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新華社發布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這是我國未來五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先《建議》後《綱要》,先指方向,後定細節。

裡面提到了一些和珠海有關係的部分,節選了一下:

珠海以後,是和深圳、廣州,三足鼎立的。

這也得益於珠海的特殊地理位置,

珠江西岸橋頭堡城市,唯一與港澳陸橋相連的城市。

當下的珠海,

與澳門,口岸相連,一分鐘過關;與香港,港珠澳大橋45分鐘直達;

未來的珠海,

規劃中的公鐵兩用深珠通道,30分鐘直達深圳前海;

規劃中的廣州18號地鐵線,直接延伸到珠海市區。

45分鐘通勤圈內,連接兩個一線城市,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城市,全國只有珠海。

而這一切,都要歸結於2018年10月,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珠海再一次迎來了她的高光時刻。

講講珠海的過去,

42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通過改革開放,中國成功開啟了現代化壯闊征程,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頗具影響力的英國雜誌《經濟學人》評價稱,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引人注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

1979年7月,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被批准試辦出口特區。

次年5月,這4個出口特區正式改稱為經濟特區。

四個特區中,如果說深圳書寫了「當驚世界殊」的發展奇蹟,而珠海,則是以獨特方式奏響了向「海」而興的時代強音。

40年來,大江大海交匯之地的珠海,從一個落後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海濱城市,成為一座富裕宜居的幸福之城。

珠海GDP從1979年的2.09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億元,人口從36.07萬增加到202.37萬。

珠海人均GDP達到175500元,排名深圳、無錫、蘇州之後,位列廣東第二、全國第四。

回望40年,不難發現,深圳的發展奇蹟在於,在中國面臨關鍵抉擇的時候,它總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率先邁開步伐;而珠海的成功則在於,它不僅保持著與先行者的貼身同行,即使是在改革的動蕩期,它還總是能夠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

觀察40年來的珠海,約以十年為一個分水嶺,在中國經濟激蕩發展的每個浪潮里,在經濟特區的爭論漩渦里,它始終順著潮水方向,向著改革的深海奔湧向前。


1984年1月26日下午,鄧小平從蛇口坐上軍艦前往珠海考察。

他說:「辦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決定的,辦得怎麼樣,能否成功,我要親自看一看。」鄧小平在珠海考察的第一站是香洲毛紡廠,他看得很仔細,還不停詢問建廠的情況、產品原料來源以及產品銷路等相關問題。

早在1979年11月,作為國內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香洲毛紡廠就已正式投產,堪稱是改革開放催生的最早萌芽企業之一。

在這裡,毛紡廠負責人驕傲地向鄧小平介紹,車間主任每月工資能拿三四百元,遠高於內地幾十元的工資。

在珠海,鄧小平一共停留了兩天半的時間。1月29日下午,在準備離開之前,鄧小平主動為珠海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

這句平白如水的話,至今仍閃耀在珠海拱北口岸一塊38米長的題字牆上。

彼時擔任珠海市委書記的梁廣大又喜有憂。

他事後回憶:「小平以高瞻遠矚來考慮的,珠海什麼都還沒有發展,都還沒有展開,他就說珠海特區好,作為我來說,珠海好什麼好呢?什麼都還沒有。達不到他老人家的要求。但是他能夠寫出這幾個字,不光是鼓勵珠海,更重要的是回答社會上的各種非議。」

「什麼都還沒有」的珠海,當時確實面臨著一窮二白的境況。

1980年8月,珠海一塊6.8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劃為經濟特區時,珠海還是一個相對落後的邊陲小鎮,只有一條街道、一間糧站、一間工廠、一家飯店。

相比深圳、汕頭、廈門三個特區,珠海底子最薄,1979年的工農業總產值還只有1.28億元。

梁廣大後來介紹,珠海辦特區頭幾年無經驗,財政十分困難。

早期曾成立兩個「撿破爛」的公司,員工70多人,每天去澳門收撿垃圾,回來後分類清洗消毒後售賣,每年上繳財政70萬元,以補貼財政不足。

就在珠海還在為財政困難發愁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正在全國叫響。

在鄧小平視察南方的這一年,在政策激勵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次「下海經商」的浪潮。

