身死後不到一個月,諸葛亮揮師攻出祁山,魏軍正面迎戰的軍隊就是從荊州抽調增援隴右的援軍。假如孟達沉住氣再拖他個把兩個月,在諸葛亮兵出祁山時果斷起兵響應,然後與蜀國北伐軍同時進兵往南攻伐荊州,則駐防荊州的魏軍定被其牽制而無法騰出手來向西增援,諸葛亮在隴右就不會遇到如此強有力的阻擊與抵抗了,他率蜀軍攻佔隴右、進取關中進而底定中原的可能性應該是很大的。

【寫作碼字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路】


不能,理由如下:首先,孟達坐擁新城,上庸,房陵三城。申儀,申耽,李輔等人皆無反心。就算舉事成功,他們這些人就如同定時炸彈一般隨時都會爆炸。讓他們跟隨孟達去討伐曹睿,那是不可能的,你認為他們會起兵叛變,就算成功也只是做個地方官,功勞都是孟達的跟他們也沒什麼關係。何況上庸一地要直接面對曹魏的中軍的反撲,又沒有直接的後援可以支持?還是跟曹睿一起誅滅孟達,一旦成功至少可保留原職,取代孟達的官職?

其次,孫權與諸葛亮都在拉攏孟達,孟達也表現出猶豫不定的態度,此時的孟達說不定也有爭霸的心態也說不定。就算舉事成功,也未必如諸葛那般與魏軍相持,他首先要做的肯定是擴充自己的地盤和軍隊,以保有談判的資本或者爭奪天下的實力。

第三,通過司馬懿剋日擒孟達可以看出,孟達實際能夠統領的直系部隊並不多,可以說曹魏方面早有所防備,而孟達又沒有忠心於他的將領,一旦舉事要士兵去叛變攻打自己的皇帝,那不太現實,除非諸葛攻破了長安,他夥同舉事纔有可能成功。魏延叛變時,王平的幾句話都能讓士卒臨陣脫逃,何況曹睿。

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孟達這個時候舉事無論成功與否,結局都一個樣


不能。就算攻取了長安還是不能。因為守不住。蜀漢能夠有機會統一天下,必須有兩個因素:第一佔據荊州。第二佔領長安。注意必須是佔領,攻取不意味著能佔領。

然而,一旦蜀漢做到這兩點,魏國和吳國必定聯合起來攻擊蜀國。

而蜀國先天不足的兩大致命缺陷使得它很難成功。

第一,蜀國糧草不濟。

第二,蜀國人才缺乏。

一句話,蜀國打孃胎出來,註定就是個地方政權。


當然有可能,孟達於諸葛亮夾擊長安曹睿,可能導致其投降,還沒攻到長安曹睿都有做好可能投降的準備。應為諸葛亮一路打來,投降反叛的很多,曹睿被嚇了一把。孟達就是諸葛亮安排的奇兵,事先一切都是諸葛亮計劃安排好的。諸葛亮善於計劃規劃,而值得一說的是愣頭青魏延並不知道諸葛亮的計策,說要自己搞個子午谷~諸葛亮只是一笑而過,也不必於他解釋,但最終失去要害街亭,導致全盤計劃失敗,孟達也被司馬懿擒殺。


這個問題,還真的有可能!當時的形勢,蜀國最弱小,魏國最強,如果孟達成功,會牽制住魏國很多兵力,這樣諸葛在收天水三郡的情況下,穩定向長安推進。再加上,東吳和魏國剛剛發生過斬殺曹休一場大戰,東吳在蜀國不能東進,同時不能逆流而上襲擊白帝城的情況下,會再戰合肥。這樣,魏國會三處受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