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在現代中國的學科體系中並不佔主流。在中國大學,幾乎是什麼是實用的就開設什麼學科,經濟史就是這種態度之下被忽視的學科。縱觀中國的大學,有開經濟史課的,但肯定沒有開經濟史專業的,在學者之中,有人關注經濟史,但是普遍來看,大家似乎更喜歡關注產業、產能、市場等這些時髦的、現代的概念,更主要的,它們代表著經濟的發展。對於學生們來說,似乎金融比經濟更有趣,或者說,更吸引人,而經濟中,應用經濟學要比理論經濟學更吸引人,個中緣由,我不說你也懂得。似乎經濟學專業的不關注經濟史,反而是政治經濟學學者或者乾脆純政治學者、歷史學者才格外關注經濟史。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歷史就是現在,也是未來,Allen的《全球經濟史》無疑是瞭解全球經濟發展歷程非常重要的作品了。

作為學術作品,這本書只有薄薄的一百多頁,讀來並不困難,作者使用詳盡的圖表數據和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其觀點,讀來並不無聊。對於那些正在高中文科在讀想要進一步深化了解歷史書上那段經濟史的學生可謂是非常難得的課外讀物了。Allen是牛津大學的經濟史教授,在一百多頁的書中,他勾勒出了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到2006年中國改革開放突飛猛進的過程,讀來令人心潮澎湃。

作者首先解釋的是為什麼西方(縮小範圍:北歐、英國)會率先發生工業革命,因為畢竟首先積累財富的是伊比利亞半島的人。他的解釋包括地理因素、文化因素等,讀者可以自行閱讀。我更為關注的是從歷史的大視角來看,世界經濟是怎麼走出來的,進而關注「國富國窮」的問題,即為什麼有的國富有的國窮。(關於這個問題,英國的landes 有一本專著《國富國窮》,不過相對來說更厚、讀起來也更艱澀,但是並不困難,專業讀者不妨一試)

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葡萄牙自美洲獲得大量白銀,但是他們並沒有藉助白銀完成資本積累,反而是白銀成為了奢侈的憑藉。用今天的思路來理解,手裡有錢不重要,因為錢總會花完,重要的是要拿錢去投資,要把錢變成產品,產品才能換來更多的錢。西葡不懂這個道理,錢越花越少,國力日漸式微,在英國打敗無敵艦隊之後,霸權徹底掌握在英國手中(實際上,在之前一百多年的時間中,歐洲已經完成了經濟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向北歐的轉移)。

英國人趕上了歷史的機遇,在它逐漸掌握西方經濟主動權的時候,一場技術革命悄然發生,英國人的棉紡織工業面臨一個轉型,這個轉型以蒸汽機、紡紗機的發明為基礎,以工廠制替代包工製為決定性因素,工業革命發生了,英國一發不可收拾地成為了世界霸主。因為英國在世界貿易中佔據主導權,所以它力主自由貿易,其理論代表人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亞當·私密。所謂自由貿易,是對英國自身而言,在殖民地,無自由可言。當英國的棉紡製品進入印度,印度人發現,進口的東西質量好,價格還低,所以逐漸的他們放棄了棉紡織品的生產,而專心與種植棉花,成為英國工業生產的原料提供地,這就在英國走向工業化的同時,為印度帶來一場去工業化,在拉美、非洲都出現這一現象,其實某種程度在中國,也出現了去工業化的現象。

不去考慮第三世界國家,在歐美,德國、美國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在英國已經建立起優勢地位之後,其他的國家想要按照英國的步伐即自由貿易模式實現趕超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市場是英國的,這些國家可以做得很好,但是自始至終都只能是附庸。由此開創了世界經濟發展不同於英國自由貿易模式的一個「標準模式」。這一模式最早是德國的弗裏得力西·李斯特提出(當然他不會概念化為「標準模式」),他認為,德國是小國,要想趕超英國就不能搞自由貿易,而是要建立外部關稅,讓德國統一起來面對外部競爭,而且這個競爭是非平等的,即國內商品低關稅,國外商品高關稅,英國商品最高的關稅。基於此,還要發展教育、修築交通設施、建立銀行系統以及取消內部關稅。後來的美國也是使用這種辦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德美依靠科學的發展掌握了新技術,實現了對英國的超越,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是這種方式實現超越的。

接下來,第三波超越的主角是蘇聯和戰後日本、臺灣、韓國。不同於標準模式,它們也需要新的模式否則發展的很好也不會超越。由此他們開創了「大推進」工業模式,即以國家力量主導進行大推進式的工業化(很幸運,這幾個國家都有非常深厚的強政府傳統,特別是蘇聯的社會主義計劃體制),它們比第二批工業化的德美用了更短的時間實現了更大的成績。當然我們也知道,無論是蘇聯、日本還是韓國,都沒能實現超越,而今天我們貌似能看到在這批國家中,中國似乎會實現超越。其中Allen認為,這一觀察不是僅僅改革開放之後而是自1949年開始,數據顯示,1949年-1978年實行嚴格計劃經濟的時代,中國仍然實現了年均人均收入2.8%的增長,雖然對於「大推進」模式來說緩慢了些,但是在有條不紊地推進。改革開放之後不用多言,Allen的觀察結束於2006年,而此12年後我們看到中國的發展更為迅速。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是在數據上還是在綜合實力上,中國都將在21世紀完成對美國的超越。

但是Allen留了一個疑問,那就是中國之後誰又去超越中國?今天來看,非洲、拉美相對貧困,且不存在超越的條件,但是在歷史的規律中我們能夠看到,勢必會有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新的發展模式,實現對中國的超越。當然,中國由會不會在大推進中實現轉變,比如現在提的「新發展理念」,自行開創新的模式,自己實現對自己的超越呢?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我看來,現在與三四百年前相比,似乎又是一模一樣。

這也許就是讀歷史的樂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