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是非常普遍的疾病。它是由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引起的關節疼痛和關節功能障礙。

平時所說的老寒腿、骨刺、骨質增生等,都是指的骨關節炎。對於多數人來說,關節軟骨的磨損和關節軟骨的變性退化是引起骨關節病的主要原因。

統計發現,80%的關節炎患者是關節軟骨磨損導致的。

那麼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治療呢?

一、非藥物治療。

主要是合理的運動和生活指導。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爬樓梯;合理的關節肌肉鍛煉,如低負重、中度強度有氧運動和肌肉力量鍛煉對於膝髖骨關節炎有幫助。

行動時藉助一些助力工具,如手杖,柺杖,護膝護碗等。另外,還可採用物理治療,如針灸、按摩、推拿、熱療等。

急性期的患者以消腫、止痛和改善關節功能為主,慢性期則以增強局部血液循環和改善關節功能為主。

二、藥物治療。

如果非藥物治療無效,可根據關節疼痛情況選擇藥物治療。包括:局部藥物治療,如非甾體抗炎葯的外用劑型,膏劑,貼劑等;全身鎮痛藥物,主要為非甾體抗炎藥物,是最常用的控制關節炎癥狀的一類藥物。

使用前,應評估消化道、心血管安全性。

使用時,要警惕消化道出血的發生。還有一種為選擇性鎮痛藥物,如塞來昔布對於胃腸道沒有反應,但是對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慎用。

此外,關節內注射藥物如玻璃酸鈉,可以補充關節內的膠質,起到潤滑關節的作用。局部注射激素,如曲安奈德,也可以起到止痛消炎的效果。

三、手術治療。

對於一些通過藥物治療還是沒有緩解的骨關節炎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有關節鏡檢術。

對於膝關節如果有半月板損傷,可考慮行半月板成形術。有時關節內有像珍珠樣的遊離體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取出。

這是一種微創的手術手段,只是需要開一個像鑰匙口大小的口子就可以治療一些常見的骨關節炎疾病。

針對於重度的關節炎患者,可採用關節置換術,主要就是把那些已經嚴重剝脫的軟骨及壞死骨切除掉,換上一個金屬的人工關節,這樣就可以減少關節的疼痛,改善關節的功能。

湖南醫聊特約問答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唐劍鋒


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損害為主,並累及整個關節組織的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最終發生關節軟骨退變、纖維化、斷裂、潰瘍及整個關節面的損害。本疾病好發於中老年人。

常見癥狀

  1. 疼痛:疼痛、酸脹、不適是本疾病的主要癥狀,大多數發生於活動以後,休息可以緩解。部分嚴重的患者可有夜間痛醒的情況出現。可見持物、行走和下蹲困難。

  2. 晨僵和黏著感:晨僵即清晨起牀後感覺關節及其周圍僵硬感,一般不超過三十分鐘。另外可見晨起或久坐後,在初站立時感覺關節不穩定,需要站立片刻並緩慢活動一會兒才能邁步。

其他癥狀

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出現行走時失去平衡,下蹲、下樓無力,不能持重、活動受限、關節攣曲。負重關節受累(比如膝關節受累)將導致關節在活動過程中突然打軟。

本疾病手術治療的適應症主要是針對功能嚴重障礙的晚期患者,所以說病情比較輕或是疾病初期通過藥物治療外加自己正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適當的醫療鍛煉、減肥、理療即可。

小小西瓜——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骨關節炎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和痛苦,尤其以膝骨關節炎最為多發。目前,膝骨關節炎的臨牀治療有多種選擇,如藥物(含中藥)、物理療法、推拿、針灸、針刀、手術(單髁置換或全關節置換)等。近年來有一種針刀療法治療該病,取得了良好的臨牀治療效果。該方法具有安全、創傷小、痛苦小、副作用少等優點。

骨關節炎有哪些癥狀?

