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4月6日電題:“條件進步了,好作風沒變”——記者夜守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

  新華社記者閆睿

  入夜的1205鑽井隊駐地,鑽機轟鳴,淅淅瀝瀝下起小雨。5日0時許,工程四班列隊喊着號子、走進井場,按各崗巡迴檢查項點一一排查安全隱患,與二班順利交接了任務。

  位於大慶油田採油四廠的“杏扶7-丁4-斜丙622”號井,是“鐵人”王進喜帶出的1205隊本年度打的第13口井。按照計劃,隊員們將對這口井最後的200米發起衝刺。帶班副隊長蔡俊哲與技術員陳建國,跟當班隊伍安排好各崗作業任務、技術措施及應急預案,以確保工序銜接更加緊湊。還不時叮囑大家,雨天上下鑽臺注意腳下防滑。

  鑽臺上,3名隊員默契配合,完鑽、循環、起鑽,紅色的工作服一會兒就濺滿泥漿。對自己所負責的任務,他們近乎於“癡”地完成每一個動作。在他們看來,只有像“鐵人”老隊長一樣,纔不會拖隊伍的後腿。“天天跟這些鐵疙瘩打交道,沒點兒鐵的精神怎麼成。”一名隊員說。

  逐漸下大的雨,讓夜變得似乎更加漫長,而對於值守的鑽井隊員們,卻容不得一絲大意。剛接完鑽桿的呂天寶回到值班房填寫工程報表,雨水隨着安全帽緩緩流向他的臉頰。笑起來憨憨的呂天寶說:“比起‘鐵人’會戰時期用的鋁盔,我們現在戴的低溫防靜電塑料安全帽更輕便、安全。”

  從大慶油田會戰初期石油工人們住的牛棚、地窨子,到如今配有空調、電熱器等設施的移動板房,井隊的生活保障有了大幅改善,但時常遠離城區、駐紮野外的作業環境不曾改變。

  再次走回井場,呂天寶大喊了幾聲給自己提氣,“越到後半夜,眼睛越要發亮。”

  凌晨2時許,駐井房內的對講機傳來值班司鑽工人修建設的聲音,他向蔡俊哲緊急報告:鑽井鑽至1751米時,出現打鑽鑽壓異常。蔡俊哲隨手戴上安全帽,抓起一件棉襖,三步並作兩步小跑至司鑽房。

  “可能是脫壓?井有點兒打不動了。”修建設說。蔡俊哲仔細觀察鑽屑返出情況,上手校對了泥漿性能,均未發現異常。設計報表顯示:該井段爲扶余油層油頂,地層較硬。蔡俊哲叫修建設不要心急,採用低鑽壓多“磨”一會兒。10分鐘後,鑽進恢復了正常。

  隨後,蔡俊哲把鑽入此類地層的“老經驗”教給了修建設。“在1205鑽井隊,幹部‘三帶頭’‘四不離’是傳統了。”修建設說,一有時間,隊幹部就帶着我們學技術、練技能,進行傳幫帶。他們“當了幹部,還是鑽工”,沒有特殊情況不離井隊,節假日不離井場,複雜情況不離鑽臺,關鍵環節不離崗位。

  爲保障生產順利進行,輪流接替的隊員們經常不到10分鐘就解決一餐。用餐時,陳建國告訴記者,只要上了井,腦中的神經就緊繃起來。輪到夜裏休息時,經常是回到駐井房倒頭就睡,哪還管什麼洗漱。

  儘管如此,陳建國也堅持“半睡半醒”,還要隨時留意接聽來自項目部、技術科的電話。天色一點點變亮,5時左右出門覈對鑽桿數量的陳建國發現,下了一夜的雨,已經變成了雪花。

  7時許,忙碌了一夜的鑽井隊宣佈完鑽,順利完成當班任務。成功拿下年度第13口井的1205鑽井隊,此刻年進尺已達20881米。至此,這支隊伍已累計鑽井2343口,總進尺296多萬米,相當於鑽透334座珠穆朗瑪峯。

  雪花由點成片覆蓋了地面,莽莽蘆葦蕩上聳立的1205鑽井隊井架上,“大慶鋼鐵1205鑽井隊”的紅色隊旗顯得愈發鮮亮。(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