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安徽經濟發展不錯的城市靠南京特別近,希望本地或者居住過得知友可以說說自己對這個小城的印象和體驗,據說很宜居。


(多圖預警!!!!!)

知乎的處女答獻給這個問題。

首先聲明一點,筆者非馬鞍山人也,是作為一個有過旅遊經歷的人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城市。

——————————————————————————————————————————

去馬鞍山也算半個意外,是源於我剛剛失戀,加之好久沒有出去玩了,於是乎想趁假期出去兜兜風排解排解。這是筆者我第一次來馬鞍山,於是馬上訂了去馬鞍山的高鐵票,從南京南站到馬鞍山東站只需要一刻鐘左右,很有意思的一點,南京到馬鞍山的動車票和高速動車票的價錢是一模一樣的,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兩座城市的距離太近了。

初到馬鞍山,給人的感覺是這個城市的人氣好低啊,就說這個車站,馬鞍山東站這個高鐵站在假期期間,車站廣場的人比較稀疏,而且很多地上地下的建築正在修建,很空曠,可能是火車站的位置相對而言較遠原因吧。

馬鞍山最最出名的就是就是她的「采石磯」景區了,作為為數不多的景點,「采石磯」也是馬鞍山市的一張城市名片。而我來馬鞍山就是沖著「采石磯」來的,於是乎我找去了東站旁邊的公交車站。不得不吐槽一點,馬鞍山公交車的頻率實在是太低了,作為火車站旁邊的公交車站,我等了將近二十多分鐘多的公交車,大中午的,真是曬死了。

(4路公交車到達采石磯)

(公交車內部,應該是電動公交車吧,挺乾淨的,那個大鐵箱子是個垃圾桶)

(行進到市區, 不得不承認,公交車還是很空的,坐在上面,夏日裡面吹吹風,還是很愜意的)

車開到了市中心區,梧桐成蔭,而路越來越窄,加之不時有市政修路,竟然還堵了一小會。兩旁老式的居民樓,路邊的小商店,再加之茂盛的梧桐樹,竟然讓我有種在大學校園裡面行駛的感覺,除了愜意還是愜意。

雖然馬鞍山市不算大,但到采石磯的路還算蠻遠的,等於從市東北跑到市西南,到采石磯景區將近花了四十多分鐘吧,本以為到了這裡應該是人頭攢動,但是真正跑到采石磯,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去采石磯得先過一段商業老街,這段商業老街還是比較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我口渴難耐加之沒吃午飯,就跑進了一家超市買東西,雖然身處景區門口,但是東西還是比較平價的,臨走時問了一下,這街上附近哪裡有公廁,超市裡面三個叔叔阿姨盯著我說了半天巴拉巴拉的,結果我找了半天,我還是沒找到,不管怎麼樣,人還是很熱心的。BY THE WAY,路上「蘇A」的車子蠻多哦。(PS:馬鞍山本地車牌是皖E)

采石磯的遊覽,我不做過多贅述,采石磯這個景區還是相當棒的,裡面很大,可以說就是江中的一座山,裡面很多的景點,至少需要一天才能完完整整的吃下來,山的制高點有個樓,樓上可以觀看揚子江之全景,同時裡面還有緬懷李太白,林散之的紀念館等等,在三元洞那邊可以看采石磯之景,視野甚是開闊,景區內也沒有特別商業化,所以兜起來心曠神怡,是個放鬆的好去處。

下面放圖:

(揚子江全景)

(景區裡面的兩個漂亮妹子)

(贈汪倫,傳說詩仙太白死於馬鞍山境內,所以李太白的景點比較多)

除了采石磯這樣的城市名片之外,兜兜老城區其實更能看出這座城市的內涵。這座城市的中心幾乎就是雨山湖,沿著雨山湖,馬鞍山建了一個繞著湖的公園,像市中心地區是一片綠色的城市,在中國的城市裡面可謂少見。

(這個金鷹,貌似全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是馬鞍山最高的樓)

(湖邊還有這樣子的小集市,賣舊書舊物的,生活氣息濃厚,讓人聯想到自己小時候路過天橋上面的情景)

(馬鞍市兒童公園)

(傍晚的路口)

(弄堂小巷)

安徽工大,是馬鞍山市唯一的一所公辦全日制本科院校,像馬鞍山這樣不大的城市,能有這樣一所本科院校,還是相當不錯的,安徽工大一共兩個校區,兩個校區都緊靠著城市中心,出行消費真的是相當方便啊,這不得不讓我感慨一句:大學生活好!