骨關節炎又稱為骨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骨關節骨質增生症、肥大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等,是以滑膜關節出現軟骨喪失及關節周圍骨質增生為特徵的關節疾病,臨牀以關節疼痛、關節僵硬、局部壓痛、活動受限、行走跛行、關節彈響為主要表現,有時伴有關節積液,嚴重者出現關節畸形,但不伴有明確的全身癥狀。

骨關節炎可見於全身多處關節,膝關節是本病發生的主要部位。膝骨關節炎是引起膝關節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中老年人羣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

一般認為,在30歲左右時,人的膝關節就已經開始出現退變,隨著年齡增長,關節的退變也會越來越重,但是作為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膝骨關節炎可防可治,尤其是在疾病早期,科學用膝和針對性治療,可有效改善癥狀、減緩病程進展,使我們可以更長時間享有高質量的生活。

目前,膝骨關節炎的臨牀治療有多種選擇,如藥物(含中藥)、物理療法、推拿、針灸、針刀、手術(單髁置換或全關節置換)等。我們近年來主要採用針刀治療該病,取得了良好的臨牀治療效果。該方法具有安全、創傷小、痛苦小、副作用少等優點。

什麼是針刀療法?

針刀療法是一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的醫學體系,是以發明人朱漢章教授為代表的我國醫學專家潛心研究和艱辛探索而創立的。經過四十餘年的發展,針刀療法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獨特方法,其理論體系也日趨成熟。目前,已有多所中醫藥大學開設了針刀醫學專業,形成了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

針刀療法源於傳統的針灸療法,但又不同於傳統的針灸療法,它既繼承了傳統針灸療法微創、痛苦小等優點,又吸收了現代醫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將現代醫學的手術刀巧妙地嫁接到針灸針之上,使「手術刀」藉助針灸針的幫助,通過體表的不到1mm的針孔,深入體內較深層次進行定點的靶向鬆解治療,提高了治療的精確性和針對性,取得了良好的臨牀治療效果。

針刀療法是融合中醫針灸「針」和西醫手術「刀」的一種中西醫結合新療法。著名針灸學家王雪苔教授曾這樣讚譽針刀療法:「針刀醫學是中西兩種醫學互相滲透的產物,是中醫現代化的成功範例之一。」

針刀療法對早期膝骨關節炎的臨牀治療效果尤為明顯

針刀療法誕生以後,很多以傳統的中醫治療手段和西醫治療手段都難以治療的疾病,用針刀治療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膝骨關節炎為例,過去往往認為本病是一種退行性疾病,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一種必然性疾病,並將關注的重點放在關節的骨質增生和軟骨退變上,一般病情較輕的給予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葯(如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扶他林等)、修復關節軟骨葯(如葡立膠囊、維骨力膠囊等)以及關節潤滑劑(如玻璃酸鈉注射液等)等治療,短期雖然有一定效果,但長期效果較差,患者依然會有較嚴重的疼痛,影響工作生活,同時藥物治療均有一定的胃腸道副作用,使一部分患者望而卻步;病情較重的則建議手術治療甚至行人工關節置換,但是其創傷大、風險高、治療費用高。

針刀療法獨闢蹊徑,把對本病的關注重點從骨性改變轉移到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從而為本病的治療開闢了一條新途徑,明顯減輕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針刀技術對於早期膝骨關節炎的臨牀治療效果尤為明顯,這種臨牀效果體現在快速緩解膝關節的疼痛、畏寒等癥狀,以及改善膝關節活動度、減少關節積液等方面。

原則上,針刀治療不適用於膝骨關節炎晚期(尤其是已經出現關節畸形)病例,但也有部分晚期患者在接受針刀治療後,狹窄(或消失)的關節間隙獲得部分恢復,疼痛明顯緩解,因此對於晚期膝骨關節炎患者的治療也有一定的意義。

作者:中日醫院針灸科主任 主任醫師 李石良(上圖)

