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海拔高,生長的時間更長,溫差更大,言秀鄧(傈僳語音譯)家的咖啡要比河谷的咖啡晚熟一個多月。雖然品質更好,但一年下來,20畝坡地的咖啡豆僅有九千元收入,去除肥料、人工等開支,年凈收益僅三四千元。

作者 | 王長勝

出品 | 科技觀察

這個標題看起來很大,有點空,中國農業的問題,千百年來都是頭等大事。拼多多,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農貨上行平台,從一誕生開始,就紮根農村,瞄準了下沉市場。在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們都折戟農村的情況下,依然堅持下沉,終於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業問題的新路徑。這一點,尤其值得稱讚。

4月21日,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的指導下,拼多多創新扶貧助農模式「多多農園」,首站落戶雲南保山,項目覆蓋叢崗村和赧亢村共792名建檔立卡人口(國家認定的貧困人口)。扶貧,是最近幾年來,黨和國家各級部門都極其重視的課題,尤其強調要精準扶貧。

▲在「拼多多」扶貧興農項目挑選改良實驗地,筆者認養了一株咖啡樹。

為了打贏脫貧攻堅,中央把雲南的88個貧困區縣中的74個交給上海對口幫扶,目前上海共選派了103名幹部在雲南,2019年共安排援滇資金27億元,這還不包括像拼多多這種社會各界的幫扶。

作為上海企業,拼多多無論是從發家史角度還是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對於雲南的扶貧攻堅積極性很高。3月初,在拼多多上海總部,兩個深度貧困村的地理、物流、產品等信息,首次被納入拼多多「農貨中央處理系統」,成為這個覆蓋全國主要農產區「天網」中的一個小點。

與「農貨中央處理系統」緊密相連的是「多多農園」,所謂多多農園,是由拼多多發起的探索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機制性銜接的創新模式,通過多多農園,讓農戶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實現消費端「最後一公里」和原產地「最初一公里」直連,為4億消費者提供平價高質農產品的同時,更快速有效帶動深度貧困地區農貨上行。

未來5年內,拼多多將在全國範圍內打造1000個「多多農園」項目。說到這裡,就不只是扶貧攻堅的問題了,更是鄉村振興計劃的一部分。

筆者在雲南保山見到了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著名扶貧專家李小雲,他對「多多農園」寄予厚望,他說:「多多農園瞄準了農業產業利益分配、農村人才留存等核心問題,該模式若成功,將推動很多農村發展方式發生轉變,形成偉大變革,希望它能真正變成助力中國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大行動。」

▲叢崗村村道旁的「多多農園」標識。拼多多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的指導下,希望「把利益留在農村,把人才留在農村」。

再過二三年,保山的「多多農園」試點,最終在這裡將形成一個產、銷、研、加工一體化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示範項目。

上海援滇幹部聯絡組保山小組組長、保山市政府副秘書長周行君說:「拼多多在保山的扶貧行動務實高效,公司從一兩個點做起,致力於通過改造種植、加工、銷售環節,既帶動農產品的銷售,又從長遠帶動農業產業的升級,確保整個行動可落地見實效。希望『多多農園』逐步覆蓋整個保山,讓滇西糧倉重振雄風,更加希望他們能夠把好的經驗和模式推廣到全國。」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雲南有著百年咖啡種植史,佔據中國近99%的咖啡產量,但國際份額僅為1.7%,絕大部分咖啡豆只能作為速溶咖啡的原料,以最低價收購,每公斤咖啡豆也只能賣到10元錢。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農業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城裡動輒幾十塊錢一杯的咖啡,一公斤咖啡豆在產地才10塊錢,難怪農民掙不到錢。

▲「拼多多」保山扶貧助農成員在叢崗咖啡地實地調研摸底,由於受咖啡國際市場價格影響,中國咖啡收購市場已經連續幾年下滑,對咖農而言,已到幾乎沒有利潤的邊緣。一些咖啡種植地已經開始被荒置,或者已替換種植其它經濟作物。

眾所周知,在傳統農業鏈條里,農產品要經歷5個環節,即農民—原產地收購商販—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銷地批發市場—終端(超市/菜市場)—消費者,這個過程中,每個環節所增加的成本都在30%-50%左右。

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即農民賤賣、中間商不掙錢、消費者貴買,整個產業鏈條里沒有真正的受益者。

▲目前咖啡豆市場萎靡,價格低,卻「有商家來高價收購」,叢崗村黎明組的「建檔立卡」戶忠光鄧抱著孩子聞訊而來,疑惑的眼光看著到來的人。

不只是拼多多,很多主流電商都想改變這個局面。下沉,是最近幾年互聯網行業提及率極高的一個詞。各電商平台對下沉市場的布局都曾付出了很大的精力與成本,卻收效甚微。

拼多多,是個異類。它在扶貧助農上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很見成效。2018年,拼多多平台農產品及農副產品訂單總額達653億元,較2017年的196億元同比增長233%,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農貨上行平台。

▲「拼多多」從叢崗村收來的咖啡豆會統一送到正規的工廠加工,進行脫皮、等級篩選、深加工等工序,最後加工成精品咖啡豆,未來還要為叢崗、赧亢兩個貧困村打造精品咖啡品牌。

以雲南保山市叢崗村和赧亢村的咖啡產業為例,看看拼多多如何通過「多多農園」實現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農產品上行——「利益引導、精品種植、品牌致勝」的三步戰略。

具體到實際操作層面:

1、邀請雲南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的農科專家,試驗最適合該緯度和海拔的高品質咖啡;

2、培訓當地農民種植技術和精品咖啡製作技術,變成新農人和商業主體,改造「最初一公里」;

3、在當地重新建立多家咖啡工廠,可在未來3年內幫助村民提供咖啡豆精製化加工;

4、740畝生態種植示範基地中,芒果苗、澳洲堅果等經濟作物,正與咖啡樹複合套種,以提升每畝土地的經濟收益;

5、再由拼多多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進行「最後一公里」的賦能。

對於雲南咖啡,這是「身價」低廉的咖啡豆的一個逆襲之戰。拼多多的多多農園將會幫助貧困咖農成立合作社,設立專門培訓班、工廠,改造種植、加工、銷售環節,提升產豆品質,使其獲得與採購商的議價權。

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5年內,拼多多在進一步紮根雲南的同時,還將在貴州、甘肅、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寧夏等8省及自治區落地1000個多多農園。

▲叢崗村白族貧困戶和三那清點現場兌付的售賣款。

這是一套完整的農業創新模式,對於中國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大國,它直接觸及到了價值鏈條的底端,真正帶動農業創新與發展。可以這樣說,拼多多的這種模式所帶來的社會價值其實要遠遠大於其每年幾千億的GMV。

其實在去年烏鎮召開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關於公益與的話題上,拼多多創始人、CEO黃崢就說過:「電商企業參與扶貧工作,核心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讓貧困地區有產就有銷,多勞能多得。」

而「農產品上行」這件事與工業品下行相比更難做,但也更有意義。紮根農業的拼多多也應當更加了解農業,它在農業模式上的探索也正是把准了中國農業的癥狀所在,並且是在對症下藥。

對於農民來說,會切實感受到其所帶來的利益;對於行業來說,是一個轉型升級的機會;而對於社會來說,也會得到一個長久、持續的溢出價值。

從線上APP的「多多果園」到現實中的「多多農園」,是拼多多對自身商業模式的探索,更是針對中國農業模式的創新,它所體現的價值並不是存在於表面的銷售額,而是對農業、社會長遠發展的一種借鑒與變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