去了安徽工大的佳山校區,裡面的建築還是相當古樸的,學生的氣質也是相當不錯(女生比我想像中多),雖然設施相對陳舊,但是在裡面談戀愛還是不錯的嘛~

(第一教學樓)

馬鞍山小吃蠻多,跟江南(徽派)小吃大同小異。

(餛飩)

(大肉面+鍋貼)

(皖南特產,茶干)

馬鞍山博物館比較小,在市政府和市圖書館旁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以了解馬鞍山的歷史變遷。

(馬鞍山歷史上的名人)

(這個冥器。。。。。長得。。。。長得真的太搞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沒有什麼人,挺安靜的,適合一個人靜靜觀看,免費的,只要登記就OK。

總結:馬鞍山是個工業城市,但是真正到了卻發現,這座城市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工業」,整個城市圍繞在綠色之中,很讓人意外,整個城市幾乎是沿著雨山湖建的,從路名可以看出(湖南東路、湖東南路等)。馬路邊總是進行著大大小小的市政工程,城市還處在發展之中。這座城市給我最大印象就是非常的安謐,由於筆者一直待在相對較大的城市,城市節奏相當之快,而在馬鞍山卻覺得時間變慢了好多(我可以待在湖邊發一個下午呆),她同時也是非常有生活氣息的城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多於大城市,是個有溫度的城市,彷彿回到了小時候的時光。加之不那麼高的物價(公交車只要一元),生活還是很愜意的。

當然,她也有不方便之處,由於城市小,公交沒有想像中那麼發達,消費場所也沒有那麼多,所以就跟一衣帶水的南京市有了聯繫,從相近的江淮官話口音,從大街上不時閃過的「蘇A」,就能明白兩者交織的關係。

總而言之,馬鞍山市一座很安靜的江淮詩城。

雨山湖畔,歲月靜好。

皆為筆者自己所感所悟,若有誤者,知友們敬請斧正。


如果說蚌埠是火車拉來的城市,那麼說馬鞍山是鍊鋼煉出來的城市就一點也不為過了。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馬鞍山的故事。

在同樣以鋼鐵工業聞名的城市裡,馬鞍山相比攀枝花、鞍山、包頭等地相比,存在感並不高,甚至很多人把它和鞍山混淆。然而和很多陷入資源枯竭陷阱的同類城市相比,馬鞍山卻沒有輕易跌倒。在馬鋼輝煌不再的情況下,這座城市仍然維持著全皖第三的經濟總量和排名前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長江沿岸的精品鋼基地

傳說項羽棄愛駒烏騅馬自刎而去,烏騅馬亦通人性傷心自戕,留下馬鞍在此地化作一山,馬鞍山因此得名。事實上,馬鞍山是漢語中一個常見的地名,只要是長得像馬鞍的山坡,都可能被當地人起名叫馬鞍山,然而只有這一個馬鞍山,把自己的名字和共和國歷史牢牢綁定在一起。

從地理位置上看,馬鞍山所處區位可謂得天獨厚。它地處皖東長江南岸,平原遼闊,順長江而下到南京不過六七十公里,陸路去往合肥也僅有兩個小時的車程。這樣的交通條件為馬鞍山與長三角、安徽腹地的溝通提供了極大便利。

還真是個承上啟下的位置

(可橫屏觀看)

馬鞍山鐵礦資源豐富,從秦漢時這一帶即以產鐵著稱。民國初,先後有多家公司在此採礦,年產量達80萬噸。隨著一戰爆發,鋼鐵價格驟起,馬鞍山鐵礦得到發展的同時,也遭到日本的覬覦。截止抗戰爆發,馬鞍山鐵礦輸日礦石524萬噸,日軍佔領礦區後的損失則不計其數。

規模巨大的南山礦區

一五計劃期間,國家跑步進入工業化時代,鋼鐵需求量猛增,盛產鋼鐵的馬鞍山一帶很快進入了生產規劃者們的視線。

1953年9月16日,馬鞍山鐵礦廠流出了第一爐鐵水,正式拉開了馬鞍山鋼鐵生產的序幕。1954年始設馬鞍山鎮,1955年成立馬鞍山礦區人民政府(縣級)。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原屬當塗縣管轄的馬鞍山,在1983年還吞併了時屬宣城的當塗,從屬關係發生了調轉。

馬鞍山與蕪湖之間的當塗

(雖然位於馬、蕪之間,當塗當初卻是從宣城地區分出,蕪湖亦分得了幾個縣)

在短短几年時間內連跳多級,馬鞍山由一個在建國之初僅有82戶人家的小村莊迅速升級為省轄市,升級速度也許只有後來的深圳可以一拼。而這一切激動人心的變化,都要歸功於馬鞍山的命根子——馬鋼。

馬鞍山建市之初僅有8.4萬人,但國家對馬鋼的高度重視導致大量勞動力不斷湧入。鋼鐵產業的配套產業如橡膠廠、機械廠也從上海等地引進,帶來了大量專家和熟練工人。1958年,馬鞍山人口達到26萬人,人口機械增長率遠遠高於自然增長率。

一些令人熟悉的名字

中蘇交惡給了已經受到高度重視的馬鞍山進一步躥升的機會。蘇聯從1962年開始停止對華援助,其中就包括撤銷對我國的車輪輪箍援建項目,並停止向我國出口車輪車箍。沒有車輪車箍,火車就跑不起來,進而運輸業就要受到影響。