一批批機關幹部、知識分子的「下海」,讓經濟特區充滿躁動,珠海也在這種滾燙的「下海」潮中開始主動向「知識」進軍。

對內,45歲以下未達到大專學歷的幹部,被分別送去幾所院校的大專班脫產學習一至兩年。

為了讓不能離職學習的幹部也能快速充電,珠海成立了珠海廣播電視大學、珠海教育學院,對他們優先培訓。珠海還委託一些高校代培高中畢業的年輕幹部。

對外,珠海出台優惠政策公開招聘人才,大專學歷以上的人才被招進特區,其在農村、外地城市和城鎮的配偶、子女可以隨遷入珠海市戶口,並分配住房,有特殊貢獻的科技人員還可獲得獎勵等。

從1984年到1986年的三年時間,全國有1.6萬名應聘者來到珠海,經擇優選聘,幾千名外地各類人才在珠海紮根,他們中的大多數成為了珠海早期的重要建設者。

放眼全國,雖然珠海並未處於知識分子下海的「海」中央,但珠海發出的信號,也在日後為更多企業家和知識分子所感知。

當深圳接連多年以50%以上超高增速奔跑時,1984年,珠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也首次達到了55%以上。

珠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再次達到50%以上,是1991年。但彼時,經濟特區的發展正飽受爭議。

90年代初的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降。對改革開放「姓資姓社」的詰難,讓中國走到又一個歷史的重要關頭。

1992年1月底,正在南方視察的中國改革開放總設師鄧小平,再次視察了珠海經濟特區。在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鄧小平再次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他同時提出,作為國家的經濟特區,經濟發展一定要朝高科技方向努力,而且越高越好。

珠海隨即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

為解決珠海科技人才奇缺的問題,第二年開春,珠海市委市政府著手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他們希望通過重獎的辦法,留住並吸引一流人才在珠海創業,以此激發城市創業活力。

1992年3月9日,珠海市1991年度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勵大會上,一個叫遲斌元的技術人員從市委書記梁廣大手中接過了一輛奧迪牌轎車鑰匙、一套公寓鑰匙和一張287184元的支票,成為首批「科技百萬富翁」。和他一起獲獎的還有徐慶中、沈定興、查雁群等人。

珠海在全國首開「科技重獎」先河,轟動一時。

珠海領「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風氣之先,不僅全社會的科技意識得到了大大提高,也極大鼓動了一批技術人員投身科技創新。

1992年12月,聚焦高新技術發展的珠海國家高新區正式誕生。

打破「三來一補」產業限制、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新區承擔著為珠海產業發展再造動能的使命。珠海也是全國「科學的春天」的一個縮影。

1992年,全國各地掀開了新一輪改革大潮,又一批創業者走上了人生的新舞台。28歲的馬雲嗅到商機,成立了一家翻譯社;34歲的許家印捨棄了鐵飯碗,南下深圳尋夢……珠海已經開始被時代的浪潮拍打。

史玉柱在珠海創辦了巨人高科技集團,22歲的雷軍加盟了珠海金山公司。

1991年11月18日,主攻空調的珠海格力電器由海利空調改製成立,朱江洪出任總經理。原本只是電風扇品牌的「格力」,成了整個集團的品牌。中國人逐漸富起來的時候,空調的需求量大增。

1992年,空調迎來史上第一個大年。這一年,格力一條年產量不過2萬台窗式空調的二手生產線,不可思議地生產出了12萬台空調。而作為銷售冠軍的董明珠個人銷售額破1600萬元,佔了整個格力公司的1/8。兩年後,格力電器完成一期技改,空調產能達到了驚人的100萬台,與此同時「精品戰略」開始實施。1994年,董明珠的個人收入超過百萬,為了格力的發展需要,她選擇放棄了銷售員的高額收入,出任格力經營部的副部長並很快轉正。

到了1995年,格力空調銷量又比 1994 年翻了一番,銷售額躍升至 30 億元,格力長達20多年的國內空調霸主地位也由此開啟。而在1994的第三屆「科技重獎」上,作為特等獎獲獎者,39歲的陳利浩也最終達成所願登上了領獎台。憑藉自主研發的一款財務軟體,陳利浩帶著13人的團隊一年創造了550萬元的利潤。

2002年11月16日,長達1.8萬字的網文《深圳,你被誰拋棄》引爆網路,折射出經濟特區「成長的煩惱」。

1998年以來,受特區政策普惠化等因素影響,深圳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發展活力逐步下降,衰落的危機山雨欲來。珠海經濟也已陷入多年沉寂。特區該向何處去?

