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三家分晋之后,拉开了200多年的战国混乱时代,你方唱罢我登台,各有各的一段风光时期。但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日益强大,待时机成熟后,秦王嬴政仅用10年时间便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在这百年时间里,难道六国没有采取行动节制秦国的强大吗?其实并不然,这段时期共有五次“五国伐秦”。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318年

  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组织“五国伐秦”,参加的国家有魏、楚、韩、赵、燕。由于当时五国中楚国实力最强,因此楚怀王被推举为纵长,可是实际出兵与秦国交战的只有魏、韩、赵三国。联军攻到函谷关时魏国损失较大,魏国派使者到楚国,如果楚国再不发兵,便与秦国讲和。没想到的是楚国先一步派使者与秦国讲和,于是联军各自退兵,秦军乘胜追击,魏韩赵三国大败,被斩首八万。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298年

  因为孟尝君在秦国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回到齐国为相后立即组织齐、韩、魏、赵、楚五国联合攻秦,但实际上出兵的只有齐、魏、韩三国。公元前298年,联军进攻秦国,一直攻到函谷关,并在此驻扎大军,因为当时齐国强大,三年后联军终于攻破了函谷关,秦国被迫主动求和,归还了魏、韩部分土地之后,联军才逐渐退去。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287年

  公元前287年,在苏秦的推动下,齐、赵、魏、韩、燕五国军队会合后进攻秦国的函谷关。但是因为各国的目的不一,期望值各不相同,五国联军走到成皋、荥阳就开始各自观望,当秦国归还魏、赵部分城池后,五国联军相继撤军。可笑的是,没过多久,四国反水联合秦国攻打齐国,自从之后,齐国崩溃,一蹶不振。

  第四次发生在公元前247年

  公元前248年,秦国大将连续攻下魏国大片土地,形势十分紧急,魏安厘王立即请信陵君回国主持抗秦大计。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回到魏国后立即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随后组织了魏、韩、赵、燕、楚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秦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攻到函谷关下,秦军闭门不出,信陵君声望大震。秦王忌惮信陵君,派人离间魏安厘王和魏无忌的关系,魏王中计,派人取代信陵君统帅之职,五国攻秦的计划就此失败。

  第五次发生在公元前241年

  自从秦国建立东郡后,领土就与齐国接壤,对韩、魏两国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当时天下形势是秦国独强。公元前241年,赵国名将庞煖组织赵、魏、韩、楚、燕五国军队伐秦,联军一直攻到了蕞,待秦国出兵反击时,联军因为不支而后退,当时秦王为嬴政,这也是最后一次五国伐秦。这次战败并非指挥出现问题,而是五国实力与秦国已经不是一个级数。

  纵观这五次“五国伐秦”,虽然失败了三次,但是也有两次打败了秦国,为什么秦国实力还是越来越强呢?原因有两点:1.函谷关易守难攻,而山东六国劳师远征,后勤补给非常困难;2.山东六国不够团结,各国都有各自的心思,而且六国之间还经常互相攻伐。最终,秦王嬴政发动灭六国之战,仅仅十年时间便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