1963年11月18日22時45分,

我國第一個輪箍在馬鋼試軋成功

在60年代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馬鋼承擔起了車輪輪箍製造的重任。

僅用兩年時間,馬鋼就完成了輪箍製造試驗,和「大慶油田」、「萬噸壓水機」、「原子彈爆炸」並稱為我國工業戰線的四大喜訊。馬鋼也由此步入了國家重點鋼鐵企業的行列。

1958年毛澤東視察馬鞍山鋼鐵廠

朱德在馬鋼會議室觀看馬鞍山資源分布圖

整個70年代到90年代,馬鋼就像這座城市的火車頭,帶著馬鞍山的經濟飛速前進。馬鋼員工也沒有因為政策傾斜而變得人浮於事。在1986年全國重點鋼鐵企業煉鐵廠晉級達標競賽評比中,馬鋼第一、第二煉鐵廠躋身全國五個特級煉鐵廠之列,多項指標名列前茅。

1986年馬鋼高爐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與全國重點鋼鐵企業比較表

鋼鐵產業的繁榮,讓這座城市的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曾長期在安徽省名列前茅。

馬鞍山人也以馬鋼為豪,常把「先有馬鋼,後有馬鞍山」掛在嘴邊。經歷過馬鋼繁榮時期的人們都對這段歷史無比自豪,馬鋼也使得這座城市的居民在安徽範圍內率先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那時的馬鞍山,馬鋼工人是最有地位的身份之一,「不當馬鋼工人,也要當馬鋼夫人」、「生生死死在馬鋼」是馬鋼最繁榮時期人們心理的真實寫照。

江南一枝花的凋謝

儘管被稱為鋼鐵行業的「江南一枝花」,但馬鋼在中國鋼鐵產業中的優勢並不明顯。

前有成立時間更早、庇護於「共和國長子」之下的遼寧鞍鋼,後有引進日本模式的上海寶鋼,再算上長江上游的武鋼,馬鋼很難成為政策優先發展的對象。可以說,馬鋼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力更生的。

1993年和1994年,馬鋼分別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為鋼鐵業第一家上市公司。股份制改革和生產專業化雙管齊下,先干先行的理念讓馬鋼在幾個鋼鐵巨頭的夾縫中頑強逆生長。

但這種一城一廠的模式在市場經濟競爭中難以長期持續繁榮。產業結構調整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唯一出路。然而在新千年,馬鞍山非但沒有成功完成,反而遇到了鋼鐵企業盲目擴張的「大躍進」。

進入2000年之後,中國經濟開始進入盲目追求GDP的時代。為了單方面追求經濟增長,政府幫忙審批上馬新項目,鋼鐵產業作為基礎產業也參與其中。自2001年起至2007年這7年間,我國鋼鐵產量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20%上下,最高的一年超過了27%,7年間全國鋼鐵產量增長了近三倍。

在整個鋼鐵行業都在大幹快上的背景下,馬鋼原本遵循的「小規模高質量」的生產理念沒能繼續堅持下去。20世紀80年代的資源型城市轉型計劃也讓位於鋼鐵的產能擴張。

凡事就怕比較

隨著馬鋼新區的竣工,馬鋼1998年600萬噸不到的生產規模規劃在2007年達到了1800萬噸。馬鞍山本有機會擺脫單一的鋼鐵工業,儘快進入更為合理的增長軌道,卻因為這一次不理智的產能擴張掉回了被鋼鐵捆綁的狀態。

鋼鐵產能帶來的泡沫增長曇花一現之後,2008年馬鞍山市人均GDP 從全省第一下滑到第三,GDP 增速也從全省第一下滑至倒數第二。

馬鋼給城市帶來的困擾也不僅是財富增量的減緩,更有鋼鐵企業常見的環境問題。2013年馬鋼合肥公司曝出的污染問題最後使其提前停產,而長江對於建在河畔的馬鋼新區也成了沉重的生態包袱。

馬鞍山長江沿岸

環保壓力和經營壓力雙重重壓,讓曾經以高技術精品著稱的馬鋼不堪重負。馬鋼職工不再是馬鞍山人羨慕的對象,反而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城市福利累贅。兩萬下崗職工分流安置的問題,讓馬鋼和馬鞍山市政府頭疼不已。

向左還是向右?

馬鋼效益的下降,迫使馬鞍山尋找鋼鐵外的替代產業。

但和其他衰敗的工況城市相比,馬鞍山仍然佔得了一些先機。由於馬鋼改革較早,競爭力下降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的遏制,2016年馬鞍山市的人均生產總值仍排在全省第三位。這給馬鞍山尋找新的出路留下一個緩衝期。

自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的二十多年時間裡,馬鞍山就持續引進造紙、汽車、食品、橡膠等新產業,降低經濟對馬鋼的依賴程度。

和長三角發達城市的相互投資也已經相當深化,蘇浙滬等地的投資佔到了全市外來投資的七成以上,讓這座城市在陣痛期還能保持經濟的相對繁榮。

馬鞍山花山工業開發區

此外,旅遊業也是城市轉型考慮發展的一個方向。

馬鞍山旅遊提出「一黑一白」,著力於宣傳城市文化傳統。

「一黑」代表的是城市的鋼鐵文化,但以鋼鐵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反而容易給人留下環境惡劣的誤解,效果如何還不得而知。

馬鞍山著名旅遊景點采石磯

「一白」則是作為文化符號的李白。作為李白長眠之地,馬鞍山曾主打「詩城」的旅遊招牌,還舉辦詩歌節來推廣城市文化。但由於整體缺乏有效的包裝推廣,馬鞍山的旅遊產品仍舊只能是南京游的附贈品。