中日醫院針灸科 主治醫師 劉乃剛

——追隨您的心聲 提供專業回答——

歡迎關注「中老年保健雜誌」頭條號,更多健康信息等您看~~~


您好!請關注我「運動骨科高志醫生」。骨關節炎又稱為關節退行性變,多見於50歲以上的老年人,好發在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和脊柱等部位,尤以膝關節多見。下面為您具體介紹骨關節炎有哪些癥狀及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骨關節炎的癥狀

1、疼痛

骨關節炎最主要的癥狀是疼痛。骨關節炎的癥狀特點為隱匿發作、持續鈍痛,多發生於活動以後,休息可以緩解。隨著病情進展,關節活動 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時也可發生疼痛。

2、活動受限

關節疼痛及炎症,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患者經常會感到關節活動不靈活、關節僵硬,關節處時時有喀喇音。慢性關節炎患者由於長期關節活動受限,可能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喪失。

3、腫脹

腫脹是關節炎症的常見表現,與關節疼痛的程度不一定相關,由於軟組織變性增生、甚至骨質增生滲出滑膜所致,以輕度和中度腫脹較多見。

4、關節畸形

隨著病程的發展,軟骨逐步出現軟化,磨損,糜爛,剝脫,導致病變關節面吻合性差,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關節囊收縮,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如膝內翻,手指遠側指間關節側方增粗等等。

5、骨刺形成

在軟骨的邊緣或肌腱附著處,由於血管增生,通過軟骨內化骨,形成骨刺。骨刺的出現,會加重患者關節的疼痛及運動障礙,骨刺斷裂,或者關節軟骨剝脫,就可能在關節腔內形成關節內遊離體,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骨關節炎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骨性關節炎是否要做手術,關鍵看癥狀,當關節腔內出現遊離體、關節有嚴重畸形及功能障礙、經內科治療無效的持續的關節疼痛和出現嚴重的神經血管受壓時,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切勿盲目手術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科治療方法包括遊離體摘除術、截骨術、關節清理術、關節置換術及關節融合術。

骨關節炎常用的治療方法

1、一般療法

注意休息,保護關節,避免過度活動或損傷,減輕關節負荷。嚴重時應臥牀休息,支具固定,防止畸形。

2、藥物治療

疼痛期可以服用非甾體消炎鎮痛葯,減輕關節疼痛等癥狀,如塞來昔布等;同時使用軟骨保護劑,緩解癥狀,維持和恢復關節功能,如氨基葡萄糖等。

3、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在骨關節炎的治療也有重要作用,急性期以止痛、消腫和改善功能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局部血循環,改善關節功能為主。通常採用短波、微波、超聲波等理療,對止痛和改善功能亦有明顯效果。

4、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

骨關節炎透明質酸被破壞,導致關節破壞加重。透明質酸鈉作為一種軟骨保護劑,可以增加滑液的潤滑,減少組織間摩擦。關節腔內注入後可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症反應,增強關節液的粘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關節軟骨,緩解疼痛,增加關節的活動度。

5、運動療法

運動的方式對於骨關節病情的改善具有不錯的效果,是骨關節炎輔助治療的手段,疼痛緩解後,進行適當鍛煉對保持和改善關節活動以及增強受累關節肌力有利,可做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的運動、增強肌力的運動、增加耐力的運動。散步、游泳、騎自行車等戶外運動適用於骨關節炎病人。

希望以上解答能幫助到您!請關注我「運動骨科高志醫生」,謝謝!


您好!請關注「懷賢健康」!懷賢健康集合三甲醫院骨科專家,在線為您解答各類骨科疑問及指導,讓您健身的同時享受運動的快樂。

骨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病變,是由於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很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最常累及膝、手、髖、脊椎、足等負重或活動頻繁的關節。骨關節炎有以下常見的癥狀:

1、關節疼痛

一開始是輕微的鈍痛,以後逐漸加劇,活動多時,疼痛加劇,休息後好轉。多數老年病人在靜止或休息後突然站立、行走時疼痛,稍微活動後反而減輕,我們稱之為「休息痛」,其原因為軟骨下骨的充血所致。

2、僵硬

一般出現在早晨或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開始活動時,就會感到關節疼痛、僵硬,經過一段時間活動可緩解。

3、腫脹

局部骨性肥大或滲出性滑膜炎引起,可伴局部溫度增高、積液和滑膜肥厚,嚴重者可關節畸形、半脫位等。

4、活動受限和畸形

關節疼痛及炎症引起的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導致關節活動受限。這是骨關節炎早期癥狀之一。慢性關節炎患者由於長期關節活動受限。

骨關節炎需要做手術嗎?

