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地產八卦女

1st

偶然間看到這張圖。

很多人感嘆說,2010年距今並不遙遠,往事還歷歷在目,但房價卻一去不復返了。如果在那年,我東拼西湊拿出百來萬投資的話......

當然,感嘆房價漲幅並非我所欲言,這張表中的城市變遷,纔是我想說的。

看到第一名杭州、第四名溫州、第三十二名鄂爾多斯了嗎?如今,儘管杭州仍然是普遍意義上的“準一線城市”,溫州仍然是浙江的經濟重鎮,鄂爾多斯仍然是北方能源樞紐和羊絨基地,但無一例外,相比2010年,這三個城市的房價都回落到本來位置上了(如果在2010年買這三個城市的房子,雖然現在看還是有漲幅的,但顯然跑輸大盤,例如鄂爾多斯,10年前均價高於武漢,如今武漢房價將鄂爾多斯秒成渣)。

這說明,各項規劃建設經濟利好(杭州)、炒房團熱炒(溫州)、能源經濟發酵(鄂爾多斯)等因素,雖然短期內對房價有巨大影響,但長期看,房價的走勢仍然着重於城市基本面上。在中國,北京、上海這兩個城市,始終是中國最強的城市。

2nd

再來看看三亞和廈門。之所以把這兩個城市單獨拿出來拎,是因爲這兩個城市很相似,都有着發達的旅遊業,製造業等工業也都不強,但兩者的房價漲幅,可謂天壤之別。三亞因爲炒房團的熱炒,中間又經歷了海南自貿區等政策的起起落落,迄今漲幅不過2倍有餘,而廈門房價則迅猛增長,妥妥增長了5倍!

是什麼原因,讓三亞和廈門的房價走勢如此不同?個人認爲,主要是這三點:

(1)廈門有着穩定的購房政策,而三亞購房政策極不穩定。這導致了三亞部分炒房者高位套牢無法進一步推高房價,也使得部分客羣,因爲預見風險而轉向其他區域;

(2)廈門的客羣非常穩定,主要客羣是泉州、漳州人和本市遊客,次要客羣是經濟條件好的其他福建人,再次要客羣則面向全國,由點及面,輻射效應廣,且大陸沿海城市有如此吸附效應的,除了青島外,獨此一家,別無分店;而三亞雖說吸納了很多東北人,也面向全國,但三亞的客羣層次並不分明,且海南其他城市房價處於低位,如陵水、萬寧、海口,直接與三亞構成“內部競爭”態勢;

(3)傳統意義上的廈門就是個島,大家很容易預見到廈門土地資源有限;而三亞雖說身處海南最南端,但海南土地供應卻是巨量的。物以稀爲貴,廈門房價漲幅自然就快了。

3rd

再來看看廣州和深圳。很多人都說北上廣深,但自2016年開始,“北上深杭”的口號響起,唱衰廣州的聲音不絕於耳,甚至有人開始說廣州是環深城市。

這樣的說法確實不無道理。從房價漲幅看,2010年深圳房價16900每平,廣州12500每平,看起來差別不大(實際上,廣州有很多郊區拉低了均價,廣州12500每平,意味着核心區房價高於深圳);而到了2018年,深圳二手均價幾乎是廣州的兩倍(實際上,2015年底,深圳均價就已經是廣州的兩倍,近年來廣州補漲、深圳橫盤,拉高了廣州二手均價)!

從10年的均價差別不大,到18年的均價2倍,這種情況意味着深圳出現了全面的普漲,到處都是核心區;而廣州雖然大,核心區始終有限,房價漲幅自然不及深圳了。

4th

再來看看三四線城市裏的寧波、舟山、紹興、南通,以及倒數第二位的張家口。

這前四個城市,都是在2010年時top前20,雖說近兩年來房價暴漲,這些城市也漲了一波,但很顯然,面對如今的房價,這些城市已經不似當年的地位了。

對此,我的感悟是,原來有些三四線城市,並不是這兩年才漲,十多年前,他們漲得更好。

至於張家口,原本誰都看不上的山區,在10年排名墊底。如今由於北京冬奧會和滑雪經濟的關係,居然上演絕地大翻盤,成爲全國少有的房價投資聖地。

對此,我的感悟是,小區域的行情,也能實現反包。這就跟炒股一樣,買的是小盤股、垃圾股,突然有一天利好降臨,漲幅直衝雲霄!

5th

最後再來看看房價走勢的大趨勢,個人認爲,主要有兩個:

(1)房價經濟,由沿海轉向內陸崛起。近十年來,漲幅最高的,不是沿海城市,而是內陸城市。

縱觀2010年的房價排名表,我們會發現,10年前,房價最高的城市一定是沿海區域城市,而如今,內陸的成都、重慶、西安、武漢、鄭州、南京等城市崛起,其上升的排名,意味着也有很多沿海城市的排名被擠掉;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個人認爲,這是因爲10年前,中國是吸收外資、利用外資、改革開放爲主導的經濟體。沿海城市有着天然的優勢,自然房價最先受益;如今,中國國企改革日臻成熟,國企經濟開始唱主角,內陸擁有大量優質國企的城市率先崛起。

此外,內陸和沿海的民富差距,據個人感覺,確實越來越小。

(2)省會崛起。我們對比10年前的房價會發現,過去很多內陸的省會城市房價不高,錯失了非常可惜。如今,這些城市已經補齊短板,成爲各個省區的真正房價中心,漲幅遠超省內其他城市(如杭州漲幅超過寧波溫州,濟南漲幅超過煙臺日照,長沙漲幅超過湘潭株洲,等等)。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省會的各項政策和權力經濟,對於房價越來越有支配力。畢竟構成房價的因素,除了地段,產業、教育、交通等配套也佔主導。而省會,在“創造配套”、扶植經濟、創造就業、吸納人口方面,相對省內其他城市,有着先天的優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