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顯慶四年(659),西突厥思結俟斤都曼叛亂,唐朝派出蘇定方率軍討伐。這次叛亂,背後隱約存在吐蕃介入的身影,而唐朝平定叛亂,相應也就成為唐朝與吐蕃在西域的第一次交鋒。本文就對這次交戰的情況做一簡單梳理。

一、背景情況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亂,並自立為沙缽羅可汗,統領西突厥各部。當時,西突厥大致有10個部落,分為五咄陸部(首領稱為「啜」)和五弩矢畢部(首領稱為「俟斤」)。據《舊唐書》列傳144突厥傳記載,五咄陸和五弩矢畢的具體情況為:

其咄陸有五啜:一曰處木昆律啜;二曰胡祿居闕啜,賀魯以女妻之;三曰攝舍提暾啜;四曰突騎施賀邏施啜;五曰鼠尼施處半啜。弩失畢有五俟斤:一曰阿悉結闕俟斤,最為強盛;二曰哥舒闕俟斤;三曰拔塞干暾沙缽俟斤,四曰阿悉結泥孰俟斤;五曰哥舒處半俟斤。

五咄陸居住在碎葉水以東,五弩矢畢居住在碎葉水以西,大致位置可參看下圖:

五咄陸與五弩矢畢

顯慶二年(657),唐高宗派出蘇定方率軍討伐阿史那賀魯。討平後,唐朝設立了濛池都護府和昆陵都護府管理西突厥各部,「以阿史那彌射為左衛大將軍、昆陵都護、興昔亡可汗,押五咄陸部落;阿史那步真為右衛大將軍、濛池都護、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資治通鑒》)。

為便於大家更加直觀的掌握信息,我做了簡表如下:

從唐朝的上述安排可以看出,唐朝對於西突厥,是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有意設立兩個可汗,分別管理五咄陸部和五弩矢畢部。特別是,阿史那彌射和阿史那步真雖然是同族兄弟,但是,兩人的關係並不好,早在貞觀年間,當時彌射被唐太宗冊封為奚利邲咄陸可汗,步真就曾試圖取代彌射,並下了狠手,「其族兄步真欲自立為可汗,遂謀殺彌射弟侄二十餘人」(《舊唐書》列傳144)。用關係不好的兩個人分別管理西突厥各部,這裡面也包含著讓兩人互相監視、互相制衡的意思。當然,這種安排,後來在龍朔二年(662)的時候出了大事,彌射遭到步真誣陷,被唐軍將領蘇海政殺害,直接導致了西域局勢的失控,這是後話,以後有機會再詳細分析。

在顯慶年間,彌射和步真還能夠勉強共事。但是,據史書記載,這二人都沒有統御下屬的才能,在二人的治理下,西突厥各部頗有怨言,「彌射、步真無綏御材,下多怨」(《新唐書》列傳140)。

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顯慶四年(659),西突厥思結俟斤都曼帶著疏勒、朱俱波、謁般陀三國舉行了叛亂。

二、都曼叛亂

據《資治通鑒》記載,顯慶四年(659):

思結俟斤都曼帥疏勒、朱俱波、謁般陀三國反,擊破于闐。(十一月)癸亥(二十三日),以左驍衛大將軍蘇定方為安撫大使以討之。

關於都曼叛亂,史書記載比較簡單,但是,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確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下面我們就具體看看。

(一)時間

從《資治通鑒》記載來看,似乎唐朝是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命令蘇定方前去討伐都曼叛亂的。

但是,結合地理信息來看,這是不可能。綜合《新唐書》高宗本紀和《資治通鑒》記載來看,蘇定方討平都曼以後,於顯慶五年(660)正月癸卯(初二),正式回到洛陽,獻俘於乾陽殿。從十一月二十三日到正月初二,前後不過40天。而都曼叛亂之地大致距離洛陽有多遠呢?

