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現代社會,最容易看到的文明成果是什麼?是城市!高樓林立,道路四通八達,汽車川流不息,各色人等行色匆匆,工廠里在忙著生產,商場里忙著交易,公司里上演著財富的故事……城市越多、越大,往往就表示這個國家越有錢、越發達。

城市、大城市、城市群,你可以說它是文明的載體,也可以說它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最直觀表現。《城市文化》的作者劉易斯·芒斯德寫道:「……它既是神聖精神世界——廟宇的所在,又是世俗物質世界——市場的所在;它既是法庭的所在,又是研求知識的科學團體的所在。城市這個環境可以促使人類文明的生成物不斷增多、不斷豐富。」

值得一讀,以加深我們對城市生活的理解

自打人類文明誕生以來,人類就開始了不斷向城市聚集的過程。產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城鎮化的國家。從1800年開始城鎮化過程,到了1851年時,英國的城鎮化人口就達到了54%。如今,歐美髮達的城市化水平在80%左右,其中亞洲的日本,城市化率為91.3%,生活在東京及其周圍的人口高達3,600萬。在美國,有2.43億人口擁擠在僅佔全國總面積3%的土地上。從飛機上向下望,美國很多地方,城市、鄉村已經分不開了,界線已相當模糊。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化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的趨勢,在亞非拉等後發國家,城市化更是進展迅速。1995年至2005年期間,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每周平均增加120萬人,每天平均新增大約16.5萬人。像人口大國印度的城市化率也超過了30%,並湧現了一批大城市,像孟買的中心城區居住著1,200萬人口。到2014年,世界範圍內城市化率已經達到了55%。也就是說,目前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

我國的城市化實際上比數字上顯示的要高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內地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以1.02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提高。從1978年的17.9%,提升2011年的51.3%,這意味著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到2014年時,城市化率又上升到54.77%。

中國的這個城市化率,有時候又叫做城鎮化率,由於戶籍等原因,統計口徑一直是有爭議。有的專家認為,我國至少有1.8億人居住在集鎮上,而這些小城鎮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及現代化水平方面和一般的城市有很大的差距,應當扣除這部分人。因此中國的城市化率被高估,實際上只有36.7%(以2014年為準)。

還有的人認為,我國的城市化率偏於保守,實際上,如今的中國農村,青壯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平均每年只在農村居住不過十來天的時間,很難說他們還是農村人。如果把他們也算作城裡人,那麼中國的城市化率至少有60%。

如今,農村的男青年當下正面臨一個苦惱:找不到對象。為什麼呢?因為農村女孩子到城市裡來了。即便是無法落腳大城市,至少也要在縣城買套房。這對中國四五線城市的房地產庫存簡直是「天降奇兵」!

城市給人巨大的衝擊,對人有一種的吸引力

不管怎麼說,人口向城市遷移,向更大更好的城市遷移,這是一個看得見的事實,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到2030年前後,中國的城市化率將接近70%,將有3億左右的農民進城。如果把這個尺度放到全世界,基本上也是這樣一個比例。甚至有樂觀的估計,到本世紀末,世界上將有99%的人居住在城市,人類將徹底成為一個完全生活在城市裡的物種。

作出這個判斷的是一個加拿大的記者、專欄作家,名叫道格·桑德斯。他由於從事新聞工作必須四處遊歷,在走訪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個國家與地區,觀察了無數個城市的習慣之後,寫了一本《落腳城市》。此書中有一些顛覆性的觀點,被稱為「城市之癌」的貧民窟,他也盡情謳歌,認為這是貧苦農民改變命運的起點,是城市包容性與活力的體現。因為,「城市裡最為悲慘的貧困人口,其物質生活和幸福感比東北部農村中的人好的多。」

在我國,也有一批對城市化進程持樂觀的態度的人。有一期「羅輯思維」節目就提到,復旦大學推出了一個研究成果,裡面預測是中國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也就是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帶,會出現億人級的超級城市。

羅 振宇沒少為城市化鼓與呼

這個結論說實話是讓人震驚的,但絕不是無稽之談。他們的依據是這樣的——

東亞國家的城市化,基本到最後都會走成越大規模城市。大家都知道韓國的首爾,這一個城市的人口就佔到韓國人口的一半。日本也幾乎是如此,東京都市圈生活著全國50%的人口,經濟實力更了不得,六成的GDP都集中在東京這一個大城市裡。

而中國的上海,雖然是中國的經濟中心,最大的城市,但它的GDP只佔全國的4%左右。如果中國人口在2050年達到峰值18個億的時候,如果那時候中國的GDP超過美國(預計),那麼,中國光、熱、水土、自然條件、基礎設施、對外聯繫最好的三大個平原地帶,也就是環渤海、珠三角和長三角,集中一半的人口,集中一半的GDP,是完全有可能的。那時候,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會不會出現上億人口的城市呢?打個草稿你就可以算得出來。

曾經有媒體報道說,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太高,居之不易,號召年輕人「逃避北上廣深」,但實際上呢,逃到小城市的有志青年又回來了,大城市的人文環境、創業氛圍、成長機會等,絕非二線城市可比。而二線城市又非三、四線城市可比。想當年,我就義無返顧地從安徽農村來到深圳,然後又來到了杭州。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我留在了老家,也許會過得安逸些,但個人的生活閱歷、思想、視野以及交往的圈子,就可能與後來到深圳、杭州去大不一樣了。

總的來說,生活在城市體驗比生活在農村體驗更好,生活在更大、更發達的城市,體驗更更好!凡是違背人的體驗的,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建設新農村,想把人留在農村,是徒勞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