一般來說,如果是癥狀比較輕微的情況,是不需要進行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的,可以選擇藥物的方式進行治療或者是可以選擇針灸等其他的方式進行治療的。手術治療主要是對於嚴重的滑膜炎、遊離體卡壓、交鎖時的病人,可採用關節鏡、微創進行治療。

骨關節炎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哪些?

1、控制體重:

因為體重過胖的患者,關節長時間受到重壓,同時也就加速了關節間軟組織磨損,使關節過早退化。

2、注意姿勢:

不要長期處於一個姿勢不變,要經常變換姿勢,避免久坐、久站、避免某個部位關節長期處於負重狀態。

3、避免負重

日常要減少上、下樓梯,少走上下坡路,避免反覆下蹲。

4、注意保暖:

不要讓關節接觸涼風,特別是夏天不要讓關節對著空調吹,天氣冷時可以帶護膝等。

5、口服藥物:

氨基葡萄糖具有緩解癥狀和營養軟骨的作用,同時長期服用可以延遲疾病的結構性進展。

懷賢健康醫生提醒你:如果關節出現不舒服的癥狀,一定要去醫院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祝您早日恢復健康。請關注「懷賢健康」,懷賢健康集合三甲醫院骨科專家,在線為您解答各類骨科疑問及運動指導,讓您健身的同時享受運動的快樂。


骨關節炎,是造成50歲以上人羣勞動力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數患者深感苦不堪言。

常見中老年羣體,致殘率達五成

範震波表示,骨關節炎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見,而且女性多於男性。60歲以上的人羣中患病率可達50% ,75歲的人羣則達80% ,其中該病的致殘率高達53%。

他指出,這類病好發於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如膝、脊柱(頸椎和腰椎)、髖、踝、手等關節。因此,民眾在日常中如存在活動不便、關節僵硬、關節腫大、骨摩擦感、關節無力等癥狀,應及時就診。

治療要個體化,非葯和藥物聯合應用

範震波解釋,在現階段,對骨關炎的治療主要是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這也是美國風濕病學會對骨關節炎治療的建議。

他認為,治療應個體化,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如年齡、性別、體重、自身危險因素、病變部位及程度等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如對於輕中度的患者,康復鍛煉結合藥物治療,有效率可達60%-80%,這也符合2003年歐洲風濕病學會聯盟(EULAR)修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指南》中指出,理想的治療方案應該包括非藥物和藥物治療的聯合應用。

據其透露,國際上部分國家在研發新的治療技術,如幹細胞治療,但目前還在試驗當中。如未來能運用,應該是一件喜事。

不可治癒,需定期複查

「根治」,是患者心理最期待的結果,但範震波指出,「骨關節炎是退行性疾病,不可治癒,一般都是對症治療,即減輕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減小關節功能障礙,預防其進一步發展。對於重症不能行動的患者,正確的手術治療能夠恢復一定的行動能力,獲得非常好的效果,有的可以重返工作崗位!」

關於複查,他指出,患者需3-6個月後到醫院進行複查,確保治療後的效果。

專家支招

談及預防保健,範震波分別從飲食和運動給出了幾點建議:

適當運動

1.適當運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改變運動要逐漸增加強度和頻率,在上下樓梯、爬山時要勻速小步,避免大跨步和跑跳。

2. 動前熱身,熱身有助保護關節,運動前活動關節,能夠減少受傷。

3.使用護具,如果有損傷史,使用護踝、護膝,護腰等器具,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衝擊力,避免膝關節發生磨損;

