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資本、市場需求等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營醫療正邁入發展“快車道”。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民營醫院數量已達2萬個,較2017年的1.8萬個、2016年的1.6萬個而言,我國民營醫療市場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然而不可迴避的是:民營醫療依然在醫療質量標準、醫療技術、吸留人才、患者口碑等方面存在較大短板,這些已成爲影響民營醫療機構持續發展的瓶頸性問題。

  民營醫療邁入集團化發展階段

  自2016年起,越來越多的以醫院爲主要業務的企業上市,通過收購醫院進入醫療服務領域的上市公司數量在增長。上市民營醫院迅速增多,集團化成爲民營醫院的發展趨勢,這種集團化的發展趨勢既是打破民營醫院發展瓶頸的必行之路,也是提高民營醫院綜合實力及醫療服務品質的關鍵。

  樹蘭醫療創始人鄭傑曾說,“未來單家醫療機構無法參加市場競爭,未來一定是有集團規模的醫療機構纔有話語權。”確實,集團化發展所帶來的規模效益,於民營醫院來講頗有裨益。

  首先,分佈在不同省份和城市的成員醫院,可形成集團化運營網絡,增強集團應對市場波動的抗風險能力;其次,憑藉集團的實力與規模,可進一步提高醫生質量,完善醫生培養體系和能力;第三,集團化可督促成員醫院更加自律,增強品牌可信度;第四,集團可實行統一採購,從而增強議價能力,降低購買成本;第五,集團化使患者轉診更方便,有利於醫生多點執業和分級診療的推進。

  亟待建立集團化運營機制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成立醫療集團只是民營醫療發展的第一步,建立其獨具特色的運營機制纔是長遠之計。

  雖然在國家鼓勵社會辦醫的背景下,民營醫療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其仍面臨不可小覷的行業困難。比如病源危機:分級診療醫聯體、醫共體加速推進,患者被攔截;人才危機:醫生多點執業被大醫院攔截,優秀人才留不住;管理危機:在盈利面前,不健全的薪酬制度和股權分配體系等,容易導致核心團隊分崩離析的悲劇;品牌建設危機:民營信任危機的警笛仍在長鳴,一些規範的民營醫院躺槍在所難免……

  民營醫療集團要想擺脫上述發展困境,還需在管理規範、醫療質量標準、優質人才、醫療技術、信息化等方面全方位發力,儘快建立集團化運營機制。

  在將於4月26日2019博鰲·健康界峯會期間舉辦的中國社會辦醫競爭力分論壇上,民營醫療領域的先行者,將以“賦能集團化運營”爲主題,結合各自的實戰經驗爲與會者帶來寶貴的案例分享,話題包括“正確搭建集團化醫院的組織結構”“集團高效運轉的幾個引擎”“讓集團業務數據變‘聰明’”“我的扭虧爲盈實戰經驗”“跨區域集團的難題和解藥”等。

  在民營醫療市場迅速壯大的當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最新的行業動態、最實用的運營經驗,不妨相約博鰲,近距離聆聽大伽們的真知灼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