彼時的珠海主政者深刻認識到,珠海的首要任務是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於是,珠海將突圍目光投向了製造業。

向西,是珠海的第一個夢想。

珠海的陸地面積為1687.8平方公里,但僅有190多平方公里的香洲區,佔據了珠海全市經濟總量的76%、國稅收入的87%、地稅收入的89.58%、人口的62%。

這意味著,上千平方公里連綿的未開發土地將是支撐珠海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2003年3月18日,珠海金灣區與外商一次簽約750個工業項目,投資總額達66400萬美元,揭開了珠海「城市西拓、工業西進」的發展戰略序幕。

城市西拓,指的是調整全市城市發展布局,使地處珠海西部的金灣和斗門這兩個原來城市化水平較低的區加快城鎮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進程;

工業西進,則要使這兩個過去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區儘快轉變產業結構,通過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步伐來擺脫落後面貌,從而壯大珠海的經濟總量,提升珠海的綜合競爭實力。

事實證明,大步向西之後,珠海的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工業發展迅速,2003年珠海全市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2003年,全國首個跨境工業區——珠澳跨境工業區獲得國務院批准。

跨境工業區的設立,孕育了一個珠澳融合的新平台。2006年12月,珠澳跨境工業區正式運行。這一年,「工業強市」寫入珠海發展戰略。

彼時,以格力集團為龍頭的電氣機械製造業、以偉創力集團為龍頭的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以碧陽和長興化工為龍頭的石油化工中下游產品產業及以麗珠集團和聯幫製藥為龍頭的醫藥製造業等四大優勢產業已初具規模,四大行業共集中了258家規模以上企業,約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龍頭企業的崛起,既有市場逼出來的壓力和動力,也有主動創新的魄力和骨氣。

2003年之前,格力電器是一家做工好用料足的空調組裝廠。當時擔任總經理的董明珠回憶說,2002年,重慶一家外資企業欲購買100多套「一拖四」的多聯機空調,並在當地公開招標採購。當時這項技術主要掌握在日本人手上,格力並沒有這一產品,考慮到作為全國空調老大的面子,格力參加投標,且意外中標。

為了項目交付,格力只好高價從日本三菱採購了100多套產品,回來後換了包裝,換了名牌和說明書,把商標改成格力賣掉。雖然僥倖交了差,但格力為此卻虧了好幾十萬元。

格力高管一行親自到日本三菱洽談技術轉讓,幾乎掏空家底給出了高價轉讓費,但遭到日本三菱方面的斷然拒絕。這讓格力痛下決心,跳出了貼牌生產的舒適區,毅然走上了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之路。

除了工業發展,珠海的地產業也有著頗富傳奇的勵志故事。

2003年是中國的轉折之年。年初的非典讓整個國家陷入恐慌,也讓經濟受到巨大衝擊。

2003年8月,國務院發布「18號文」(《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明確了房地產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

2004年,格力集團房地產板塊創立之初,時任格力集團副總裁的魯君駟出任房地產專責工作小組組長。面對幾近停止的業務,他開始了格力地產的創業之路。魯君駟說,格力地產最初只有7名員工和9平方米的簡陋辦公區。面臨著資金、資源雙重短缺等一系列問題,格力地產選擇了迎難而上,困境自救。

2005年5月,格力地產用僅有的300萬元資金啟動了首個房地產項目——「御楓美築」,用這個小項目盤活了賬面,創造性地撬動了之後格力廣場、格力香樟、格力海岸等項目。

2009年9月,受珠海市政府委託,格力地產負責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項目的承建工作。

作為港珠澳大橋的重要配套——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工程是大橋通車的必備設施,亦是建設港珠澳大橋宏偉壯舉的有機組成部分。

