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聯體的建設和發展,使各級醫療機構達成了緊密融合,但同在一個醫療集團,各成員情況有所差異,牽頭單位應該如何進行差異性發展與同質化協同?

  昨日(4月12日),由成都商報四川名醫主辦,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 “瑞醫天府《院長論道》大型公益欄目”首次走出成都,來到“綢都”南充,深入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療集團大本營,邀請集團牽頭單位與24家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以他們的經驗,共同探討醫療集團發展中的異與同。

  南充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王曉鈞,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療集團成員的管理者等出席活動。

  學院黨委書記點贊 院長“號脈”直言發展困境

  “

  《院長論道》大型公益活動,是落實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推動全省衛生健康區域協同發展的生動體現。

  ”

  上午8:30,活動正式開幕,川北醫學院黨委書記張勇在講話中,爲此次活動的舉辦“點贊”。他認爲,此次活動讓衆多領導、醫院院長、專家學者歡聚一堂、相聚論道,激盪思維、凝聚智慧,共同分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新思想、新成果、新進展,“本次活動的舉辦,必將成爲區域性高水平醫科大學建設,爲川東北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川北醫學院黨委書記張勇講話

  隨後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謝建平的分享,則充分驗證了此次活動的質量,他一開場就直言不諱的點出了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療集團目前面臨的困境。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療集團成立於2014年,是以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爲總院,川東北相關醫療機構爲成員醫院的集團化模式進行構建。由於集團成員主要涵蓋南充市、廣安市、廣元市、巴中市、遂寧市等地 24 家不同級別醫療機構,集團中每個成員的人才、技術、服務能力等方面,勢必存在較大差異。

  如果不“對症下藥”,各個成員的難題依然得不到解決,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技術和服務水平缺乏信任感和認同感,無法改變“生病即進大醫院,看病即找大專家”的就診行爲模式,無法解決大醫院“人滿爲患”、基層醫院“冷冷清清”的現狀。

  管理、人才雙管齊下 川北、華西共下“處方”

  針對這種情況,謝建平認真分析了集團成員的差異化,針對不同的成員,提出了不同的合作共贏方式。一是成員醫院間,從專家、診療信息、科研資源、教育教學等方面入手,實現資源共享,帶動基層醫院診療技術的提高。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謝建平進行主題演講

  二是通過規培、進修、學術活動等多樣的方式,加強成員醫院骨幹技術人員培養,構建了集團內良好學術氛圍,實現了雙向流動,加快基層醫院人才隊伍建設。

  三是針對區域內疾病譜和羣衆就醫需求,通過專科共建有效下沉醫療資源,推進?級醫院重點專科和主要專科建設工作,優化區域內醫學重點學科專科佈局;同時,利用下派專家指導和接收人員學習的方式,着重抓適宜醫療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四是在集團內建立科學、系統、全面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強化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將動態評估的結果應用於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使患者在醫療集團內任意層級醫院就醫都能享受到同等質量的醫療服務。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常務副院長萬學紅分享經驗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從管理方面下了“處方”,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常務副院長萬學紅則從華西醫院的自身經驗出發,以醫院實際的機製爲例,強調了人才對於一個醫院的重要性。“人才,是一個醫院的第一生產力。”萬學紅介紹,華西醫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人才戰略與實施效果,要求各科室針對本科室情況,拿出相應的人才隊伍建設方案。並通過國際交流、華西青年科學傢俱樂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管理機制、醫院人才體系建設以及“135”學科卓越發展工程等手段,醫院和各科室承擔起了發現、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人才的責任,激發醫院活力,做到人盡其才。

  《問道院長》圓桌論壇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共同開出的“處方”,爲現場近400名各醫院管理者提供了理論支持,而在實踐中,這些“處方”的效果怎麼樣呢?進入《問道院長》圓桌論壇,聽聽南充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王曉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常務副院長萬學紅、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謝建平、廣元市中心醫院院長馬兵、巴中市中心醫院院長徐世成、達州市中心醫院副院長褚延鵬、南部縣人民醫院院長何友作、西充縣人民醫院院長李揚帆的分享吧。

  《問道院長》圓桌會議

  廣元市中心醫院院長 馬兵

  提升自身能力 填補區域短板

  廣元市地處川北,作爲醫療集團中的一員,廣元市中心醫院也發揮着自己的區域醫療中心作用。據馬兵介紹,醫院能夠做好區域醫療中心,離不開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大力支持,以及對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療集團運行機制的借鑑。