馬鞍山每年都舉辦「李白詩歌節」,

但好像知道的人並太不多

李白墓

同時,馬鞍山依靠毗鄰南京的獨特優勢,接入聯通南京的交通網,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依靠南京的帶動進行發展,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靠近南京的地理優勢,使馬鞍山人在上世紀就一直保持著前往南京消費的傳統習慣。增進馬鞍山和南京的消費互動,對馬鞍山發展第三產業將會起到不小的幫助。

馬鞍山的轉型發展仍在繼續,仍在攀升的GDP昭示著這座城市和其他資源城市的不同之處。

而那些由於資源枯竭而陷入困境的工業城市,也將會從馬鞍山轉型的成功之路,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安徽省政府統計委員會. 安徽省統計年鑒[M]. 安徽省政府統計委員會, 1934.

[2]鮑壽柏. 馬鞍山:探索鋼鐵工業城市轉型之路[J]. 中國城市經濟, 2007(6):32-34.

[3]王莉娟. 馬鞍山鋼鐵公司發展史研究[D]. 安徽大學, 2010.

[4]劉占亭. 馬鞍山市城市空間演變及發展探討[J]. 建築與文化, 2017(5):217-218.

[5]張墨寧. 馬鋼和一座城市的轉型探路[J]. 南風窗, 2016(9):39-42.

[6]李真. 匹茲堡產業轉型促進城市更新探索與實踐[J]. 城鄉建設, 2016(9):93-95.

[7]李向東. 詩城馬鞍山的旅遊現狀及對策探索[J].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7(24).

[8]李昌志. 馬鞍山市志[M]. 黃山書社, 1992.


作為在馬鞍山長了20年的人,離開家也快7年了,不過基本每年都會回去

基本情況,馬鞍山是個小城市,騎自行車基本上東西向半個小時可以橫穿市區,南北向大概小一個小時自行車可以橫穿市區。 人口五六十萬,人均收入,在職職工大概在3000多(個人觀感)。臨近大城市南京,45分鐘車程可以到南京新街口(不堵車)。江南城市,當年項羽無顏回江東時候,烏騅馬馬鞍落地成馬鞍山,馬鞍山市由此得名。有景點太白樓(李白)采石磯,太白墓,蒲塘風景區,標準的移民城市,1956年建市,第一批大部分是為了建設馬鋼來的,著名企業馬鋼,新馬專汽,山鷹造紙,最近出名可能還有個金菜地,(我覺得黃池更好吃,無利益相關)我爸家浙江人,我媽家安慶人,我爸媽都是隨父輩來馬鞍山。我算是第二代在馬鞍山出生的人。先說說缺點,。首先相對物價,馬鞍山絕對是高的,至少在省內是這麼個狀況。 第二,前面李昂說馬鞍山經濟水平安徽第一,你是看GDP吧,GDP第一一去不復返了,尤其加入和縣和含山以後,即使GDP高,經濟水準也是不如合肥和蕪湖,畢竟經濟體量放在那,交通環境放在那,吸引的投資也相對少得多。 這幾年經濟發展相對停滯第三,另外污染的確是有的,我們馬鞍山是重工業城市,灰濛濛的天有,藍天也有,跟其他國內長三角地區城市沒有什麼區別。 當然你住的接近馬鋼廠區,是接近淮北,但是大部分馬鞍山人都已經遠離廠區了。 第四,再有前面說人均車保有量全國前十,我不認為是什麼好事,坦白說,好面子,攀比這個問題是所有小地方的通病,我見過很多馬鞍山一家三口月收入不過5000,家裡一輛車,而且都喜歡買大車,最後這幾年交通堵得是苦不堪言,當然我覺得交通比蕪湖好。尤其我來美國以後,在一個汽車發達,汽車消費相當理性的國家,真不覺得車多好。

--------------

優點: 第一, 總體綠化絕對超過全國一般城市,因為市區有雨山佳山兩個小山,加上三個湖,南湖北湖雨山湖,兩三個公園,所以隨處是綠色,去過的城市不算多,國內外幾十個城市吧,可能綠化更好更舒服就是杭州了。(略誇張,當然僅限於比較馬鞍山最核心那一塊。)第二,生活節奏是比較慢的,不用太緊張,不適合奮鬥的城市,適合敘敘家常普通生活的城市。第三,房價湊合吧,5000左右的房價,在中國不算高了吧。而且相對收入來說。剩下就真沒什麼。雖說我是馬鞍山人,對我而言,這是一個OK的城市,我本想著馬鞍山可以建成一個小而精緻的城市,結果還是走在大部分城市一樣的路,但是有父母在,希望每年能回去看看。------------------------補充: 總有人回復說馬鞍山房價早就遠不止5000了,下面就貼幾個隨手在網上找的數據,第一個2015年6月馬鞍山市區房價環比上漲4%達到5221元, 來自馬鞍山房房網6月馬鞍山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近四成 第二個數據來自馬鞍山搜房網,馬鞍山2015年6月平均房價4919元,可能他們統計數據口徑不同,略微差別,總體說馬鞍山房價5000左右應該很精確吧。