作為港珠澳大橋的首個動工項目,珠澳口岸人工島填海面積達238.97萬平方米,是港珠澳大橋四個人工島中面積最大的,相當於300個足球場大小。格力地產用3年多時間,克服諸多海上施工技術難題,將珠澳口岸人工島由汪洋大海變為踏實大地,實現了海上築夢的理想。在向上生長的突圍中,珠海穩紮穩打,踏實的作風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2012年,中國經濟在波折中經受考驗。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19322億元,比上年增長7.8%。

在當時,「7.8%」是1999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的最低值,也是近20年來「倒數第二」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經濟進入轉型的「深水區」後,發展的內涵也出現了新變化。

作為領頭雁的經濟特區,亦成為新一輪轉型發展的觀察窗口。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將離京考察的首站選擇在廣東,親臨珠海橫琴,發出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召。

他勉勵珠海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深化粵港澳合作,努力相互促進、互利共贏。

空氣里都是熱情,改革創新的昂揚鬥志激勵珠海走上先行先試的創新潮頭。

「中國製造必須牢牢掌握核心科技做引領型創新。珠海乃至廣東是改革開放前沿,企業需要這樣一種推崇探索與創新的氛圍。」這是彼時董明珠的洞察與思考。

2012年5月,董明珠從朱江洪手中接過接力棒,開始掌舵格力。在她的帶領下,格力多元化轉型之路悄然開啟。

格力開始布局智能製造產業,堅持以自主創新掌握核心科技,自主掌握了伺服電機等關鍵核心部件的研發生產技術。

除了工業機器人,格力在精密模具、高端鑄造等產業也陸續取得突破性進展。「外界都知道格力是做空調的,但來到格力你會發現,它已經變成一個裝備製造公司,我們在無形之中已經走到這條路上去了。」

2016年7月,董明珠公開宣布格力多元化轉型,從單一的空調生產商轉型為多元化的以消費品製造和工業裝備製造為主的工業集團。

2018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業總收入2000.24億元,相較於2015年1005.64億元的營收額,在三年內實現了營收翻倍,等同於「再造了一個格力」。

2019年7月,美國《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發布,格力電器強勢入榜。而格力地產的轉型,同樣成為推動珠海這座城市產業優化升級的醒目註腳。

2013年,格力地產啟動內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魯君駟看來,珠海是廣東省乃至中國沿海地區重要的海洋經濟城市,格力地產立足城市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率先布局獨具優勢的海洋經濟產業,自2013年起陸續承擔了國家中心漁港、遊艇碼頭、海洋海島等諸多建設項目,其中多項被列入省市重點工程項目。

到2015年,格力地產形成了房地產業、口岸經濟產業、海洋經濟產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完成了從房地產建築商到城市運營商的轉型。作為「特區的特區」,以橫琴為龍頭的改革創新堪稱重頭戲。

2011年,《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在北京簽署,提出打造以橫琴為載體的粵澳合作產業園。

到2018年,澳門特區政府先後推薦83個項目入園,已有27個項目簽訂合作協議,22個項目取得項目用地,18個項目開工建設,數個項目建設完成。

2015年,作為廣東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中國(廣東)自貿試驗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正式掛牌成立。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全面深化對港澳合作、擴大開放和創新驅動核心工作,創新成果可圈可點。

截至2019年底,橫琴新區片區累計推出440餘項制度創新事項,平均2.8個工作日推出一項創新成果。同樣踏上創新快車的還有珠海高新區。

2015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珠海高新區等8個高新區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珠海高新區實施「特色突圍」戰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特色產業,構建了一批具有高新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

到2018年底,珠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突破2000家,比2015年增長了4倍多;全市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科技進步貢獻率3項指標均位居全省第二;全市財政科技支出46億元,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三。

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森認為,珠海歷屆政府長期以來恪守「走不一樣的道路」的產業發展政策,強調按區域發展的規劃來引進高端經濟元素。珠海在高端製造業方面的高強度投入開始收穫高回報,有力地提升了珠海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2019年,珠海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1133.54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高新技術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660.24億元,同比增長4.9%,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8.2%。

2018年10月,橫卧在伶仃洋碧波之上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宛如一條流動的巨龍。珠海成為中國內地唯一與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陸路相連的城市。

4個月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台。

在這份總共2.7萬字的規劃綱要中,「珠海」被提及20次,「橫琴」被提及22次,「澳門」被提及90次,充分彰顯珠海澳門在這一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珠海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謀全局,才能謀一域。

以一域,融入發展全局。

立足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宏觀版圖,珠海錨定了自己的新方位。站在珠海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嶄新起點上,珠海提出要從「小而精」轉向「大而強」,實現換道超車、後發先至。

要多大多強?

