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生主任建议符合12项大肠癌警讯项目越多者,应尽早接受大肠检查。(图/记者林悦摄)

▲陈进生主任建议符合12项大肠癌警讯项目越多者,应尽早接受大肠检查。(图/记者林悦摄)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郭综合医院胃肠肝胆科陈进生主任说随著国人饮食西化,加上缺乏运动,大肠癌一年发生人数已增为15500人,一跃而成世界第1及国人发生率最多的癌症,每年造成5千人死亡,如何降低大肠癌发生率,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议题!

大肠癌初期无症状,一般由瘜肉演变而成。如果在瘜肉阶段,经由大肠镜将其切除,就可以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陈进生主任举案例说明指出1名72岁林女士,接受国健局大便筛检潜血阳性,自认为是痔疮出血,经医院3个月电话催促,才愿意接受大肠镜检查,经大肠镜切片及病理报告证实罹患升结肠腺癌,转介外科手术切除并证实癌症第3期,再接受化学治疗。

另名54岁郑先生,健检发现癌胚胎抗原CEA:82 ng/ml转介胃肠科安排大肠镜检查。平日有少量多次软便情形,也有抽烟及喝酒习惯。经大肠镜切片病理报告证实罹患直肠腺癌,接受放射线电疗及外科手术切除。

还有1名39岁黄先生,为肥胖体型,腰围96公分,因为1天多次软便及腹胀有数月之久,近日解血便,故至胃肠科就诊,安排大肠镜检查。病患有大肠癌家族史及抽烟习惯。大肠镜发现乙状结肠有2公分瘜肉,经大肠镜电刀完整切除,病理报告为绒毛型腺瘤合并高度细胞异生(癌前病变),经1年后大肠镜追踪并未复发。

陈进生主任说因肠胃科门诊常有病患犹豫要不要做大肠镜?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12项警讯供民众参考,以决定是否接受大肠检查:警讯1:解血便或粪便潜血反应:粪便与肿瘤摩擦会导致出血,但早期肿瘤出血量少,肉眼不易发现,接受粪便潜血检查,有助早期发现。国健署提供50-74岁民众,每2年1次粪便潜血检查。

警讯2:排便习惯或粪便形状发生改变,发生排便次数改变、里急后重或粪便形状改变,超过两星期以上。可能肠道内有不正常的结构改变,包括大肠肿瘤造成肠道狭窄。警讯3:年纪大于50岁,研究统计资料分析,证实大肠癌好发年龄为50至75岁,故50岁以上合并腹部不适症状,应考虑大肠检查。警讯4:不明原因慢性贫血及倦怠,粪便与肿瘤摩擦会导致长期少量出血而不易发现;且大肠癌造成肠道狭窄、营养不良而导致慢性贫血,等到头晕、倦怠才会察觉。警讯5:腹部摸到肿块,肿瘤本身太大或转移至腹腔其他脏器,而以腹部肿块来表现,也可能肿瘤阻塞,大便堆积肠内,故腹部触诊到肿瘤状病灶。警讯6:家族大肠癌病史,家族有大肠癌病史,大肠癌发生风险增加3倍以上,应从40岁开始接受大肠检查。

警讯7:大肠腺瘤型瘜肉或发炎性大肠炎病史,大肠腺瘤经数年可转变成大肠癌;发炎性大肠炎罹病8年后有可能产生大肠癌,故有以上两种病症者,需定期接受大肠镜检查。警讯8:嗜食烧烤红肉及加工肉品,少食高纤蔬果者,高温烧烤「红肉」会产生异环铵等致癌物及含「硝酸盐」加工肉品也有致癌风险。而蔬果纤维能稀释毒性物质又能促进排便而缩短致癌物滞留,减少癌症发生。警讯9:肥胖及缺乏运动,肥胖会增加约1.5倍的大肠癌风险;肥胖大肠癌患者治疗后复发的机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警讯10:不明原因肿瘤指数(CEA及CA-199)上升,可能是大肠癌,胆道癌,胰脏癌等造成,需进一步检查。警讯11:长期抽烟及酗酒
香烟会产生致癌物质,透过血液循环而增加大肠癌的发生。酒精到大肠后代谢成致癌物乙醛,也会导致癌症。警讯12:不明原因慢性腹痛及体重减轻,大肠肿瘤侵犯或转移到肠壁外组织及肠阻塞引起慢性腹痛,且导致营养不良,使体重减轻。

陈进生主任说大肠肿瘤筛检方法:粪便潜血检验:简单、方便的检查,但对于阳性者仍需大肠镜确诊。乙状结肠镜检查:轻度不适的检查,但只检查到部分大肠。大肠钡剂摄影检查:轻度不适的检查,可完整检视大肠,但无法执行肿瘤切片或切除息肉。大肠镜检查:轻到重度疼痛的检查,可完整观察大肠及进行肿瘤切片、瘜肉切除及止血术。担心疼痛者可考虑接受减痛大肠镜。

陈进生主任建议符合12项大肠癌警讯项目越多者,应尽早接受大肠检查。担心大肠镜风险者,应选择消化系内视镜专科医师执行。担心大肠镜疼痛及麻醉风险者,可选择经验丰富及设备齐全之麻醉大肠镜团队执行。针对大肠镜疼痛及麻醉风险有强烈心理恐惧者,可考虑大肠钡剂摄影术加乙状结肠镜。总之尽早接受检查,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永保安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