查《舊唐書》志20,安西都護府距離瓜州三千里,而瓜州距離東都洛陽四千三百里,二者相加就是7300里。而都曼叛亂之地,很可能還在安西都護府以西,距離洛陽更遠。

而唐軍一天能走多少里呢?查蘇定方在進攻都曼時,創下了「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記錄,但那只是他率領輕兵晝夜前進的記錄,如果率領全軍(含輜重)連續行軍,則不可能晝夜行軍,行軍速度必然也會慢很多,我們假設蘇定方一天行軍150里(這已經是非常快的、實際上幾乎不可能),則蘇定方從洛陽出發,大約需要50天左右才能達到安西都護府,再加上作戰時間、休整時間,一來一回,差不多需要4個月。

因此,十一月二十三日必然不是唐朝命令蘇定方出征的時間,結合上面的分析,應該是蘇定方捷報抵達洛陽的時間。都曼叛亂、蘇定方出征以及整個平叛過程,均應在此之前。

其實,類似的問題,《資治通鑒》在記錄顯慶元年(656)程知節討伐西突厥時也出現過,岑仲勉先生在《通鑒隋唐紀比事質疑》「程知節征西突厥」條有詳細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二)都曼其人

對於都曼,《資治通鑒》記為「思結俟斤都曼」,據此看,應該是思結部的首領都曼,而「俟斤」的稱號,說明思結部應該屬於五弩矢畢部之一。但是,查上表列示的五弩矢畢部,並沒有一個思結部。據《舊唐書》列傳149北狄傳記載,漠北的鐵勒部倒是有一個部落叫思結,但是距離安西都護府過於遙遠,如下圖所示:

鐵勒思結部

那麼,都曼所在的這個思結部,到底是指什麼呢?查《新唐書》高宗本紀,都曼被記成「賀魯部悉結闕俟斤都曼」,而《資治通鑒》在咸亨四年(673)追述往事時提到,「西突厥興昔亡可汗之世,諸部離散,弓月及阿悉吉皆叛。蘇定方之西討也,擒阿悉吉以歸」。而上表中,五弩矢畢俟斤中,確有一個名叫阿悉結闕俟斤。綜合上述記載可知,思結、悉結、阿悉吉、阿悉結,均為同一個部落,那就是五弩矢畢部落之一的阿悉結部,都曼就是五俟斤中的阿悉結闕俟斤,他在五弩矢畢部中的力量是比較強大的,「阿悉結闕俟斤,最為強盛」(《舊唐書》列傳144),而且還有管理諸胡的權力,「思結闕俟斤都曼先鎮諸胡」(《舊唐書》列傳33),因此,其整體實力是比較強的。

(三)叛亂勢力及地點

參與此次都曼叛亂的,除阿悉結(思結)本部外,還有「疏勒、朱俱波、謁般陀三國」,因為都曼此前有「鎮諸胡」的權力,因此也就裹挾了幾個小國一併叛亂。阿悉結部的具體位置已不可考,只能大致參看五弩矢畢的大概範圍,疏勒、朱俱波、謁般陀三國的具體位置詳見下圖:

疏勒等三國

(四)叛亂意圖

都曼叛亂後,採取的最大的動作是「擊破于闐」。都曼為什麼其他地方都不打,專門進攻于闐呢?

我認為,都曼南下進攻于闐,很可能是要打通「五俟斤路」,進而得到吐蕃的直接支持。

所謂「五俟斤路」,是吐蕃前期通西域的非常重要的一條通道。據《通典》卷190記載,吐蕃的論欽陵後來在會見郭元振的時候說:

俟斤諸部密近蕃境,其所限者,唯界一磧,騎士騰突,旬月即可以蹂踐蕃庭,為吐蕃之巨蠹者,唯斯一隅。

可見,論欽陵認為,五俟斤部落靠近吐蕃邊境,中間只相隔一個沙漠,騎兵快速行軍,差不多1個月之內就可以攻入吐蕃,對吐蕃威脅極大。

論欽陵還舉出了儀鳳三年(678)青海之戰後唐軍通過五俟斤路偷襲吐蕃的實際例子:

好功名人崔知辨從五俟斤路,乘我閑隙,瘡痍我眾,驅掠牛羊,蓋以萬計。

可見,後來唐軍將領崔知辨就是通過五俟斤路襲擊吐蕃,給吐蕃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那麼,「五俟斤路」具體在什麼位置呢?