我是個生長在馬鞍山的80後,深度剖析下馬鞍山這座特殊的城市;

馬鞍山是座特殊的城市,任何方面都很特殊,特殊的讓人看不懂,這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

首先說說馬鞍山是怎麼建成的,無論是百度還是維基,都能查到馬鞍山市的歷史,說馬鞍山歷史悠久,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說法,馬鞍山市是1956年才建立的,只不過把當塗划過來了而已,所謂的歷史,也只是當塗的歷史,2011年和縣划過來,又憑空多了一大堆歷史;

其實在馬鞍山市,比市歷史長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單位的歷史都比馬鞍山市長,比如一些探查隊,礦隊;

建市之前的歷史不多說,就從56年建市開始說吧,很多人都說,馬鞍山是因為馬鋼才有的馬鞍山,這話絕對的正確,在那個以鋼為績的年代,鋼鐵廠建設乃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別說是馬鞍山了,就是荒無人煙的大西北,如果哪塊地下有鐵礦,都會出現牛鞍山,驢鞍山這樣的城市;

我把馬鞍山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外來派,一種是當塗,和縣等周邊地區的本土派;

我家就是典型的外來派,爺爺來自寶鋼,外公來自鞍鋼,當年都是支援馬鋼,帶著一家老小(因為沒有計劃生育,那時真的是一大家子人)來到馬鞍山定居,說白了就是來馬鋼定居;

那時候的馬鋼人的待遇是今天馬鋼人想都不敢想的,我外公一個人在馬鋼上班,養活了我外婆,四個舅舅和舅媽,兩個姨加我媽,還有幾個投奔的人,也許你會問,那你外公一個月工資是多少啊?十幾塊錢;十幾塊錢就能養活那麼多人?可能今天的90後00後都無法想像,其實真相在於,那個時候馬鋼什麼都發,你只要來支援馬鋼,房子給你(我外公家最早就是一個大的四合院,在馬礦小東山那),米,面等糧食按人口發,布料也發,衣服都是我外婆自己縫,隔山差五的還發牛肉罐頭,乾果蜜餞,一發就是一大箱,至於其他生活必需品,如牙膏毛巾被子啥的,馬鋼會發票,憑票去領,反正就是你要工資也沒用,什麼東西馬鋼都給你準備好了;

就這待遇,在困難時期,一點都沒減少,反而越來越好,因為那個年代要趕超英美,鋼產量只能漲不能跌,再加上生產就是革命的觀念;我外公跟我說,60年代,家裡還裝了電話,家門口還通了廠車,那時候他就把大扛自行車給我媽上學騎了;

順便說下,那個時候工人的子女上學問題也是馬鋼解決的,東方紅小學,也就是今天的十一中,那個時候是真免費,不像現在,說是上學免費,各種補課費絕對讓你大出血;

可以說,我爺爺外公那一輩,工人就是最牛的,按照我爺爺話講,天塌了馬鋼都不會塌,這些人,我稱呼他們為馬一代,在他們眼裡,馬鋼就是天,或者比天還大,他們一輩子奉獻給馬鋼,馬鋼保他們一輩子,保他們子女成長成人;

我外公後來工傷下來了,我上高中那會(應該是2000年左右),外公帶我去運輸部澡堂洗澡,不花錢,一進澡堂,裡面年輕的工人都說大熊貓來了大熊貓來了,我外公聽了就不高興了,說大熊貓是畜生,你們是在罵我,一個小伙看出我外公不高興了,忙解釋道:我們意思就是馬鋼對你們這些元老就跟對大熊貓樣的,好吃好喝招待;

我外公去年走的,97歲,雖然走之前交代一切從簡,但是依然有很多領導前來送行,儀式也比較隆重;

再說個我外公的事吧,九幾年的時候,馬礦要拆遷,我外公就跟上面領導說,因為你的子女現在都成家立業了,新房子就按照我們老兩口的標準發放,當時兩個地方選擇,珍珠園和新工房,我外公說,還是新工房吧,珍珠園留給更需要的人,為此,我外公從一套幾百平米的四合院搬到了四十幾平方的筒子戶型的房子里,我幾個舅舅為此還鬧過,但是我卻很能理解他老人家的心境;

他三十多歲來馬鋼,幾乎沒有為一家老小的生計發愁過,就連理個髮修個腳都是馬鋼請的,他對馬鋼是抱著一顆絕對感恩的心,現在這種人可以說已經沒有了;

這就是馬一代,淳樸,善良,幸福是他們的人生標籤;

也正是大家都看到了馬一代的待遇,才產生了不做馬鋼工人,也做馬鋼夫人的觀念;

其實產生這個觀念的人,本身有著處於社會底層的出生,那個年代他們唯一改變自己命運的方法只有兩個,一是當兵,二是嫁給馬鋼工人(或娶馬鋼媳婦);

他們是馬二代;

馬二代的成長軌跡基本上是高中上完下放農村,跑的遠不遠看你家背景,沒背景的去北大荒吧,餓死幾把拉倒,有背景的就去周邊,還能經常回來,我媽媽那時候就是去的全椒;

