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不是郭德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太平歌詞」是什麼,在郭德綱普及「說學逗唱」之前,我想大多數觀眾都覺得「說學逗唱」裏的「唱」是指唱個歌或者唱歌戲曲吧,我們之所以有這個觀念也是因為以姜昆為主的主流相聲演員從未提及過「太平歌詞」,他們更沒有唱過「太平歌詞」。

那麼,為何這些主流相聲演員不提也不唱「太平歌詞」呢?我想他們多半不會吧。郭德綱也不止一次在相聲段子中暗示那些主流相聲演員不會唱「太平歌詞」。

而如今的主流相聲界,很多相聲演員不只是不會唱「太平歌詞」,可能連「貫口」這些基本功都不會了,而姜昆推崇新人也不再考量新人對這些基本功的掌握程度,要不然交大博士的「公式相聲」怎會登上央視舉辦的《首屆相聲小品大賽》。

那麼,何為「太平歌詞」呢?「太平歌詞」形成於清朝初期,流行於北京城,由流行於北京的民間小曲演變而來,後來相聲演員用它作為招攬觀眾的主要手段,於是「太平歌詞」也就成了相聲的四個基本功之一。

而姜昆一直致力於相聲的改革,改革本是好事,只是姜昆對於相聲的改革有些過了頭,以至於主流相聲界相聲演員表演的的相聲失去了相聲原有的形態,很多主流相聲界的新人不再重視「說學逗唱」,甚至很多主流相聲界的新人覺得只要「說」這個基本功到位了就可以說相聲了。

總之,姜昆不唱「太平歌詞」多半是因為他不會唱,而如今還能唱上幾句「太平歌詞」的相聲藝人除了德雲社的演員之外也就是馬志明老先生了,或許只有像馬志明和郭德綱這樣真正熱愛相聲的人才會恪守相聲的四門基本功吧。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姜昆姜主席肯定是會唱太平歌詞的,首先說,太平歌詞並不難唱,它的旋律簡單,反覆就那幾句唱腔,普通的相聲觀眾都能哼幾句。其次,外界對姜昆老師的認識存在誤區,以為傳統的活姜昆都不會,其實不是那樣,就比如他從來不演《八扇屏》,可是在天津演出,天津的觀眾讓他表演一段《八扇屏》的貫口,他依然能說上來。還有在《笑禮相迎》節目,主持人讓他來一段北京的吆喝叫賣聲,他也能學上來。由此可見,這些相聲的基本功,姜昆姜主席雖然學的少,但是肯定會一些。

那麼既然姜昆老師會唱,他為什麼不唱呢?這就要從太平歌詞的作用談起,舊社會相聲藝人撂地演出,為招攬觀眾,一邊白沙撒字一邊演唱太平歌詞,相聲行話把這叫做」圓黏兒」,新中國成立之後,舊社會的相聲藝人由街頭賣藝雜耍之人,翻身成為了藝術工作者。演出地點也有街頭變成了劇場。這時太平歌詞作為圓黏兒的手段,已經過時了,而且它作為獨立曲種發展的空間非常小,所以以侯寶林大師為首的相聲改革小組,並不提倡相聲演員再唱太平歌詞。而姜昆是侯寶林、馬季一脈相承的藝人,他不唱太平歌詞也情有可原。

另外, 當時的第五代相聲門長張壽辰老先生也曾經公開說過,「你教給學生這個(指太平歌詞)幹嘛呀?你好好教你的相聲吧。」 這就導致了很多相聲演員對太平歌詞只是略知一二,那就更談不上唱了。所以時至今日,在舞臺上表演過太平歌詞的主流相聲藝人,除了少馬爺馬志明,很難再找出第二個。

如今的太平歌詞基本上是以返場小段形式出現的。唱太平歌詞唱的好的也就是德雲社郭德綱,張雲雷,李雲傑,嶽雲鵬等人。但是必須說明一點,德雲社的藝人唱的太平歌詞,都是經過郭德綱整理改編的,它的唱腔更容易被現在的觀眾接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搜老藝人的唱腔,不好聽的。所以說姜昆老師即使會唱太平歌詞,也是老唱腔的太平歌詞,他根本不會學郭德綱的唱腔,也就更不可能在臺上表演!