結合地理信息分析,我認為,五俟斤路,大致與建國後修建的新藏公路(219國道)重合:自於闐向南,通過現在的阿克賽欽荒漠(這就是論欽陵所說的「唯界一磧」,這裡恰好是喀喇昆崙山與昆崙山之間的一個缺口),到達西藏的日土,再向南即可進入吐蕃統治下的羊同(象雄)。

五俟斤路
阿克賽欽

可見,于闐是五俟斤路北段的一個重要據點,而都曼叛亂之時,于闐臣服於唐朝,唐朝在此還設有于闐鎮,留兵鎮守。因此,都曼要想打通與吐蕃的直接聯繫,必然進攻于闐。

此後,唐朝與吐蕃圍繞于闐,還曾發生多次爭奪,于闐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三、蘇定方平叛

根據《舊唐書》列傳33蘇定方傳的記載,平叛過程是這樣的:

(蘇定方)至葉葉水,而賊保馬頭川,於是選精卒一萬人、馬三千匹馳掩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詰朝至城西十里。都曼大驚,率兵拒戰於城門之外,賊師敗績,退保馬保城,王師進屯其門。入夜,諸軍漸至,四面圍之,伐木為攻具,布列城下。都曼自知不免,面縛開門出降。

《資治通鑒》、《新唐書》記載略同。

從上述記載看,蘇定方率軍進至葉葉水(《資治通鑒》作「業葉水」,自庭州輪台縣西行三百許里,至業葉河),都曼退守馬頭川。蘇定方採用了輕兵急進的戰術,率領1萬精兵、3000匹戰馬,快速奔襲,一天一夜走了300里,至次日清晨到達城西十里的地方。都曼猝不及防,率軍在城外與蘇定方交戰,被蘇定方擊敗,都曼退守馬保城,蘇定方進逼馬保城。當天入夜後,蘇定方所部後續諸軍陸續趕到,將馬保城包圍,並伐木製作攻城器械。都曼自知無法脫身,只得開城投降。

應該說,與蘇定方討伐阿史那賀魯和百濟相比,討伐都曼的記載相對簡單,但其中仍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蘇定方最初進抵的是否是業葉水(葉葉水)

按照史書記載,蘇定方進抵業葉水後,急進300里,到達都曼駐紮的地方馬頭川。但是,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來看,從業葉水向西推進300里,大致在嗢鹿都督府一帶(平賀魯後,以五咄陸之一的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為嗢鹿都督府)。

業葉水

這裡屬於五咄陸的地盤,而都曼所在部落阿悉結部是五弩矢畢部之一。就算當時都曼力量比較強大,但阿史那彌射和阿史那步真那時候畢竟都活著,怎麼能容許都曼從碎葉水以西的五弩矢畢部一路向東殺入五咄陸部的地盤那麼深呢?

因此,我懷疑史書記載的「業葉水」是有問題的,而查《冊府元龜》卷420記載,「定方受詔討之,兵至葉水,而賊保馬頭川」。「葉水」,安西都護府境內似乎並無此河,「葉」前當有脫字。再結合五咄陸和五弩矢畢以碎葉水為界的史實,我推測,史書記載的「業葉水(葉葉水)」,是否可能是「碎葉水」之誤。都曼所部為五弩矢畢部之一,位於碎葉水以西,蘇定方抵達碎葉水,引起都曼警覺,因此退保馬頭川,似乎更為合理。在此聊備一說。

(二)蘇定方的戰術

蘇定方在此採用的戰術是:以少量精兵急襲敵軍心臟,給敵人造成極大的震懾和恐慌,再等待己方後續主力趕到,包圍殲滅敵人或迫使敵人投降。

這種戰術,可以說深得李世民和李靖的真傳,蘇定方此前討伐阿史那賀魯、此後討伐百濟,也都能看到這種戰術的身影,後來唐軍主將薛仁貴等人,也都善於使用這種戰術,可以說,在咸亨元年(670)大非川之戰前,唐軍的這一戰術,幾乎是所向披靡。

四、烏海破吐蕃

如果按照漢文史書的記載,蘇定方討伐都曼的戰役,至此就勝利結束了。但是,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就在顯慶四年(659)當年,蘇定方還曾在吐谷渾與吐蕃交界的烏海與吐蕃交戰:

達延莽布支於烏海之東岱處與唐朝蘇定方交戰。達延亦死,以八萬之眾敗於一千。(該段文字有另外譯法:「達延芒波結在且拿洞如與漢將蘇定方戰,達延被殺,其士卒千人為漢軍八萬所消滅」。該譯法引自《新唐書吐蕃傳箋證》)。

