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記》是明萬曆年間羅懋登根據“鄭和下西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敷衍而成,雖不乏人、神、魔、鬼鬥寶鬥法場面的描寫,但該書對於異域國家的風土人情、禮儀教化、名勝古蹟、醫藥、軍事、生活生產等諸多描寫大致與歷史真實相符,是在尊重真實歷史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而完成的文學創作,並非憑空捏造,荒誕不經。

  《西洋記》兼具歷史演義與神魔兩種小說題材類型特點。

  《西洋記》採用“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題材時,並不是按着演義的舊套路,爲遵循歷史上的真實描寫而一味地據史敷演,而是把紀實和虛幻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極力尋求藝術上的真實。所以,對“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進行改寫如箭在弓上,勢在必行。

  歷史上,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曾七次下西洋。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八年,每次出航的時間大約在一年半到三年之間。在這期間,鄭和率領大明寶船遍訪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堪稱中國航海史與外交史上的壯舉,增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東非以及西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與文化交流。

  與歷史上七下西洋,每次出航時間爲一年半到三年左右不同,羅懋登在《西洋記》中將七次下西洋濃縮爲一次,而且在時間跨度上也做了改動,稱“鄭和下西洋”所跨時間約爲八年,《西洋記》第九十九回寫道:自“永樂七年出門,今是永樂十四年,去了七年有餘”,需歷經“十萬八千有零”的漫長路程。

  羅懋登爲何要將歷史上的七下西洋合併爲一次,且設置了長達八年的時間跨度?生活在距離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近一個半世紀的羅愈登不可能不知道鄭和曾經多次下西洋,但是爲了敘事方便,以及對小說完整性的追求,所以在時間跨度和次數上均作出相應的改動。

  如此一來,羅懋登便可以在這唯一的下西洋旅航中摻入各種真實、虛構的繁雜事件,向讀者展現了一幅波詭雲橘、多姿多彩的異域畫面,集中表現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所遭際的各種艱難險阻,以此突顯鄭和、金碧峯以及一干軍士的勇敢無畏、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頌讚了這一海上旅航所建立的無上功勳。

  《西洋記》描寫殊方異域的真實國度時,如若涉及國家的山川名勝、文物古蹟、氣候曆法、土物出產、宗教信仰以及風俗民情,或者講述該國在前朝洪武年間與大明朝彼此之間的政治文化交往情況時,多是參照地理書、文獻資料或史料來書寫,內容大都據史可徵。

  不過,羅懋登在鄭和下西洋的旅航過程中也摻入了許多神魔鬥法的內容,其中尤以鄭和船隊與西洋國家之間爆發的戰爭描寫最爲顯著。

  例如第二十二回至三十二回中鄭和船隊進入西牛賀洲的第一個國家一一金蓮寶象國時,就遭到了強烈抵抗和軍事攻擊。金蓮寶象國的姜老星出戰對抗大明船隊。姜老星敗陣,其女姜金定出戰。姜金定雖是肉體凡胎,但曾受仙人羊角道德真君傳授本領,又持有法寶石井圈兒,擅長作弄法術。姜金定敵不過張天師,又請來師父羊角道德真君下山助陣。羊角道德真君乃是天上元始天尊的徒弟紫氣真人下凡作亂,法力高強,又偷了天尊四件寶貝,愈加有恃無恐,與張天師、金碧峯展開了激烈的對決。

  羊角仙與金碧峯之間的軍事戰鬥,接二連三地使用法寶,與其說是鬥爭,毋寧說是鬥寶。神魔人物羊角仙參與到金蓮寶象國和鄭和船隊之間的軍事廝殺,直接提升了軍事戰鬥的級別,使其由凡夫俗子之間的普通軍事戰鬥轉變爲法力高強的神魔較量。

  羅懋登不吝筆墨地大肆鋪寫波詭雲譎、險象環生的神魔鬥寶、鬥法場面,這在《西洋記》中屢屢出現。如第四十三回爪哇國驪山老母與金碧峯的巔峯對決。第七十三回木骨都束國時,陀羅尊者與天師之間的鬥法,七十回飛拔禪師與天師、國師金碧峯展開的鬥寶、鬥法等等,不勝枚舉。

