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

  很長的時間裏,一提起北京大家就會想到首都,首都北京北京是首都,大家都習慣了連起來說,似乎是一回事,但近來首都和北京各自該怎樣發展似乎是一個新的探索。本週習近平主席先是考察了雄安新區,接下來週五又去了通州城市副中心。雄安與通州,恰恰是作爲北京的兩個翅膀,承接原來從北京疏解出來的非首都功能。而上週一個動作也具有標誌性的意義,1月10號上週四,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北京市委市政府摘牌,兩塊牌匾移交給了北京市檔案館留存。長期以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行政中心離天安門只有幾百米的距離。而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1月11號,北京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協四套班子在向東30公里外的通州正式揭牌,大約1.2萬人遷入城市副中心辦公。首都和北京未來如何重構?雄安和通州怎樣爲北京減負,又能有新的發展?

  “遷”往副中心

  友誼醫院醫生清晨六點趕班車

  本週,通州,這個北京人心目中曾經的東部郊區,正式擁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週前的1月10號,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在已有69年曆史的東城區正義路舊址摘牌,第二天在通州區的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揭牌,市級機關35個部門、165家單位約1.2萬人完成主體搬遷,開始在通州辦公。在本週舉行的北京市兩會上,副中心,自然成爲最熱門的關鍵詞。

  北京友誼醫院新院區於2018年12月22日在通州試開診。北京友誼醫院是北京市的一家老牌三甲醫院,老院區位於西城區,也是第一家在通州來辦新院區的三甲綜合醫院。自接到通州新院區的來辦任務後,這項工作就成了友誼醫院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由於通州地區一直缺少三甲綜合醫院,它的開辦也就成了當地居民熱切期盼的大事兒。本週五,記者在醫院探訪發現,試開診一個月來,醫院通州院區門診量和住院量不斷攀升,一些科室的病房已經滿員。

  77歲的通州居民李先生,是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住院的第一批患者,剛剛完成難度係數不小的關節置換手術,如今的他已經可以下地行走。友誼醫院骨科中心副主任郭艾,是爲李先生進行手術的醫生,也是骨關節醫學領域的權威專家。

  本週五,上午剛剛在30公里外的西院區進行完手術的他,下午趕到通州院區查看住院病人的情況。在友誼醫院通州院區籌辦過程中,醫院提出東西兩院要實現同質化醫療服務,科主任要東西兼顧,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通州院區。“這邊是主要的,可能會要待三天,在西城院區待兩天。”郭艾說。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書記 辛有清

  我們要求我們每一位副高以上人員,每週至少有一次在通州院區出門診,要求科主任每週至少有一次在這裏面查房,在這裏面出門診,在這裏面做一次手術。有人說通州院區是友誼嗎?是新建的醫院嗎?大家放心,通州院區和我們西城院區,是學科力量、學科佈局、服務品質,完全同質化的兩個院區。

  而對於大多數住在市區的醫生來說,就難免需要在市區和通州之間奔波,爲此,醫院配備了班車,方便醫生上下班和東西院區的交通。據乘坐班車的醫生介紹,“單程的話怎麼着也得一個小時,早晨大概我們五點多鐘可能就得起牀,六點趕六點四十五班車過來,下午回到家可能得七點。”

  在專家看來,未來,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僅要緩解北京的大城市病,更要成爲沒有大城市病的示範區,要實現動態調節住房供給,促進住房供需平衡、職住就近平衡,實現短距離出行。

  白巖鬆

  長期以來,首都與北京的功能都擠在一起,北京這座城市的大城市病就越來越重。因此北京市政府2012年就提出打造功能完備的通州城市副中心,而之所以選擇通州,一是地理位置在京津冀之間,可以作爲協同發展的重要樞紐,另一個原因是通州在過去十幾年變成了睡城,每天早晚高峯數十萬人往返於北京中心城區和通州之間,在這種背景下選擇通州作爲城市副中心,就會促進工作與生活的新的平衡。與此同時,另一個翅膀雄安新區也越來越成了人們矚目的焦點。到如今,雄安新區設立已經一年多時間,現在是什麼樣了?

  “慢”下來的雄安新區

  擺脫城市發展偏差

  就在上週五,在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通州區的同一天,國務院新聞辦召開了新聞發佈會,介紹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有關情況。作爲北京新的兩翼,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共同承擔起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任,有效緩解北京“大城市病”。自2017年4月雄安新區正式設立以來,將近兩年時間過去,雄安新區的規劃和建設推進速度似乎有些緩慢。全國矚目之下的雄安,這一次爲何選擇要慢下來?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李曉江:

  雄安新區不能走過去城市發展的道路。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綜合性的試驗這樣的場所,要試驗創新的發展模式,要試驗怎麼來吸納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轉移,怎麼建設一個以滿足人的需求爲前提的這樣一個創新城市的話,很多事情確實是需要時間的去思考、去研究。

  白巖鬆

  在經歷了過去幾十年城鎮化快速發展之後,我們如何探尋一條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新路徑,成了如今的雄安使命。從一開始,雄安新區就被定義爲一座“理想城市”,將爲未來中國城市發展打造樣本。在未來的雄安,看不到繁華都市裏動輒雙向八車道十車道的場景,“窄路密網小街區”將成爲這裏的主流。馬路上機動車的空間將被壓縮,更多空間會讓給步行和騎自行車的人。而城市也不再被人爲分割成商業區和居住區,市民在一個很小的出行半徑裏就能夠滿足工作、生活、社交、休閒等幾乎所有需求。

  未來城市如何發展

  讓公共資源分佈更均衡

  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政府正式遷入城市副中心,同日,國新辦召開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發佈會。這兩份規劃,畫出了京津冀地區未來發展的框架。

  過去40年,中國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期,一座座規模級城市拔地而起,全國城鎮化率從1980年不到20%,如今已經接近60%。不過,快速的發展也帶來城市發展追求規模、樣式單一、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人口過多、功能過於聚集等一系列城市內部問題。在京津冀地區,北京和天津兩個核心聚集區,體量和資源聚集度遠遠大於周邊城市。

  作爲未來城市羣戰略的樣板,北京市副中心和雄安兩個新城的建設,各有各的偏重。北京市副中心要打造成一個宜居城市,主要發展旅遊業和高精尖產業。而雄安新城則要發展成一個數字化的綠色低碳城市。

  從工業化時期的先發展後生後,講究效率和速度,再到如今城市建設不能突破生態紅線,要以居住爲主,講究生活和質量,北京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城,不僅僅是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下的一步,而是給未來城市發展提出的新標準:生態,宜居,多元,有特色。

  白巖鬆

  雄安相當於一張白紙,而通州城市副中心相當於半張白紙。白紙比例多,的確好做畫。但是在白紙上作畫所隱藏的新的理念,又如何幫助我們未來的城市,慢慢地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這也正是我們關注雄安,關注通州城市副中心的關鍵所在。城市有很多的功能,但是最重要的它是人居住的地方,就該適合於人的居住。但願未來的城市,真的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CCTV13)

  今晚十點十五,巖鬆邀您收看

  長按以下二維碼圖片

  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聞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