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問題:在你的研究領域,有哪些開了掛一樣年輕有為的學術新星? 不過答案裏似乎很少經濟領域的。

範圍是40歲以下,不一定有很強的發表,但是對所在領域有開創性貢獻的學者。求詳細介紹他們的成就。


1、每年Job Market(簡稱JM) 的star。可以查一下每年頂尖金融或經濟博士項目的Job market candidate(簡稱JMC)的簡歷。我查了一下今年幾個頂尖項目的JMC,有不少華人表現很好,印象中,清華13屆畢業的好幾位同學表現相當搶眼,比如 @Weijie Zhong 。

3、看教職。如果看簡曆數文章,還有可能有偏差,那麼可以看教職狀況。很多頂尖商學院和經濟系的助理教授,都是很厲害的,那種5-8年間就能從助理教授升到正教授的更加厲害。(好學校的正教授都比較厲害,但是不代表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不厲害。畢竟能否拿到終生教職,還需要一個考察,可以剔除一些噪音)

3、哈佛大學的Stefanie Stantcheva教授。博士畢業四年就在哈佛評上正教授,要是不考慮其中2年博後,那從助理教授到教授,只花了2年時間。Andrei Shleifer 這種屠刊能手,博士畢業後花了3年在哈佛大學拿到正教授。Joseph E. Stiglitz這種經濟學top5期刊的屠刊王,博士畢業後花了3年拿到耶魯大學正教授(簡歷有點奇怪,博士只有一年,而且博士剛開始就是助理教授)。其他的諸如Jean Tirole、Daron Acemoglu、 John Y. Campbell這類的屠刊能手,都花了超過4年時間纔拿到正教授。要知道,這些人博士畢業時間都早,最晚的Daron Acemoglu都是1992年博士畢業的。

4、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Michaela Pagel。要是簡歷沒有寫錯,這算是我見到能在美國頂尖大學不經過助理教授而直接拿到副教授的唯一一人。但有個例子比較奇怪,2016年7月開始,Emily Breza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已經是副教授了,但是2017年1月到哈佛大學經濟系竟然變成助理教授。

5、哈佛大學Isaiah Andrews教授( @Manolo 提醒增加)。又是個14年畢業於MIT,18年成為哈佛大學正教授的狂魔。哎……MIT和哈佛大學真是強,在金融領域,哈佛大學也是超級恐怖。

6、18年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的其他六位也很生猛。2018 Fellows (有幾位還是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未必差,得看學校規定,但是好學校的教授必定好。)

7、哈佛大學和MIT的David Yang( @Yuting Chen提醒增加 )。文章很有趣、發表也很好。

選擇原則:

通過自己評價其學術水平,來發現很牛的年輕學者,還是非常難的。第一,要對本領域很瞭解,知道本領域的關鍵問題,新貢獻的重要性。第二,要緊跟前沿,跟上已發文章是不夠的,畢竟有滯後性,需要跟綜包括跟著工作論文、演講等更有時效性的材料。所以,我認為現階段以間接評價為主,時間以博士畢業5-10年為限。


在金融經濟學領域裡有三位新生代bug級的存在,都是08年畢業的。

一是LSE的Ian Martin。

大家發Top都是拼了命的發,可是Ian是一個top發一篇,就好像在集齊龍珠召喚神龍一樣。什麼樣的論文能夠一個雜誌發一篇,作者自己可以選?無疑是那種所有雜誌都想要的論文。

打開他的主頁Ian Martin, LS你就發現他JF, JPE, AER, RFS, ReStud, Econometrica, QJE, JPM, JFE換著發,跟玩一樣

二是Chicago的Ralph Koijen,主頁Ralph S.J. Koijen

十年間發了22篇top,並且做到了RFS的聯席主編。

三是Wharton的Jules van Binsbergen,跟Ralph同樣是荷蘭人。隨便看看他的論文發表列表,一年發4篇top不是夢。主頁在這裡:https://sites.google.com/view/jules-van-binsbergen/homepage?authuser=0


介紹兩位做微觀的學妹女神小姐姐,都發過AER。稱呼有點亂,本科年級比我低,所以是學妹,後面是尊稱。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譚旭。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econ.washington.edu圖標

西北大學的郭穎妮。

https://www.economics.northwestern.edu/people/directory/yingni-guo.html?

www.economics.northwestern.edu


MIT的Lian Chen老師,PhD四年級。

Angeletos, George-Marios, and Chen Lian. 2018. "Forward Guidance without Common Knowledg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8 (9): 2477-2512.

Risk-Taking: Evidence from Individual Investment Decisions,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 hhy111.

剛上四年級手上一篇AER,一篇RFS,還有三篇已經成文的Working Paper。


先說兩位對於公眾和在學界都比較有名氣的:

》李光耀的孫子李繩武,哈佛大學研究員,他的學術貢獻可以看這個問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543952

》金立羣的女兒金刻羽,倫敦政經教授,她的學術貢獻可以看這個問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75094

再說一位公眾不一定了解,但在學界小有名氣的,我的學長:

》新加坡管理大學助理教授李江濤,研究領域是理論微觀,他三年完成博士,並於讀博期間拿到 Econometrica 的 RR。

這是他的個人主頁:https://jiangtaoli.weebly.com/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