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截止2014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突破1.5億輛(其中私家車1.05億),並且平均每年新增2000萬輛以上的新車和500萬輛以上的二手車,這個趨勢在過去5年一直如此,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依然會繼續增長。
  2. 截止2014年底有1.37億輛汽車的車齡超過3.23年,這些車每年維修3.3億次,而今年將有54%的車超過保修期,如果出了問題都得自己掏腰包維修。

  3. 全國目前大大小小的汽配城有數據統計的超過600家(實際數量應該超過1000家了),比較大規模的汽配城的一間門店一年就能產生1000萬銷售額,全國的汽配規模大約在5000-6000億/年的規模。
  4. 在美國有很多公司經營汽車配件的時間超過50年(比如Oreilly Auto),還有近100年的(比如JC Whiteney),有不少企業(比如NAPA)的連鎖汽配超市的數量超過4000家(蘇寧在全國大約有1600家門店),他們的汽配市場(以及汽車後市場)比我們至少領先30年,而他們還遠沒到飽和呢。

看了這些數據,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提的問題太輕率了?

-------------------補充----------------

竟然還有人專門寫答案反對我?何必呢。

人家問的是【這個市場有沒有飽和】,而我的回答是【遠沒有飽和】,僅此而已。那麼問題來了,我說沒有飽和,你說你沒掙著錢,這兩者之間有必然聯繫嗎?數字都是明擺著的為什麼要犟。

補充一句,我比這裡的大多數人熟悉汽配市場,我曾經在北京城環城汽配城買了半年配件供給自己開的修理廠,平均每天買配件的開銷超過萬元,配件涉及多個品牌、多種類型,和那裡面很多商戶都很熟,有的保持聯繫至今,我甚至都清楚汽配城內那些裝機、裝EPC、裝庫存系統的微生態是怎麼玩的,所以我知道我的答案沒有胡說,因為我認識的不少賣家都是千萬富翁,高中畢業就出來幹,很多年過去了,他們依然捨不得離開那塊地方,你說圖啥?難道在一個已經充分競爭、接近飽和的市場陪太子讀書?

所以,同志們,好好做生意吧,別跟我較勁,我又不做汽配生意,我現在是幹裝修行業的。


繼續反對張師傅。

他的回答給人一種蛋糕很大錯覺。

如果引用的天花亂墜,看起來很高端的話,就能排第一的話,那麼知乎真的是假大空了。當然這也有我語文水平過低的原因。

汽配這行門檻不高,現在是價格戰。這麼講吧。汽車保險這款市場大吧?通信這塊市場大吧?然而呢,你能做什麼

十年前,依靠報價員「能人」才能賺錢,是農耕時代的汽配生意;

五年前,依靠ERP流程管理和分工,走批發的模式,是汽配行業的工業時代;

現在,你的採購,銷售,出庫,配送和回款等全流程業務時時在線,供貨商,客戶,內部員工和外部協作企業深度鏈接是汽配行業的互聯網時代;

你和你的客戶處在哪個時代那?

飽和是個偽命題,客戶需要你,就永遠沒有飽和


優勝劣勢啊,創新,不存在說什麼飽和啦,最多是廝殺白熱化,拼價格。

各位同仁好 我是一名哈爾濱汽車配件商 我經營的汽車品牌是本田 我認為汽車配件這個市場沒有飽和 但絕對也沒有新出現的爆點來顛覆這個市場 還是傳統模式佔大數 單拿哈爾濱為例 我比較熟悉哈爾濱的汽車後市場 哈爾濱是一個省會城市 周邊輻射很多的是市縣城 具體輻射到 全黑龍江 全吉林 內蒙古東部 但是 汽車配件備品這裡沒有瀋陽發達 導致很多疑難雜件都需要從北京 廣州定貨運輸到哈爾濱 單獨說哈爾濱我感覺汽配後市場沒有中國其他地方好 東北經濟在哪裡 人口在那裡 隨著經濟的發展肯定是越幹越小的 但是精到骨子裡到家的東西是完全不具備的 現在只是易損件買的多 以後更會 老車沒有件可以用 新車國產件供應不上 甚至都沒有出 這就是沒有飽和的原因 產品供應的不到位 再說全國 汽車後市場肯定是要有爆點的 慢慢的內燃機沒有以後 覆蓋件賣的肯定比動力套件賣的好 只希望國產品牌越做越好 花更少的錢做更好的配件 原因就是新件國產供應不上去 老件沒有庫存 所以造成價格貴 車主不想修 錢沒掙了 個人認為以後都得是大廠家汽配連鎖 就是個人出錢投資 廠家備全國倉 按百分比掙錢 小配件店沒有優勢的都關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