那時候人真的很善良,我媽媽那個時候十七八歲,晚上經常在國道邊搭大貨車回馬鞍山,就在今天人人都有手機的情況下,你讓一個女孩子晚上去搭陌生人的車,危險係數多大心裡清楚;下放時間不長,也就兩三年,回來包分配,或頂職,反正就給你一鐵飯碗,不會讓你餓著,我媽媽那時候就成了電影院的一名售票員;

幾個叔叔舅舅當兵回來,黨員身份,全進馬鋼,那個時候人手一輛幸福250,就是那種紅色包著大鐵皮的摩托車,估計相當於現在的寶馬賓士了吧;

但那個時候馬鋼對他們的待遇就不如我爺爺的了,至少房子不是免費的,自己要掏錢,掏多拿的房子好,掏少拿的房子孬,自己在往領導家走動走動都會有房子住的;

但是,就這座城市而言,人與人的差距,就是從馬二代拉開的;

先說說我大伯,我覺得他是我們家最聰明的人了,他至始至終就一個目標,就是回寶鋼,回上海,這談何容易?我爺爺當年來都是立軍令狀的,生是馬鋼人,死是馬鋼鬼,與馬鋼共存亡,你現在想回去,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但是我大伯動用了在上海所有的人情往來,最後據說還是上海某個自行車鈴鐺廠的廠長幫了忙,舉家遷回上海,在長寧區分了一套50幾平米的房子,為此自己的家底掏空了,還問爺爺和幾個兄弟借了錢,好多年後才還清,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我大伯的選擇是正確的,堂哥已移民澳洲;

但是那個時候我大伯的日子很苦,有次過年回家,我幾個叔叔和我爸都拎著大包小包的年貨回去,我大伯什麼都沒帶,後來回上海的火車票錢都是我爸給的,那個時候也就我爸對他好點,不笑話他,也正因為如此,我後來去上海上學,我大伯也沒少照顧我,由此可見好心還是有好報的;

我大伯代表著馬鞍山的一群人,在他們眼裡,自己原來的地方才算是大城市(事實也的確如此),當年很多從上海,武漢,山東,天津甚至北京等來支援馬鋼的人,基本上也都來自當時國內的一線城市(當時,有大型鋼鐵廠的城市就是一線城市),他們奮鬥目標就是回去;

我有個同學,他大學畢業了去合肥發展,他媽媽把他罵了一頓,你沒事往合肥跑幹啥?人往高出走,水往低處流,你畢業了不去北上廣也就算了,至少也得去蘇錫常吧?因為在大部分的馬鞍山人眼裡,你去合肥發展就跟去當塗,和縣發展一樣,雖然現在安徽舉全省之力發展合肥,依然改變不了其在馬鞍山人眼裡的地位;

分享個笑話,一外地人當著兩合肥人的面罵合肥,肥東的抄起板凳沖了上去,肥西的撿起搬磚拍了上去;一外地人當著兩馬鞍山人的面罵馬鞍山,一個馬鞍山人說:管我鳥事,我是南京的,另一馬鞍山人說:管我鳥事,我是蕪湖的;

當塗大部分人對蕪湖的感情比馬鞍山深,和縣大部分人認為自己是南京人;

你去蕪湖看看,百年老店很多,餛飩,小籠包,燒麥等,百年都的誇張了點,幾十年還是有的,但是馬鞍山呢?你也許會說,安工大肉餅,雞湯豆腦,二子麵館?那還有么?我這麼告訴你,馬鞍山人賺了錢,第一件事就是往外面跑,這也是很多飯店為什麼一開始燒菜都好吃,後來就不行了的原因,因為領導班子全換了;

那為什麼蕪湖很少會出現這種情況,那是因為蕪湖人的自豪感很強,在他們眼裡,蕪湖是安徽的NO.1,至少可比蘇錫常;

我大伯雖然苦了一輩子,但是至少他是成功的,我爺爺跟我講,以前有個鐵合金的,想回天津,這邊放了那邊不收,走動多年無果,只好回馬鞍山,進入馬鋼大集體,90年代下崗第一批人,後來去搬水泥,活活累死了,在此向那些奮鬥過的馬二代致敬,至少你們奮鬥過;

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馬鞍山麻將館那麼多,一進小區,一樓基本上都是搓麻將的聲音,我說是因為馬鋼,馬鋼是典型的只管溫飽不管淫慾的企業,你說馬鋼那麼大的一個國企,體育館有幾個?圖書館又有幾個?更不要說什麼足球場籃球場,我小舅在馬鋼那會,他們班長就是帶頭打麻將的,你不打那別人去打你就繼續站崗,繼續幹活,反正要有人幹活,我上小學的時候,經常跟外公去活動中心看她下象棋,整個下象棋的房間,就幾個人,印象當中重來沒坐滿過;

另一方面,由於馬鋼那個時候福利待遇都好,發了工資也沒地方花,下班了叫上3個人去打通宵麻將,第二天上班補覺,是多少人人生的縮影?

有一次,我小叔打麻將,缺一個人,我大伯就說,我也去和你們玩玩,我小叔翻個白眼就說,我們都是玩錢的,你玩的起么?

