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孔令華

筆者之前接手的一個物流諮詢項目,對一家工廠的倉庫管理進行改善,經過6個月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績效指標:

? 貨物定位實現了100%

? 倉庫保管人員從70個減少到5個

? 能耗降低了30%左右

? 搬倒次數減少大約50%

? 備貨時間從原來的4小時降為0

? 揀貨速度大幅度提高

一、項目背景

該客戶是造紙行業知名企業,香港上市公司,主要產品為包裝紙,年產量120萬噸,擁有先進的造紙設備和信息化系統。

前期調研時,發現倉庫存在三個問題:1、倉庫保管員太多,人員成本高;2、庫存定位不準確,找貨時間長,3、貨物在庫內頻繁搬倒,揀貨成本高。

二、項目分析

管理層對這些問題認識得很清楚,對於項目需要解決的問題,看得很準。總經理說:「我們經常到歐洲、美國、日本參觀交流,人家的倉庫,看不到幾個人,而我們的倉庫有70個保管員。」也就是說,相對於先進的企業,這家企業的倉庫人力成本偏高了。

倉庫的操作費用也偏高。每件產品的重量在1.5-2噸之間,每年有120多萬噸在庫內操作。由於產品定位不準、疊放、堆存等原因,找一件貨物,平均大概需要搬倒2次左右,也就是說,多了一次搬倒。

正常情況下,倉庫操作只需要搬倒一次貨物,多一次搬倒,就多一次浪費。不僅浪費了時間、人力、能耗、車耗,還影響了訂單交付,造成了庫存積壓。

常態下,解決類似問題,需要對倉庫貨物定置定位,也就是給每一個產品一個貨位,貨位的大小根據貨量多少確定。

然而,在這個項目上,這種方案顯然行不通,因為貨物品類有3000多個,而且是動態存放,今天生產某個品類1000件,明天可能生產另一個品類,而倉庫面積有限,如果用這種方法,至少需要增加60%的倉庫面積,這意味著增加上千萬投資,不但不能降成本,反而大幅度增加了成本,這顯然不是客戶想要的。

另外一套方案,是採用自動化倉儲系統 (AS/RS system) ,自動計算貨位和庫存。實施這套方案,需要改造倉庫、上設備、上軟體,總投資也在幾千萬,而且,客戶的倉儲設施,也不具備改造成自動化倉庫的條件。

兩個基本方案都被否定了,一個增加了成本,另一個不具備實施條件。到了這個程度,可以說陷入僵局了。每個項目組成員,心中都有淡淡的挫折感。諮詢以解決問題為最終目的,如果不能解決問題,所有的工作都將前功盡棄。諮詢以績效效果為考評標準,如果沒有好的績效,諮詢就沒有價值。

問題解決不好,往往是方法不對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論。

方法論是方案的理論依據,要破解這個困局,必須有新的方案,也必須有新的方法論。

在頭腦風暴過程中,有人提議,我們的倉庫操作方式和集裝箱堆存差不多,建議考察一下大型集裝箱堆場的管理方式。

我們考察了大連港集裝箱堆場。

集裝箱堆場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大量堆存下的精準揀貨,和我們紙輥的管理類似。集裝箱是大批量堆存的,在大型碼頭上,可以看到象小山一樣的集裝箱垛。

堆場管理,既要把集裝箱有秩序地堆存在垛上,又要把需要運走的集裝箱從垛中分揀出來;為了應對海關抽查等作業要求,還需要規劃抽樣等操作。如果沒有嚴謹的業務邏輯,操作將會相當混亂。集裝箱垛的管理需要科學的規劃和嚴謹信息化管理,大連港集裝箱堆場規劃和信息化規劃非常有效,整個堆場管理得井井有條。

他們用「街、貝、行、層」來定位每個集裝箱在堆場中的位置,通過精準的數據和流程分析計算揀貨路徑,全部操作都在信息系統的規劃和控制之中。這些規劃思路和信息化方法給了我們不少啟示。

通過參考集裝箱堆場的業務邏輯,經過進一步研究和分析,我們建立了新的紙輥定位方法論,建立了新的紙輥管理業務邏輯。這樣一來,業務模型和業務邏輯的問題解決了。

在企業管理方面,案例很重要,愛因斯坦曾經說過「Example is not another way to teach, it is the only way,舉例(榜樣)是唯一的教學方式,並沒有其他方式」。企業的問題是相通的,我們碰到的問題,別人可能也碰到過,所以,行業之間互相取經很重要。複製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比如,汽車行業的供應鏈管理技術很好,就可以複製到裝備製造業,電子行業應用供應商管理庫存(VMI)很有效,也複製到其他行業,當然,畢竟行業不同,所以複製時需要改進,我稱之為進化的複製。

三、項目操作

按照PFEP(plan for every part,為每件貨物做規劃)規劃細節。

方法論、業務模型、業務邏輯只是第一步,而要規劃倉庫,需要按照PFEP(plan for every part,為每件貨物做規劃)的規則設計整個倉庫,包括動線、通道、貨位、流程、信息化等等。

為提高揀貨效率、降低搬倒次數、精準庫存定位,需要為每一個種類的產品規劃通道,3000多個品項,2萬平方米的倉庫,每年60萬噸貨物,每天進出2000多噸,整個項目紛繁複雜,要找到規劃的規律很不容易。

