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中文媒體報道稱川貝枇杷膏在紐約一炮走紅。許多報道用到了「美國救命神葯」,「遭到瘋搶」,「打敗咳嗽」,「價格翻十倍」等等這些字眼,光看這些描述你可能會認為川貝枇杷膏—這股強大而神祕的東方力量已經席捲美國,成為美國人民的「救世主」。真的是這樣嗎?

「急急急,現在跑去美國賣川貝枇杷膏還趕得上末班車嗎?」

但只要看一下英文媒體的原文報道就知道了,情況並沒有國內媒體報道的那麼誇張。

所有報道川貝枇杷膏的源頭都是《華爾街日報》2月22日的一篇文章。

文章大標題是「HerbalSupplement Has Some New Yorkers Talking, Instead of Coughing」。

標題很嚴謹的用了「Herbal Supplement」這個詞,而並沒有使用任何與葯有關的詞,以避免與川貝枇杷膏的藥效相違背;同時標題只說明瞭「紐約地區人民在談論這個東西」,而不是國內媒體報道的「遭到瘋搶」。

同時文章的副標題寫道:雖然有些人認為川貝枇杷膏的確有療效,但專家警告食用此類製品可能會有健康風險。但遺憾的是,這句話都被中文媒體的報道給有意無意地給忽略了。

而這篇文章在《華爾街日報》的版面上只佔據的小小的一塊位置,應該沒有引起太多讀者的注意。相信編輯的用意無非只是在流感肆虐美國的大背景下提供一個小小的花邊新聞,並且更重要的是提醒讀者注意枇杷膏這一類未經FDA 批准的中草藥所存在的風險,而並非是報道一個轟動性的社會現象。甚至有網友在網上也闢謠了:「扯淡。我在佛州,這裡靜靜的,家裡有一瓶本地華人超市買的,還是以前的價格」。

不管川貝枇杷膏在美國是否是火起來了,但經國內媒體的這麼一番大肆報道,它現在的確是出名了!但回過頭細細來看,川貝枇杷膏真的有那麼神嗎?下面我就來進行一一的解讀。

首先我們來瞭解下它的組成成分及功能主治

川貝枇杷膏的主要成分:川貝母、枇杷葉、南沙參、茯苓、化橘紅、桔梗、法半夏、五味子、瓜蔞子、款冬花、遠志、苦杏仁、生薑、甘草、杏仁水、薄荷腦。

功能主治為:

潤肺化痰、止咳平喘、護喉利咽、生津補氣、調心降火。本品適用於傷風咳嗽、痰稠、痰多氣喘、咽喉幹癢及聲音嘶啞。

因此枇杷膏本身是用來止咳的,但對普通感冒、流感並沒有預防、治療作用。美國患者患了流感有咳嗽癥狀,用了川貝枇杷膏效果顯著,但並不意味著是枇杷膏治療了流感。

其次,我們來瞭解下流感和咳嗽。

流感在中醫屬於溫病、傷寒範疇。流感與氣候變化相關、外感六淫之邪等有關,通常從傷寒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等辨證體系探討病機的,為治療提供思路。

中醫內的咳嗽也有差別。寒氣導致的咳嗽,咳嗽聲音沉、悶,有點類似石頭扔進水的感覺。吐出來的痰透明。風熱導致的咳嗽,嘶啞的聲音中夾著痰,咳嗽的聲音有力;吐的痰濃稠,發黃色。

根據川貝枇杷膏的功能主治我們不難發現:川貝枇杷膏能生津,適用於痰稠,因此對於感冒後大量清晰白痰,川貝枇杷膏就不是最好的選擇了。

最後,我們著重來看一下川貝枇杷膏使用的注意事項及適用人羣。

1、由於枇杷膏中含糖量較高,糖尿病患者不建議服用,高糖的食物容易生痰之餘,還會增加痰的粘度,服用枇杷膏也應避免過量。

2、有些枇杷膏還添加了紅花,孕婦不宜喫。

3、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2008年3月14日發布的通知,川貝枇杷糖漿、川貝枇杷顆粒含有國際奧委會禁用的興奮劑成分普拉雄酮,應當在其標籤或者說明書上用中文註明「運動員慎用」字樣。

4、新聞報道中有一處明顯的用藥錯誤:美國患者將川貝枇杷膏兌熱水喝下去或者拿來泡茶喝。而事實上,止咳糖漿的止咳作用依靠糖漿覆蓋在咽部黏膜表面,減輕炎症對黏膜的刺激。若服藥後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減弱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同時降低咽部黏膜表面的藥物濃度,降低了藥物的止咳作用,所以服後不宜馬上喝水。

5、由於川貝枇杷膏比較粘稠,因此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並且用量需適量減小。

6、蜜煉川貝枇杷膏中的另一個成分款冬花也是著名的止咳中藥。款冬花,味辛、微苦,性溫,能止咳下氣,歷來被譽為止咳平喘之要葯,主治慢性咳嗽氣急、痰中帶血。但近年來研究發現,款冬花中含有吡咯裏西啶生物鹼,體內體外試驗均顯示出一定的肝臟毒性[1-2]。因此最好在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川貝枇杷膏。

由「川貝枇杷膏在美國走紅」這一事件可以看到,作為一個普通公眾面對媒體的報道,保持對實事適當的關注以及對媒體報道的去偽求真是十分重要的。特別對於藥品這種事關人民健康安全的報道,保持審慎的態度,將這些藥物更好的運用於自身其實是更重要的事情。

但當問起身邊的人對於川貝枇杷膏的印象時,他們的回答竟然都和病情無關,而是:好喝!太好喝了!

在這裡也要說一句:枇杷膏味道雖好,可不要貪杯喲!

以上由PSM葯盾公益熱心志願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藥學部 胡峻回答!


川貝枇杷膏這件事其實並沒有在美國很火,只不過基於美國流感高發的大背景下,《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和部分美國民眾的服藥體驗被國內媒體過度宣傳而已,不排除有相關企業藉機炒作的嫌疑,當然這也從側面說明美國民眾對中成藥的一種肯定。

每年春季來臨之際是美國的流感高發期,而今年流行面積比往年較大,於是川貝枇杷膏這種清爽的味道與實用的藥效相結合的中成藥由於對美國民眾來說感到新鮮,所以部分紐約民眾通過自發的宣傳再加上《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才被國人所熟知。

而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也只是將川貝枇杷膏作為一種補充類藥劑(remedy)進行描述的,至於有人描述枇杷膏能治療癌症實屬無稽之談。枇杷膏在美國的銷售時在產品上標註的藥效也是較為中肯,美國一些醫學專家也表示中草藥製品不能完全代替處方葯,而且過量飲用同樣對身體造成危害。

從這件事情我們認識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中成藥其實並不是像某些學者所說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對於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利民的寶藏。而媒體的過度宣傳更為可怕,甚至能左右民眾的認知,阻擋民眾的客觀看待與事實真相,過度吹捧與「迷之自信」之風不可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