我小叔現在是保安,專門值夜班,我堂弟結婚時,上海的大伯一家都來了,我小叔獻的那個殷勤,就跟個奴才似的,我想,人家當年處於低谷期的時候,你給人家白眼,現在人家是上海人,你又跟個奴才似的巴結人家;

可見,人最傻的地方在於把別人當傻子;

除了像我大伯那樣,想回大城市的馬二代之外,還有一部分是自己奮鬥的馬二代;

這裡不得不提當年的馬一代,除了像我爺爺外公那樣的,受國家指示來馬鋼的正規軍之外,還有許多自發的民間組織前來淘金,他們大都來自阜陽,亳州,蒙城等皖北地區,來到馬鞍山後,自然不能進馬鋼,就擺擺地攤,開開小吃店,打打零工等;

他們大都住在郊區窩棚,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奮鬥的慾望比一般人都要強;現在馬鞍山街上開豪車的,基本上都是他們或他們的子女;

靠自己奮鬥的馬二代,他們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擺脫貧窮,說實在的,他們在我爺爺那一輩人眼裡,就是逃荒過來的,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皖北的貧窮是超出我們想像的,直至今日也是一樣,整個安徽,馬鞍山靠馬鋼,蕪湖和安慶靠自己,剩下的都靠合肥;

這些奮鬥的馬二代的故事我就不說了,大家可以去問下星瑪麗,新大新,以及各大藥房的老總們,聽聽他們當年的故事;

這裡再提一下當年馬鋼的鐵耗子,也就是偷鐵賣,當年偷鐵賣很賺錢的,還差點變成全廠偷鐵賣,那個時期,如果你站在馬鋼廠區門口,凡是騎自行車,摩托車出來的馬鋼工人,後坐墊都帶著一塊鐵,不大,跟個大王八那麼大,後來就筒稱王八鐵,如果是開車的,那後備箱裝的就更多了;這個還只是小打小鬧,不是職業的鐵耗子,職業的都是裡應外合,半夜開著前四後八的大車進去裝的,一車那時候四五千,一晚上干一萬;雖然後來馬鋼加強了安保措施,但是也有不少人因此富了起來;

你若問,奮鬥與不奮鬥的區別在哪?很簡單,偷鐵賣錢打麻將的,都是不奮鬥的,現在馬鞍山土豪當中,靠鐵耗子起家的不佔少數,基本上都干過,人家現在幾億身家,天天在天上飛來飛去,而你依然天天坐麻將館裡;

當然,大部分都是像我家那樣,平平淡淡地生活,父母過著兩點一線的日子,到點上班,到點下班,這也是大部分馬鞍山人真實寫照,他們勤勤懇懇,老老實實工作了大半輩子,存下來的錢,給我們這些馬三代上大學,買房子,結婚甚至生子;

對於這一點,馬三代可以說是很幸福的,畢業之後回到馬鞍山,工作父母找好,房子父母買好,車子父母買好,對象父母介紹好,只要一切按照父母的話做就行了,你看現在在馬鞍山,凡是進銀行的,機關的,或者馬鋼新工人,都是這樣發展模式,他們的父母無一不是辛苦了一輩子;他們自己本身沒有什麼文化和理想,只是想著要把自己的子女送上幸福生活的軌道;

有很多人說在馬鞍山娶老婆,女方家要幾十萬的彩禮錢,我聽了不僅想笑,那是因為你沒碰到好的,你在馬鞍山娶媳婦,如果女方家是個正常家庭,你買房,女方負責裝修,或者陪輛車,還是好車,女方家出的錢不會比你少多少的,通常情況下都比你多或者差不多,原因很簡單,家家都一個孩子,誰不期望自己女兒婚後幸福?誰不期望以後見了親家可以挺著身板走路?要錢的哪都有,你若碰到,算你倒霉;

精英階層,也多出現於馬二代,改革開放後,很多馬鞍山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說句實在話,馬鞍山每年考上什麼重點本科,或者高考狀元啥的新聞,很多人都嗤之以鼻的,真正的馬鞍山精英,子女大都不在馬鞍山,條件差點的,去香港新加坡高考,好一點的去日韓,再好一點的直接去美國,英法;他們比我大伯強,但承受的風險也比我大伯大;

富人比窮人強的地方並不是在於他們錢多,而是他們更能看清這個世道的規則;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沒有錯,但是得有個前提,就是在社會有著相對公平法則下,才有用;如今,人的一身只有兩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次是出身,一次是婚姻;

說完馬二代,就來說說我們馬三代吧,正如剛才說了,我們馬三代因為出身的不同,所以如今的命運也是大相徑庭;

馬鞍山的珍珠園,在90年代可以說是馬鞍山精英居住小區的代表,能夠分到珍珠園房子的,非富即貴,而如今,你進珍珠園看看,基本上都是縣城上來的,或者郊區的,小區整個一髒亂差,養雞養鴨的到處都是,這一點也反映到馬鞍山精英人才的流失;

對於我們這些解放路長大的孩子,社會並沒有留多少機會給我們,平心而論,馬鞍山勉強算四線小城市,也刮過微貸風,微商風,但又有幾人知道,這些都是北上廣蘇錫常玩剩下的?我們靠父母,父母靠馬鋼,所以每當有馬鋼的負面消息傳出來,不知多少人戰戰兢兢,也有很多人問,如果馬鋼沒了,那馬鞍山還有么?