每個人的評價都是不一樣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才華」,「心胸」兩個詞,我不知道是在罵姜公公哪還是再罵姜公公,姜公公最缺的就是這兩樣。論才華說學逗唱哪門也不靈,跟不會差不多。論心胸就更是笑話啦,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嫉賢妒能打擊報復。

姜昆也曾經對相聲做出過貢獻,可惜的是沒有承上啟下,大家對他的不滿,主要是對郭德綱的態度,本來應該大力支持,互相合作,但是姜昆卻反其道而行之,給人以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印象,不像一個國家級演員的做派,才遭到很多喜歡相聲藝術的羣眾的反感。這實在是不應該。

聽了郭德綱的相聲才知道相聲裏的唱是指「太平歌詞」。以前聽那些主流相聲演員說的「唱」就是唱歌?原來是因為那些貨根本就不會太平歌詞,才誤導我們說相聲裏的「唱」就是唱歌,看來老郭不止有才華,還把那些賭博、嫖娼的主流相聲演員給扒了個底朝天。

現在有些假紅木傢具裡邊灌水泥增加重量,可做假得包嚴實才能不漏餡。說相聲得站在臺上讓大家聽,你什麼都不會,還要大家都服你這不是拿關眾當傻了嗎?再退一步,不會說會管理也行,外行領導內行的多了,你充分發揮體制特有的權利,把民間傳統藝術好好的扶持發揚也行,確偏偏把自己弄成了攔路石。姜已回不了頭了,因為他在錯的方向走的越來越遠了,後面還跟著好些腿子推他,他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心裡默默的念著快點退休,平安著陸。


總拿姜昆會不會太平歌詞說事,

關鍵是時代的問題,時代,時代,從改革開放就是中國學習外國的時代,尤其港臺,無論哪方面,穿衣打扮,馬季是哪個時代相聲的改革者,去其糟粕,迎合新時代,說的是現代相聲,在哪個時代就必須這樣的!姜昆是哪個時代進入這個行業的,自然就是學的現代相聲,就和現代人嘲笑2000左右人學電腦,廢寢忘食的學5筆打字法一樣,就和現代人嘲笑哪個時代進電腦機房都穿鞋套,每個單位即使領導沒空調也會在電腦機房安裝空調!這是時代的問題

郭德綱,是把已經被馬季去其糟粕的傳統段子,經過整理,收集,改編,同時為了確立自己得地位,而回歸傳統相聲(為了和改革開放初期主流相聲區分,形成對立)

郭的時代是隨著互聯網時代,尤其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有選擇權,不是大一統時代,(大一統是傳統媒體媒體控制,比如電視,廣播,等,而現在也是傳統媒體沒落的時代,自然那批體制內的也隨著沒落了)現在中國國力強盛,民族自信了,文化也自信了,自然能回歸傳統文化!當中國更強盛了,也可以文化輸出了,別的國家就會模仿學習中國的文化傳統的!

一定記住,人本身有能力,但本質還是應對時代了,時勢造英雄!郭順應了這個時代而已!當然郭經過多少年也會衰落的,自然規律!


因為郭德綱的大力推廣,大家現在普遍認為太平歌詞是相聲演員的一個基本功。

郭德綱也一直在強調說,如果不會太平歌詞,那麼一百塊錢的收入就只能拿七十五。似乎不會太平歌詞,就對不起祖師爺。

但是,在老一輩的相聲大師心中,對於這件事情似乎也沒有那麼認同,對於太平歌詞的地位,也沒有看的有那麼高。

1980年,侯寶林大師和幾位曲藝研究專家合著了一本《曲藝概論》,在這其中,有一段論述相聲的「說學逗唱」。侯寶林大師說,其實「說學逗唱」的分類並不科學,既不能概括相聲形式的種類,也不能反映相聲內容的差別。「學」和「唱」都是相聲的藝術手段,「說學逗唱」不是平行的,並列的。「說」居於統領的地位,賦予相聲藝術與表演基礎,確定了相聲作為說唱藝術的特點。實際上,「學」、「唱」不能跟「說」「逗」分庭抗禮,應該居於附屬的地位。

那麼按照侯寶林大師的觀點,可能說、學、逗、唱各佔25%,這種比例就有待商榷。

同樣是在80年代,侯寶林大師在《文藝研究》期刊上撰寫了一篇《相聲技藝》,詳細的介紹了傳統相聲的十多項基本技能,分別是:開場詩、白沙撒字、太平歌詞、門柳兒、單口相聲、對口相聲、三人相聲、口技、雙簧、數來寶、膩縫、杵門子。

在介紹太平歌詞是,侯寶林大師是這樣寫的:

據我瞭解, 太平歌詞的基本旋律源於夯歌, 也就是說它來自勞動生產活動。形成為「太平歌詞」並具有這樣一個專名, 進而成為相聲的技藝, 是比較晚的事, 大約是在清代。