珠海的目標是:到2025年常住人口超過300萬、GDP超過6000億元;到2035年常住人口超過500萬、GDP向2萬億元邁進。

「立足新定位、新地位、新方位,必須勇擔特別之責、拿出特別之舉、力求非凡之效。」珠海主政者的話澎湃有力。

打破固有發展模式,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已成為城市發展戰略的必然路徑。對珠海更是如此。

40年間,珠海以交通基建為牽引,逐步拉開城市發展格局,架起聯通外界的開放橋樑,一步步從地理末梢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門戶樞紐。

期間,珠海經濟特區也四度擴容:從1980年的6.8平方公里,到1983年擴大為15.16平方公里,到1988年擴大至121平方公里,再到2009年橫琴納入珠海經濟特區範圍,直至2010年特區範圍擴大至全市。

而站在新起點上,全面拉開城市框架,亦成為推動珠海未來從「小而精」向「大而強」轉變的關鍵。

與40年前「摸著石頭過河」不同,今天的改革已進入水流湍急的河中央,珠海正深度融入中國改革的深海。凡事過去,皆為序章。人生40方不惑,特區40正當年。加快打造獨具特色令人嚮往的大灣區魅力之城,珠海正在掀開新的一頁。

部分內容節選自:《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陳浩傑


1.人口基數小,本地加落戶不足200萬。2.旅遊城市,島海林山都不算優,移動人流增大,候鳥型過冬人口逐年增加,每年參考移動人口200萬。3.城市地位,粵港澳名義上二梯隊城市,澳門博彩的轉點,實際支持嚴重不足。4.城市格局,唐家住區,北圍產城,橫琴築島,金灣新區,斗門邊城,香洲定型,拱北對口澳門,新中心十字門。5.珠海人性格,本土懶散,包容度低,一類優越,一類小家子,一類由黑洗白,外來務工上升趨勢。6.學府規模,吉珠,中大,北師,北理,香港寖會,廣東一半,北方富二代一半,還有容閎。7.企業規模,30左右上市公司,國資委重頭,格力華髮,九州港等跟進。8.文化底蘊,小有歷史近現代出名人,官商通天。9.飲食文化,廣府一脈,常見連鎖之外有些本土品牌、私人會館小有情趣。10.交通規劃,港、橋、島、軌、隧道、機場,不一一闡述,地鐵是痛點,港珠澳大橋的功能政治標籤高於實際。11.未來預期,土地供給過剩,產業紅利乏力,招商引資任重道遠,橫琴和北圍兩大企業重產之地。12.房價走向,唐家住宅3.5萬,北圍方興未艾3萬有價無市,香洲拱北3-5萬,橫琴住宅5萬公寓4萬,保稅區寫字樓改公寓為主2-2.5萬,十字門3.5萬,金灣2.2萬,斗門1.5萬,階段量價低迷,五年會有大幅價格提升。13.藏龍卧虎,互聯網大潮之下城界的消失,官商、頂層架構者多有通天。最後,我愛珠海天高雲淡,不愛珠海人的狹隘。


1.外來人口多,講普通話,很容易適應,和佛山、廣州不一樣,氣質像深圳;

2.人口少,環境好,賺錢容易花錢更容易;

3.百島之市,大概有146個;

4.全年平均氣溫23.3度,冬天穿短袖有點冷;

5.當地人素質不錯,會禮讓行人,雖然垃圾桶不多,但是很乾凈;

6.蒼蠅館子,路邊攤,也吃得放心;

7.全國最像新加坡的城市;

8.著名企業:格力空調,羅西尼,麗珠得樂,湯臣倍健,金山軟體,腦白金,聯邦製藥,銀隆;還有魅族,想不到吧!