企業運行一定有其規律,幾乎所有的規律都藏在數據裏,當我們找不到規律時,好好分析數據,規律就在其中。

在分析庫存數據時,驚訝地發現,庫存結構非常符合二八原則,20%的產品種類佔了80%的貨量,這是非常有價值的發現,產品數量級從3000降到600,已經到了我們可以控制的數量級了。這意味著只要規劃好600個種類的產品,就可以解決50萬噸(80%)貨量的搬倒問題了。

可見80%的問題已經有解了,這個項目已經成功了一半。

經過數據分析,我們也找到了解決另外2400個品項的貨位和通道規劃的方法。

至此,規劃道路上的主要障礙都已被掃清。

根據業務邏輯和數據分析,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完成了80%貨量的方案規劃。又經過一個月的精細計算,完成了餘下20%貨量的方案規劃。

數據分析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供應鏈問題,表面看似是流程、職責、設施的問題,實際上,背後的邏輯往往是數據管理和數據驅動的問題。當感到迷茫困惑的時候,好好看看數據,救助之道,可能就在其中。

倉庫現場規劃和信息化系統規劃。

下一步工作是現場規劃和信息系統設計。基於數據分析和流程分析,我們建立了全動態管理的業務模型,動態實時管理貨位和貨物,統籌管理入庫、存儲、理貨、出庫,實現貨物、貨位、操作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現場規劃和信息系統設計,也遇到了不少攔路虎,但團隊成員堅持高質量、高標準,不將就,不湊合,全力以赴,解決了所有的問題。

這樣規模的項目,大概有上千環節,一個環節做不好,整個事情就可能做不成,所以,團隊凝聚力和公司執行力非常重要。這家企業的所有人員,從高層管理人員到底層員工,都非常優秀,具有很強的企業責任感,做事很認真、很踏實、鍥而不捨。

系統上線,項目運行。

模擬測試了幾輪,系統開始上線測試。

測試比較順利,規劃的效果開始一步步展現。

原先一個叉車前面跟著一個保管員的現象沒有了,取代保管員的,是一臺裝有倉庫管理系統(EWM)的隨車電腦,電腦系統精準計算入庫、出庫、揀貨、匹配訂單、理貨等各項操作,自動給叉車司機分配工作,叉車司機的所有工作根據信息系統提供的計劃完成,精準而又井井有條。信息系統更好地完成了保管員的工作,70多個保管員,開始逐步轉崗。

入庫流程和出庫流程都實現了當初的設計。

當產品排上生產計劃時,系統就已經自動開始計算入庫計劃、計算使用哪些貨位,倉庫操作員則檢查倉庫貨位,為入庫做準備;產品下線之前,貨位分配計劃已經就緒;產品入庫時,叉車司機根據叉車上電腦的指示,直接把貨物放到指定的貨位,整個入庫就完成了。

由於庫存都有精準定位,出庫操作也順利。

上系統之前,沒有人精確知道倉庫還有多少容量,倉庫操作計劃也很難做,尤其是當保管員請假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操作混亂。現在,這一切都變簡單了,只要打開系統,會看到全面的倉庫管理圖,庫存、貨位、空間,以及出庫、入庫等倉庫操作,都一目瞭然。

四、項目效果

系統成功上線了。原來人和叉車都忙忙碌碌的倉庫,現在只剩下來來回回的叉車了,冷清了很多。原來,規劃好了,倉庫真的可以不需要很忙。

項目正式運行了,每年至少可以節省400萬,有人問我:「這個帳怎麼算的?」 我說:「這倒也不難,減少了65個人,人均每年5萬,325萬,還有其他能耗、浪費等等,400萬可能還是保守計算。」這個項目,我們僅僅通過優化倉庫管理,每年可以為企業節省400萬成本,可以說是從倉庫中挖出來的「金子」。

思考:

在製造業和流通行業,物流往往被看作成本,是被砍掉的對象,我不太認可這種看法。製造業和流通行業的核心之一是交付,沒有物流,交付就無從談起,對於好的規劃而言,物流對於貨物具有增值功能。

稻盛和夫認為:利潤是製造和交付出來的。由此看來,物流對於製造業和流通業很重要。尤其是在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精益物流和精益製造對於提升利潤具有重要作用。

筆者認為,對任何項目而言,規劃是至關重要的。好的規劃,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而差的規劃,則反之。好的建築,看一眼,讓人覺得很美;差的建築,看一眼,讓人覺得很堵。所有的大橋,都是鋼筋水泥;所有的大廈,都是鋼筋水泥玻璃;鋼筋水泥,都是很普通的東西,因為規劃不同,有的成了經典,有的成了垃圾。歸根到底,還是規劃使然。

啟示:

根據市場觀察,國內很多倉庫,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嚴重浪費人力物力,還有很大的改善、提升空間。

倉庫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環節,貫穿整個供應鏈。無論是在供應鏈的上游,中游還是下游,凡是需要貨物儲存的環節,就必須有倉庫管理。通過科學的倉庫管理,完善供應鏈體系,既挖掘利潤,又增加企業競爭力,還能夯實企業發展的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