太平歌詞多為演出「 白沙撒字」 時唱的。使用的道具比較簡單: 沙袋一個、小竹板( 玉子) 兩塊、小掃帚一柄。每演完一段, 把寫在地上的字掃去。掃完, 把掃帚平放在跟前, 右腿跪在上頭( 所謂「單腿打千兒") , 邊寫邊唱。

這種演出通常是「 畫鍋」 ( 用白粉在地上畫個迴圈, 線內是演出場地, 線外為觀眾席, 因圓形似鍋, 故名) , 不拉場子( 沒有桌、凳、栩等設備) 。據常寶臣先生說, 最早唱太平歌詞左手打的是兩塊薄瓦片, 因為容易碎, 後來改為竹板。如果這個說法屬實, 就又從旁證明太平歌詞是從夯歌演變來的了。

邊寫邊唱的太平歌詞調子簡單, 多是唱小段。大段的唱是獨立的節目, 出現較晚。二、三十年代的代表人物是王兆麟, 他的《韓信算卦》、《勸人方》、《大腳妞兒》等灌有唱片。後來又有秦佩賢、荷花女。三十年代太平歌詞曾達到高潮, 唱詞多了, 腔調、旋律美化複雜了, 京津兩地風行一時。但是終因它沒有伴奏, 比較難唱, 逐漸衰亡。

會唱太平歌詞對相聲演員來說很有好處。因為它是慢節奏的自由唱法, 便於練習蓄氣、運氣、氣口兒等基本功。

侯寶林大師沒有把太平歌詞放在那麼高的位置,在談到太平歌詞一度衰亡,也沒有表示太多惋惜。只是說會唱對相聲演員「很有好處」。

反過來看,在侯寶林大師介紹的這十多項基本技能中,白沙撒字、口技、雙簧、杵門子(舊時演員向觀眾要錢的手段和話術),現在都已經不是相聲演員的必修課,所以太平歌詞,也更多像是個加分項,稱不上一定是那麼高的地位了。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章魚讀書」,和我一起,做更聰明的讀書人。

回復「書單」,給你看更多精選書單。


他倒是想唱啊

他會麼?

這都上電視採訪了

出名了,有了普世的機會了

還在說唱是指的唱戲、唱流行歌曲

你說這能好得了麼?

太平歌詞不好唱

太平歌詞不好唱,一方面是它的唱腔比較單一,你得找準調。另一方面,太平歌詞沒有包袱,只是相聲演員的基本功。表演的時候,相聲藝人單手拿板,找著調門才能開唱。

雖然說難唱,但是,你不能說相聲裡面的唱就是學戲文、唱流行歌曲

這樣的歪曲是有心為之還是無心之錯,無人可以知曉。

按姜昆的說法就是,他的師父說的就是新相聲,對於傳統活兒沒有過深的研究。

既如此,難不成是馬季、侯寶林兩個人都不知道唱是指太平歌詞?

姜昆還真敢說!

除了不會太平歌詞,還不會貫口、報菜名

這些個相聲的基本功不會可是他自己說的

別人可沒有誣賴

既然不會,那沒有關係,好好的做一些相聲推廣的工作也無可爭議

畢竟曲藝協會的當家人對於相聲的照顧應該多一點纔是

出來到處的宣揚自己的錯誤理解就是你的不對了


作為一代相聲名家馬季老師的高足、現任曲協主席姜昆確實不會太平歌詞,也不會貫口、蓮花落、評書、快板,反正只要是傳統曲藝,基本不會。繞口令倒是會,但味道不足不利索。

如果嚴格按照相聲四項基本功「說學逗唱」的定義來衡量,姜昆勉強算會了「逗」——但好像也沒見過他演過「雙簧」。擱在舊社會,別的相聲演員演一場拿一百,姜昆只能拿二十五元了。

當然了,姜昆表演的是「新相聲」,也不用靠演出賺錢,有體制內工資領,和民間藝人憑能耐喫飯有很大的不同。

姜昆自己也承認,相聲傳統技術活——比如貫口,自己一場也沒演過。並解釋說,自己和師父馬季、師爺侯寶林都是演新相聲為主。此外,姜昆還講述了自己帶隊去天津視察小劇場時被臺下觀眾起鬨、要求他表演傳統相聲的一段經歷。——這些均出自2012年10月2日吉林衛視一檔《好戲登臺》節目、當時已是曲協副主席的姜昆上臺時講述的內容。(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登錄央視網搜索「好戲登臺」20121002那一期)

馬季老師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如何表演相聲這門綜合藝術》,講述了自己學藝和從藝的心得體會,最開始提到的就是相聲演員必須會基本功及方法,包括了繞口令、練讀報紙、練傳統段子,其中一段寫道:

不少傳統段子是練基本功的好教材。要真正做到「嘴皮子利索」,非練傳統段不可。比如《賣布頭》結尾的一大段貫口,對於練說、唱大有用處。《菜單子》中的一大段貫口也是練基本功的好好段子。

有人說,太平歌詞是早期相聲藝人街頭撂地演出時,唱出來用於吸引觀眾駐看的手段,現在都在舞臺上表演了,不用唱太平歌詞了。這是謬論,藝術不是因為形成時的環境消失了,就失去了價值。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相聲界祖師爺「窮不怕」朱紹文之所以說相聲,是因為清末「國喪」期間不能唱戲、沒飯喫了,當朱紹文溫飽問題解決了,相聲手藝就可以廢掉了。


近幾日仔細聽與看了郭德綱相聲,無論說學逗唱,都是有板有眼有點真材實料,承載著一些文化底蘊。個人感官比近代與時俱進的新相聲耐看、耐聽、耐回味,新相聲就好像是再給大家講肢體笑話,感覺不到韻味。這些也包括他的徒弟們在內功底都是差,仍需努力.至於說褒貶時弊來說,扯淡!還想混不?社會現象敢說?所以不要以此為藉口,開脫自己怎麼樣的。雅俗共賞、順應潮流、與時俱進是生存之道。


在我國所有的藝術類表演者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服務於政治,一種是服務於大眾,服務於政治的大多都會冠以藝術家稱號,而且有穩定的工作,即使過時國家也會養著(比如軍隊文工團,地方曲藝協會等部門),但是出場費比較低,商業價值較低,當然也於國家管控有關,個人演出自由度不高,這些年有所改善。主要服務於政治需求,姜昆老師就屬於這一類,雖然現在演出不多作品較少但依然在曲協擔任重要職位,他的早期作品還是很好的,主要責任是用相聲向社會傳達積極向上,勤奮努力的正能量,雖然笑點較低(主要是互聯網的發達導致現在人類笑點提高了,天南地北的段子現在都能從網上看到,而且都相對於乏味了),但也為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第二類屬於娛樂類,也就是娛樂圈,其實不管是歌唱類,語言類,舞蹈類等等一開始都屬於娛樂類,最早出現方式是在勞動之餘用來調劑生活的,到如今已經成了精神享受。這一類人當紅時個個身價不菲,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他們的主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娛樂大眾,用節目服務於大眾消費者,和做買賣一個道理,郭德綱老師就屬於這一類範疇,回歸相聲本源,創辦發展德雲社,你來花錢消費,我們逗你呵呵一笑,從自身功力和為相聲所做貢獻來講郭老師已是相聲界里程碑式的人物,我相信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有人能超越郭老師的地位。

姜老師高居於廟堂之上,用他的相聲來教導世人愛國、愛黨、積極向上。郭老師遊走於石井之內,用他的相聲給我們帶來歡笑、快樂和精神享受。至於二人的矛盾也正是對同一事物所不同理解所引起的,就像魯迅和郭沫若一樣,但都不能否定了他們的藝術成就。


中國人最愛犯的毛病之一是人云亦云。

說老實話,各位第一次聽德雲社的太平歌詞覺得好聽嗎?我是覺得就是很沒特色的民間小調而已,過來過去就那兩句調調來回重複,京劇同樣是傳統藝術,比他好聽多了。太平歌詞就是過去撂地兒的時候藝人熱場的小調,不是什麼高深的玩意,你真要整天給人唱那玩意,有人看嗎?新中國相聲走向大舞臺,走向廣播電視,太平歌詞也就失去了作用,有沒有真不重要。

郭德綱的相聲我很喜歡,但不是因為他的太平歌詞。重點是他高密度、重口味的包袱,非常適合現代觀眾的口味。你把馬三立侯寶林放到現在的小劇場試試,估計一樣賣不出票,為什麼?觀眾口味變了。你一分鐘不抖出三個包袱來,觀眾就覺得你不太好笑。

姜昆有姜昆的時代背景,那時的相聲有他特定的環境和需求,六七十年代的人,姜昆馬季是陪著他們一起長大的,一到春晚,就盼著他們的節目,而且還把他們的錄音卡帶買回家聽。

就因為郭德綱現在火了,話語權大了,就一定認為不會太平歌詞就是不會說相聲?太滑稽了,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學俄語不學英語,你就認為他沒文化?一個道理嘛。

至於姜昆指責德雲社三俗,我覺得不是完全沒道理,這個不是今天討論的話題。

總之,什麼事不用走極端,這個是紅的,那個就一定是黑的,那是文革思想,要不得。姜昆不會太平歌詞,沒毛病,郭德綱重拾傳統,我們也歡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