9.沒什麼頭部企業,但是底子厚,中流砥柱;

10.全國公交車最便宜的城市,一塊錢隨便坐;

11.夏天白天很熱,晚上卻很涼快;

12.人均可支配收入很高;

13.有名的商場,華髮商都,沒啥大牌專櫃,揚名廣場,免稅店;

14.高爾夫球場不錯,18洞,去金灣不選唐家的,唐家的不好打;

15.有錢可以包遊艇,玩的嗨;

16.中山大學珠海分校是中山大學三個分校裡面最大的,人家是重點本科;

17.吃海鮮本地人去白藤頭,不去南灣;

18.很多醫美小店水平不差;

19.珠海長隆是海洋主題,適合遛娃;

20.橫琴口岸比拱北口岸方便


珠海現在是大灣區核心城市,發展前景在全國來看在第一梯隊。

珠海的環境和宜居度不用說,全國最好,適合享受生活。而且城市氛圍非常浪漫。

橫琴現在發展水平非常高,CBD規模很大。而且以澳門證券交易所馬上建立。

金灣的航空新城主打高新裝備製造業,現在也在瘋狂建設。就憑航站這個招牌都能吸引不少投資。

香洲到斗門金灣灣仔橫琴最近開通很多新的交通線,交通現在十分便利,往常開車一個多鍾到的地方現在20分鐘。廣州到珠海的地鐵線聽說也要開通。

香洲拱北吉大這些地方最近也是瘋狂在建寫字樓,可見發展商業的決心。

珠海國際機場正在建設,建成後珠海國際化水平將大大提高。

港珠澳大橋無需多說,聯通粵港澳,在大灣區的地位可謂是重中之重。

珠海的人均收入,人均gdp在全國名列前茅,居民收入很不錯。經濟增速更是廣東第一,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珠海政府這兩年人才引進非常帶勁,人口已經兩百多萬了,達到三百萬指日可待。

總體來看珠海發展潛力非常大,而且十分宜居。身邊的朋友家人都表示珠海是到過最好的城市,無論國內外,在這裡生活無比舒適。


珠海,我想我應該有經驗和能力說一下這座海濱城市。從09年來這邊讀書到後來又遷途回來這邊上班。以前的珠海還比較落後,商業發展的地方也就那麼幾個地方,但是現在的珠海不一樣了,這幾年珠海迅速發展,我覺得已經快要達到一個二線城市的標準了。難得可貴的是,它一直到現在都依然保持著很高的綠化率,空氣環境都是極好的,我去過廈門,拿珠海的環境和空氣與廈門比,我覺得更勝一籌。珠海真的是一座適合生活養老以及有錢人度假的城市。在這裡你能放下所有的煩躁靜靜地感受生活本質的味道,想想飯後在海邊散步的日子,想想周末去海島或過澳門消遣的時光,再憧憬下與伴侶幸福美滿的小浪漫,總覺得這樣的人生應該就很滿足了(但前提是你不能被生活的物質所困惑,也就是說你要有足夠支撐生活的收入)。珠海是一座夢想般生活的城市,在這裡沒有競爭沒有煩惱,每個人都可以過你想過的生活。
在珠海生活四年,至今仍非常懷念城市環境不錯,特別沿海一路是有錢人和老年人度假定居的好地方有很多高校的分校或者是學院,這些學校環境都很一流,試想在一個長滿木棉樹且有大海相伴的城市裡度過大學四年該有多美好,適合談戀愛生活也很方便,有幾個主要的商圈消費較高,與整個城市工薪族的工資相比然後,個人感覺就業機會還是很少,當然我是指優質的就業資源,不是座適合奮鬥的城市,但是是座適合生活的城市有非常美的天空,夏天經常有颱風暴雨,過境之後整個城市會更加乾淨的讓人吃驚...整體的感覺,在這座城市生活就像慢悠悠的午後吃著冰淇淋在接連起來的樹蔭下遛彎兒...極為奢侈

珠海楊匏安革命歷史陳列館,楊保安是珠海北山人,我黨早期 重要的理論家,參加過八七會議,當過中央委員,號稱華南馬列第一人!

珠海VR全景黨建基地--楊匏安陳列館?

720yun.com

珠海圓明新園,是北京圓明園的一比一仿造園林景區,珠海著名景點!

園明新園全景?

720yun.com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