  目前,與廣元市中心醫院達成合作的醫聯體單位,涵蓋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百餘家醫療機構。作爲牽頭單位,廣元市中心醫院對區域內醫療資源及技術進行了梳理,針對區域內比較薄弱的外科和兒科,醫院進行了自身實力加強,填補區域空白,帶領區域醫療進步。同時,將內科下沉到社區,做好分級診療工作。“我們利用管理輸出的模式,短期內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然後利用學科積累,讓基層醫療機構實現穩定的發展。”除了借鑑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療集團的運行機制,馬兵也提出,希望集團繼續探索,形成新的合作機制,實現共贏。

  巴中市中心醫院院長 徐世成

  創新、創業、創造 九成人才培訓在川北和華西

  醫院通過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合作,除了加強人才引進和關愛醫護人員、激發內部動力等方面的工作外,還在“創新、創業、創造”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川東北首個“空中急救”、陽光采購檢驗耗材、智能化藥房、銀行醫院合作等創新舉措,有效保障了區域內老百姓的生命健康,降低了老百姓就醫費用。

  除了創新工作機制和舉措,巴中市中心醫院還在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的支持下,建成卒中、胸痛、創傷等中心。醫院跨區域與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合作進行人才培訓,據粗略統計,巴中市中心醫院超過90%的人才培訓都在上述兩家大型三級醫院進行。

  達州市中心醫院副院長 褚延鵬

  發揮區位優勢 人才、科研、質控三管齊下

  達州市作爲四川東出北上的出口,連接着四川、陝西、重慶、湖北等省市,醫院的輻射面也相對較廣。除了是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療集團的醫院,達州市中心醫院也是川北醫學院的附屬醫院之一。雖然醫院在現代化轉型和老園區規劃佈局方面存在不足,但在醫療集團的合作幫助下,達州市中心醫院正通過構建達州市的醫聯體,逐步落實區域內的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

  同時,依託醫療集團,醫院通過人才引進、科研項目建設和醫療質量管理,紮實自身基本功,保持醫院的活力和競爭力。

  南部縣人民醫院院長 何友作

  診療能力提升 讓基層醫院不再是“中轉站”

  南部縣人民醫院與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在2014年,既達成融合式緊密型醫聯體合作。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院領導班子和專家下到南部縣人民醫院,與南部縣人民醫院開展了從醫院管理制度擬定到學科建設方向,從人才培養到雙向激勵機制的合作。醫聯體建設工作從醫院下沉到各科室,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專家們還在南部縣人民醫院開設門診。

  通過這幾年的合作,南部縣人民醫院加速了胸痛、卒中、心衰等七大中心的建設,各學科得到高質量發展,申報成功市級重點學科19個,省級重點學科8個,牽頭建立南部縣檢驗檢測中心、心電中心,門診人數和住院人數均取得較大提升,醫院診療能力大幅提升,不再是病人上轉的“中轉站”。

  西充縣人民醫院院長 李揚帆

  醫療滿意度上升 短期學習培訓效果好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對我們的幫助,是身體力行的,是落到實處的。”李揚帆介紹,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幫助西充縣人民醫院進行了學科的升級達標建設,並進行疑難會診600餘次,西充縣人民醫院的醫療滿意度大大上升。

  而針對西充縣人民醫院的情況,開設的短期學習與培訓,是的醫院的醫護人員學習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在人才、物力上的支持,起到了很好的合作效果。

  南充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 王曉鈞

  融合資源、協同發展,發揮區域醫療中心地位

  王曉鈞分析了南充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現狀和特點,一是促進衛生健康發展政策體系健全,二是醫學教育資源優勢較爲明顯,三是醫衛科技創新進展突出,四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效果顯著。

  他提出,南充要充分發揮區域醫療中心地位作用,落實政策、科學規劃、補齊短板。醫療集團成員要融合資源、平等共處、協同發展。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要積極發揮先頭引領作用,持續健全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合作機制,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促進醫療集團整體實力提升,加快南充衛生強市建設,打造全省醫衛副中心。

  接下來,還有哪些知名醫院將登上這個講壇?

  他們是怎麼探索醫療發展的?

  更多“院長論道”,敬請期待!

  文/李培洋 攝影/餘中華

  編輯/板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