4. 規避長久姿勢,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對肌肉關節有一定的的壓迫,注意經常變換姿勢,同時避免負重下蹲。

均衡飲食

1. 適當補鈣,挑選一些含鈣比較多的食物,如奶製品、豆製品、蝦皮等,簡單服用含鈣的鈣片也可以滿足。

2.均衡飲食,多喫青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避免嗜酒和暴飲暴食。


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導致的疾病,好發於老年人,據研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半數以上都在經歷著骨關節炎的困擾。骨關節炎易侵犯膝關節、髖關節等負重大關節,但也可累及手指關節等小關節。

骨關節炎累及關節不同時癥狀也不同,但都會有疼痛、腫脹、僵硬等癥狀;體格檢查會有受累關節壓痛、骨摩擦感及活動受限等體徵。累及膝關節時主要癥狀是上下樓梯困難,逐漸加重甚至會導致行走困難。髖關節骨關節炎也是臨牀常見的骨關節炎,老年人比較常見,癥狀以腹股溝、大腿內側等疼痛為主,體檢時可有髖關節活動受限或者跛行。手關節炎也是非常常見,並且它在年輕人羣中比較常見,與長時間玩手機、電腦等有關係,隨著時間的進展,癥狀會逐漸加重,累及的關節數目會越來越多,關節會有疼痛、壓痛、骨性膨大等癥狀,以遠端指間關節最常累及,還可伴有晨僵,但一般晨僵時間較短。嚴重者會出現「方形手」畸形或者「蛇樣」畸形。

骨關節炎出現嚴重的功能障礙,影響正常的生活時才會考慮手術治療,對於早期、中期的骨關節炎患者一般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根據患者的情況適當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葯及骨軟骨保護劑就可取得不錯的效果。對於體重基數較大的患者,鼓勵其減重,以減輕關節負重,可有效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

本期答主:陳泳淼,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骨關節炎的癥狀在早期就會出現,這時候就應當起重視,特別是要結合年齡,注意是否有損傷關節的為並進行控制,及時就醫檢查,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①關節疼痛:常發生於晨間,活動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活動過多,疼痛又可加重。②關節感覺酸、脹: 陰天、受涼、過勞會加重酸、脹感如果這種癥狀較明顯或持續不緩解,則應該及時就診。如果早期得不到積極認真的治療和保養,病情繼續加重,就會出現持續性疼痛和靜息性疼痛,關節也會出現屈伸活動障礙。關於骨關節炎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具體情況,早期通過改變生活鍛煉方式,積極針對性的非手術綜合治療,多數都能夠得到改善和好轉,只有極少數的病人在綜合治療無效,出現嚴重疼痛和功能障礙時才考慮手術治療。


骨關節炎又稱為關節退行性變,多見於50歲以上的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好發在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和脊柱等部位,尤以膝關節多見。骨性關節炎主要有三大癥狀:疼痛(關節痛)、關節腫脹和關節功能障礙。由於關節發生了老化,長期磨損使關節軟骨受到損傷,軟骨減少之後,關節之間的磨損還可使關節的骨緣長出一些毛刺,這就是通常說的「骨刺」。由於軟骨碎片和骨刺不斷刺激,關節組織發生充血、水腫等,初期輕微鈍痛,並不嚴重,以後逐步加劇,勞累後加重,休息後好轉,但嚴重時也可出現關節強直或攣縮等情況。疼痛有時會與天氣變化、潮濕受涼等因素有關,此外,患者還會感到關節活動不靈活、僵硬,早晨起牀或休息後需經過一定時間的活動才能變得靈活,上下樓和下蹲則較為困難。骨性關節炎是否要做手術,關鍵看癥狀,如果有較嚴重的持續性疼痛及明顯的關節活動障礙,影響工作及生活時,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切勿盲目手術治療。目前三級甲等醫院骨關節科專家都能勝任此項手術而且臨牀效果滿意。

答案編輯及審核專家:查振剛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查看官方網站 國內知名健康媒體,提供專業的健康科普內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