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三家分晉之後,拉開了200多年的戰國混亂時代,你方唱罷我登臺,各有各的一段風光時期。但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日益強大,待時機成熟後,秦王嬴政僅用10年時間便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在這百年時間裏,難道六國沒有採取行動節制秦國的強大嗎?其實並不然,這段時期共有五次“五國伐秦”。

  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318年

  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組織“五國伐秦”,參加的國家有魏、楚、韓、趙、燕。由於當時五國中楚國實力最強,因此楚懷王被推舉爲縱長,可是實際出兵與秦國交戰的只有魏、韓、趙三國。聯軍攻到函谷關時魏國損失較大,魏國派使者到楚國,如果楚國再不發兵,便與秦國講和。沒想到的是楚國先一步派使者與秦國講和,於是聯軍各自退兵,秦軍乘勝追擊,魏韓趙三國大敗,被斬首八萬。

  第二次發生在公元前298年

  因爲孟嘗君在秦國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回到齊國爲相後立即組織齊、韓、魏、趙、楚五國聯合攻秦,但實際上出兵的只有齊、魏、韓三國。公元前298年,聯軍進攻秦國,一直攻到函谷關,並在此駐紮大軍,因爲當時齊國強大,三年後聯軍終於攻破了函谷關,秦國被迫主動求和,歸還了魏、韓部分土地之後,聯軍才逐漸退去。

  第三次發生在公元前287年

  公元前287年,在蘇秦的推動下,齊、趙、魏、韓、燕五國軍隊會合後進攻秦國的函谷關。但是因爲各國的目的不一,期望值各不相同,五國聯軍走到成皋、滎陽就開始各自觀望,當秦國歸還魏、趙部分城池後,五國聯軍相繼撤軍。可笑的是,沒過多久,四國反水聯合秦國攻打齊國,自從之後,齊國崩潰,一蹶不振。

  第四次發生在公元前247年

  公元前248年,秦國大將連續攻下魏國大片土地,形勢十分緊急,魏安釐王立即請信陵君回國主持抗秦大計。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回到魏國後立即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隨後組織了魏、韓、趙、燕、楚五國。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將蒙驁戰敗而逃,聯軍攻到函谷關下,秦軍閉門不出,信陵君聲望大震。秦王忌憚信陵君,派人離間魏安釐王和魏無忌的關係,魏王中計,派人取代信陵君統帥之職,五國攻秦的計劃就此失敗。

  第五次發生在公元前241年

  自從秦國建立東郡後,領土就與齊國接壤,對韓、魏兩國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當時天下形勢是秦國獨強。公元前241年,趙國名將龐煖組織趙、魏、韓、楚、燕五國軍隊伐秦,聯軍一直攻到了蕞,待秦國出兵反擊時,聯軍因爲不支而後退,當時秦王爲嬴政,這也是最後一次五國伐秦。這次戰敗並非指揮出現問題,而是五國實力與秦國已經不是一個級數。

  縱觀這五次“五國伐秦”,雖然失敗了三次,但是也有兩次打敗了秦國,爲什麼秦國實力還是越來越強呢?原因有兩點:1.函谷關易守難攻,而山東六國勞師遠徵,後勤補給非常困難;2.山東六國不夠團結,各國都有各自的心思,而且六國之間還經常互相攻伐。最終,秦王嬴政發動滅六國之戰,僅僅十年時間便統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