你要有本事,馬鋼沒了你還有,你要沒本事,馬鋼還在你照樣沒;

隨著父母逐漸地退出社會舞台,新一輪的機遇降臨到我們馬三代的頭上,曾經的同學戰友朋友,或許因為父母的幫襯現在個個風生水起,但這個社會終究是要憑真本事吃飯的,就我個人而言,馬鞍山這座工業城市,真的沒什麼發展前途;

這是一座養老的城市,奉勸各位馬三代,不要一時興起丟掉工作跑去創業,到後來連老婆孩子都養不起;馬鋼雖然不照了,但至少能讓你吃上飯,90年代下崗潮的時候,多少人自殺?

作為一個參與過馬鞍山多次城市規劃的規劃師,我想應該可以試著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無論是從歷史、現實還是未來的角度,馬鞍山都是南京的小弟或馬仔,至於是小弟還是馬仔,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也是馬鞍山未來需要把握的不同方向。從歷史角度來談這個問題,只能從文武角度來看。從文的角度,馬鞍山有名的歷史名人,李白,謝朓什麼的,包括最近發掘的三國大將朱某某的墓,人家真是沖著馬鞍山來的么,naive!!!人家是沖著南京,或者叫建康、金陵、江寧去的。只不過有時到郊區度個假,或者買個別墅,所以來了馬鞍山。再從武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很悲催的是,每次打南京,馬鞍山都要受池魚之殃,而且基本上要破南京,先從馬鞍山開始。因此無論是苻堅攻東晉,還是完顏亮攻南宋,甚至偉大的渡江戰役,都從馬鞍山開始。而馬鞍山之所以歸入安徽,而非江蘇,也是北方偉大統治者的智慧,怕南京坐大,因此把安徽割出去,隨時看著南京,誰讓每次南北分治,南京都是當仁不讓的都城呢?除了南宋那個慫逼。 再來看現實,馬鞍山自己的商業不如南京,合肥,甚至蕪湖。為什麼?因為買東西都去南京,都去南京,都去南京。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當時拿到了這樣一個數據,馬鞍山人的信用卡一半是在南京刷掉的。這就搞得我們這些做規劃的很悲傷啊,因為不知道城市中心未來咋弄,因為核心地段CBD吸引不到人,有了高鐵就更吸引不到人。但更悲傷的是,我們根據企業大數據做了一個分析,從2005年到2014年,馬鞍山跟南京的關係密切度在下降。維薩?人家南京現在要跟合肥玩,要跟上海玩,要跟江蘇的兄弟姐妹玩。跟馬鞍山?窮親戚私下走動走動就好。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安徽省不想讓馬鞍山和南京走太近。把江北兩個縣劃給馬鞍山,也有一種婚姻包辦,給個童養媳拖著,讓你走不掉的情況。實際上,這個政策拖累了馬鞍山和蕪湖兩個城市,因為長江自古就是天塹,不僅是軍事上的,也是經濟上的,長江自古以來跨江發展就三個城市,重慶、武漢和南京,連上海都不行。別說是行政區劃的原因,如果經濟好聯繫,行政區劃是可以撤掉的。因此,對於馬鞍山和蕪湖這種等級的城市,跨江發展,想想,都。。。何況,即使是南京,江北也沒多少人願意去。 好啦,有人會問了,維薩不說鋼鐵。因為很簡單,這是一個講情懷,講創業,講金融的年代,而不是一個講實業的年代。馬鋼確實很輝煌,作為第一個H股上市的鋼鐵企業,又得過毛主席表揚,創造了新中國無數輝煌的企業,多的就不說了。只講一個事,在馬鞍山,「不做馬鋼工人,就做馬鋼夫人」。接待我們的一位規劃局大領導,當年就很悲傷,因為進了規劃局而沒有進馬鋼,居然相親被歧視。公務員相親市場受歧視,你能想像么。。。。當然,那是以前,現在麽,呵呵了。 其實有時候我們對未來也感覺迷茫,很簡單一個道理,留不住人。問過規劃局的人,他們的子女應該算馬鞍山精英階層了,答案是沒有一個留在馬鞍山。一流的漂洋過海,二流的北京上海,三流的南京,去合肥的都很少。維薩?很簡單,這個時代不再屬於鋼鐵,是屬於互聯網的,屬於金融的,屬於文化創意的,而這些,未來都不太會在馬鞍山,甚至南京能不能把握這個機遇,都很難講。 當然,馬鞍山作為皖南,環境真的很不錯,很宜居,很早就是中國園林城市了。和北方一些鋼城不同,馬鞍山環境很不錯。直接上圖:『 宜居環境真的挺好,但宜居環境如何轉化為未來的就業吸引力,真的不好說。但大的方向是一定的,就去做南京的小弟、馬仔甚至情婦,但這幾個概念是不一樣的,前景也是不一樣的。但具體怎樣做,是需要領導去思考的。其實真的沒有丟人的,很多宜居城市都是別人的小弟或馬仔。不去做大城市,也少了大城市需要背負的責任,活的更輕鬆,至少房價更低,生活更幸福,不是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