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凌晨3點,我醒過來。被溼疹困擾了1個多月,我的睡眠常被巨大的癢給吞噬掉。

  這種聲名狼藉的過敏疾病學名“異位性皮炎”,是春天最爲多發的過敏症之一,最主要的表現是皮膚瘙癢。

  清明小長假,各種花兒都開了。在杭州,懸鈴木的乾果在好天氣的助力下,飄出無數細毛毛。花粉、動物毛、塵蟎等春天裏很活躍的物質,都是引發過敏的主要推手。

  所以,這兩天,癢的不只我一個。

  癢的感覺是怎麼回事,爲什麼越抓越癢你卻欲罷不能?過敏到底是怎樣打開了瘙癢的開關?

  這些事情不光半夜裏睡不着的我在想,皮膚科醫生、進化生物學家,甚至佛洛伊德都花了很多心力去研究。

  爲什麼越癢越撓

  此刻,我和癢,劍拔弩張。要不要撓?

  瘙癢是疼痛的一個親戚,但二者在感知上卻完全不同:疼痛會觸發退避反應;瘙癢,卻叫人趨之若鶩。

  撓癢有着令人愉悅的一面,好像很難有精準的語言描述。但是有過實戰經歷的人都不會否認——當身體某處癢癢時,抓撓其實會加重瘙癢感,引起新的問題。

  德國科學家耶爾·阿德勒(Yael Adler),是一位研究皮膚與性病的專家,她在最近出版的科普作品《皮膚的祕密》中,講到癢的生理機制:“因爲真皮內的組織——肥大細胞會因外界的刺激,而釋放出更多的‘瘙癢信使’——組胺。”

  但爲何人們難以控制“撓癢癢”這一適得其反的行爲呢?

  這讓撓癢也成爲心理學的研究範圍。精神分析學對這種機械行爲的解釋是:我們的意識有時過於薄弱難以抵抗抓撓的衝動。

  “儘管我們知道這樣做會傷到自己,會把細菌搔入皮膚,甚至會抓出傷口,撓疼自己。毫無疑問,這背後隱藏有一定的受虐心理,而不同的人程度不同。”阿德勒說。

  神經科學家也認同其中的科學道理:有些疼痛不會讓人難受,反倒是愉悅。

  大腦中的痛感中心和愉悅中心緊挨在一起,皮膚所受的刺激,由它倆一起加工。當身體感到疼痛時,會產生能夠引發逃跑反應與壓力反應的腎上腺素以及其他鎮痛物質,這些鴉片類的化學物質,可以麻醉痛感,讓人感到歡愉。

  如何解釋疼痛帶來的歡愉,也曾讓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困惑了很久。顯然這種處理痛感的方式,超出了我們的理性認識。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潛意識僅會感知感覺的強度,而不會判斷其性質的好壞。人類終其一生所追隨的慾望,恰恰指向高強度的感覺,疼痛便算在其內。

  關於疼痛、瘙癢爲何兼備讓人難受與愉悅,一個可能的解釋正是:它們像極了婚姻,可怕也美妙。

  當然,應對溼疹帶來的癢,更好的辦法是用藥。

  阿德勒說,疼痛或溫度,可以轉移瘙癢造成的不適感。也就是說,按壓、戳刺、高溫、寒冷等都會讓神經纖維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軌道上。

  比如,從植物辣椒中提取的辣椒素,會引起強烈的灼燒感,從而釋放接觸神經信使的P物質。

  雖然使用辣椒素霜(對抗瘙癢症的藥)時,體感火辣辣,但這種方式能夠立刻加速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隨之而來的熱度則可以緩解疼痛與炎症,分散難受的瘙癢感。

  會“報假警”的免疫球蛋白E

  我的癢,來自全身許多角落,手臂、腿腳,都是比較大面積的發源地;有的時候,癢癢發自腳趾、側胸,我不能想象倘若是白天,我該怎麼辦。

  這是異位性皮炎的特點。這種疾病也叫做特應性皮炎,這個名詞的英語詞根,源於希臘語“Atopie”,大致意思是“沒有固定位置”。

  有人說,異位性皮炎的另外一個稱呼是神經性皮炎,neurodermitis的前綴neuro(神經的),已經暗示了患者可能有一定的神經問題。於是認爲,是神經質的人受神經衰弱症影響,便患上了這種溼疹。

  “這是胡說。”阿德勒說,“被瘙癢逼瘋的人之所以不停地撓癢,很可能是因爲他們過於緊張。壓力促使神經信使組胺進入皮膚,從而引發瘙癢感。”

  看來這種“沒有固定位置的”溼疹,是多種因素共同在作用。

  異位性皮炎是一種由基因病變導致的免疫平衡失調,除了瘙癢性溼疹,還有表現爲過敏性鼻炎、哮喘、食物不耐受等。由於無法正常產生保護油脂,異位性皮炎患者的皮膚屏障十分虛弱,很容易受葡萄球菌感染,對病毒的抵抗力也很差。

  美國演化生物學家倫道夫·M·尼斯(Randolph M.Nesse)從基因的角度,這樣分析過敏反應的作用:“過敏反應應該是一種身體的防禦機制,否則,作爲過敏反應基礎的免疫蛋白球E系統就不會存在。”

  不是每一次過敏反應都有保護作用。

  這是如同“煙霧檢測器原理”的一種表現。煙霧檢測器是用來警告人們火災的危險,而真正有嚴重危險的情況並不多見,甚至它們有時候小題大做要對吸菸或者烤麪包冒煙報警。但是考慮到它對這火災有報警的功能,必須得留下它。

  很奇怪的是,人類進化至今,免疫球蛋白E的抗體,除了引起人的過敏反應,幾乎什麼也沒有幹。

  肥大細胞像靜候敵人的魚雷

  人們還不十分了解免疫球蛋白E系統,目前只知道,這種抗體經血液在人全身分佈,它們會附着在肥大細胞上,大約維持6個星期。

  肥大細胞的主要功能,是等待致敏原再出現,就像浮在港灣等候敵人的魚雷。當致敏原再出現並與肥大細胞表面上的一兩個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E分子結合之後,肥大細胞會在8分鐘之內排出一份含有10種以上化學物質的混合物。其中有些是酶,攻擊附近的細胞;有的激活血小板;有的刺激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引起哮喘。其中,組胺引起瘙癢。

  很多皮膚病都伴隨着瘙癢症狀,此時的信號不會由緊急神經纖維迅速傳遞到大腦,而是經由慢速通道,還有可能通過專門負責瘙癢信號的神經纖維進行傳送。

  皮膚到大腦的慢速信息流,約爲每秒0.5~2米,而高速的信息流則可達到每秒90米。爲了確保接收到刺激信號,皮膚“大樓”的每一層到處分佈着觸手般的遊離神經末梢,一些部位,每平方釐米甚至可以達到200個。它們負責監控由溫度(高於45℃或低於10℃)、機械或化學作用等造成的痛感刺激。

  傳入神經末梢在釋放標準信使的同時,還會夾帶“私貨”,並使這些添加物進入人體組織。這些“走私者”的並行任務,便是引起組織發炎:通過挑釁免疫系統,不僅會找來白細胞、吞噬細胞核膿細胞,還會引來常駐在組織中的肥大細胞,從而刺激傳入神經末梢釋放更多的組胺和P物質,這些都會導致瘙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