  《西洋記》往往先是描寫普通軍士之間的戰鬥,然後再加入神魔人物之間的鬥寶、鬥法。大明船隊與西洋各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往往是由於西洋國家不願臣服、恃強而戰,說到底還是根源於華夷之辨。

  而神魔鬥法則主要是圍繞釋道相爭的問題展開。華夷之辨和釋道相爭可以說是《西洋記》藉由戰爭反覆申辯的兩個中心問題,其中華夷之辨爲主線,釋道相爭爲副線,這樣的安排是爲了加強主線。

  此外,功勳卓著、機智謀略的民族英雄鄭和,完全可以承擔小說的主角,但是羅懋登卻偏偏讓金碧峯取代了鄭和,成爲《西洋記》的真正主角,使作品帶上了濃厚的神話色彩。金碧峯,何許人也?

  小說中的金碧峯,乃是燃燈古佛臨凡,爲解救衆僧厄難,投胎杭州城涌金門外的金員外宅上,自小出家,坐禪講道。後又因永樂帝興道滅僧,爲解衆僧困厄,隨寶船下西洋,一路上斬妖縛邪、普度衆生,“有拆天補地之才,有推山塞海之手,懷揣口月,袖囤乾坤”,法力高強,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爲探查下西洋航程中屢屢遇到的各個草仙妖僧的來歷,他遍訪天庭、地府、龍宮、靈山極樂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妖魔鬼怪,最後都能順利將其降服,以保鄭和船隊無虞。金碧峯形象的設置類似於《西遊記》中的英雄人物孫悟空,而且在小說情節結構的編排上也多有模仿《西遊記》的痕跡。

  羅愈登爲何要將歷史上下西洋事件的主角鄭和改換成金碧峯呢?

  首先,鄭和的太監身份非常敏感。自古以來,太監一直爲文人所不齒。況且,有明一代,皇帝大多寵用宦官,造成宦官干政的混亂局面。太監禍國殃民、魚肉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尤其是明中葉以後,這種態勢愈演愈烈。

  其次,金碧峯是佛教的代表人物,羅懋登借之表現崇佛貶道的思想傾向。崇尚佛教的思想貫穿全書,使得小說表現出濃濃的神話色彩。假如將《西洋記》的主角設定爲鄭和,因鄭和是回回,信仰的宗教是回教,便不能凸顯羅愈登對於佛教的喜愛與推崇了。

  羅懋登在《西洋記》中對下西洋這一事件的動機闡釋,與衆不同。既不是蹤跡建文、耀兵異域,也不是搜奇好異而遠下西洋取寶,而是將下西洋的動機設定爲尋找歷代傳國玉璽。小說敘寫這傳國玉璽是被逃亡的元順帝攜帶到西洋地界去了。關於這顆傳國玉璽,《西洋記》第九回寫道:

  “始皇崩,子嬰將璽獻與漢高祖。王莽墓位,元裕皇太后將印去打王尋、 蘇獻,崩其一角,以黃金鑲之。光武得此璽於宜陽,孫策得此璽於新殿南井中婦人死屍項下,曹操得此璽於許昌,唐高祖得此璽於晉陽,宋太祖得此璽於陳橋兵變之中,元人得此璽於崖山之下。”

  傳國玉璽乃是皇權的象徵,是皇位的象徵。朱棣登基雖然打着“靖君側”的旗號,但說到底還是搶了侄子明惠帝的皇位,終究是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手中無傳國玉璽,心裏更覺不踏實,因此纔不惜耗費巨資,打造巨舶,招募軍士將才出使西洋,遍訪玉璽的下落。

  《西洋記》中羅懋登把鄭和下西洋的動機說成是尋找傳國玉璽。傳國玉璽作爲皇權、皇位的象徵流落在外,羅氏很可能是藉此意在暗示朱棣奪位的不合理性,不過,在當時無比森嚴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羅懋登是不太可能直接表露自己的這一想法的,只能通過遺失傳國玉璽來隱喻成祖的得位不正。

  總而言之,《西洋記》中真實與虛幻並陳,歷史書寫與神魔設幻雜揉,呈現出別樣的風采。《西洋記》的修辭技巧雖不如《西遊記》,神怪想象亦不如《封神榜》,卻兼有《西遊》之諧趣與《封神》之通俗;尤其是史實與虛構之互涵照映,則勝於前二書。

  撰稿/曉麗【讀史品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