兩種譯法互相有矛盾,但是基本可以確定以下情況:

在顯慶四年(659),蘇定方在吐谷渾與吐蕃交界的烏海與吐蕃交戰,擊敗吐蕃軍,並殺死了吐蕃將領達延莽布支。

烏海

對於這一情況,漢文史書完全沒有記載,有學者也因此認為這是吐蕃的誤記。但是,時間、地點、人物均非常清楚,而且達延莽布支並非無名小輩,而是吐蕃的一名高官,《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在此前的永徽四年(653)還曾記載「達延莽布支徵收農田貢賦」,可見是地位比較高的一名吐蕃官員。說吐蕃把他的死給弄錯了,似乎也說不過去。

如果當時蘇定方與吐蕃確有這一次交戰,那麼,具體又是什麼情況呢?

我個人推測,此事可能發生於蘇定方班師途中,而且可能是蘇定方個人的行為,而非唐高宗的安排。

唐高宗

此前已經分析過,都曼進攻于闐,是在打通與吐蕃的直接聯繫,但是,關於都曼與吐蕃勾結的情況,唐朝當時未必掌握,很可能將其認為是平定賀魯後的一次餘波。但是,蘇定方俘獲都曼後,可能從都曼口中獲得了吐蕃參與其中的消息,因此,在班師途中,通過吐谷渾領地,趁機在烏海進攻吐蕃,給吐蕃一定的教訓。而當時吐蕃正在籌划進攻吐谷渾,就在659年當年,「大論東贊(祿東贊)前往吐谷渾」,因此,在吐谷渾與吐蕃邊境地區,應該是集結了吐蕃的不少高級將領和軍隊。蘇定方這次進攻,正好碰上了一條大魚,教訓了吐蕃,也給了吐谷渾一定程度的支援。

說此事並非高宗安排,主要是因為當時高宗在平定賀魯以後,目光已經轉向了東線,在蘇定方回洛陽後不久,高宗就在顯慶五年(660)三月任命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討伐朝鮮半島南端的百濟。此後,吐蕃大舉進攻吐谷渾以後,高宗也在很長時間內採取息事寧人的政策。可見,高宗當時並不想與吐蕃開戰。

由於沒有獲得高宗的授權,因此,蘇定方在回到洛陽以後,很可能也並未將烏海擊破吐蕃的事情作為重點向高宗彙報(甚至有可能就沒有彙報),因此,漢文史書均未記載。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種推測,僅供參考。

五、獻俘

顯慶五年(660)正月癸卯(初二),蘇定方回到洛陽,獻俘於乾陽殿。

乾陽殿

此時法司請求誅殺都曼,但蘇定方提出,當時都曼投降時,他曾許諾都曼不死,希望高宗能饒都曼一命。高宗同意了蘇定方的請求。據《資治通鑒》記載:

春,正月,定方獻俘於乾陽殿。法司請誅都曼,定方請曰:「臣許以不死,故都曼出降,願丐其餘生。」上曰:「朕屈法以全卿之信。」乃免之。

蘇定方此次迅速平定都曼叛亂,得到了高宗的肯定和封賞,「以功加食邢州鉅鹿真邑五百戶」(《舊唐書》列傳33)。

六、成功原因分析

與此後和吐蕃在西域的歷次交鋒相比,這一次交鋒,唐朝乾脆利索的平定了都曼叛亂,挫敗了吐蕃染指西域的企圖,並給了吐蕃一定的教訓。那為什麼唐朝這一次能獲得如此成功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彌射與步真尚在,西域局勢大體可控

當時,阿史那彌射和阿史那步真都還在,而且勉強可以共事,因此,西域大體局勢可以控制,蘇定方率軍進入西域後,能夠得到當地的及時支持。不像後來彌射被殺後西域局勢整體失控那樣困難。

(二)唐朝注意力尚未轉向東線

當時,唐朝尚未開始大舉進攻東線的百濟、高句麗,因此,軍力、財力、以及高級將領,均可以優先和及時的投入到西線。

(三)蘇定方戰術得法

蘇定方輕兵急進的戰術,並不是人人都能學得來的,必須要確保這支部隊不至於在急進中被拖垮,確保不被敵人過早發現,確保準確找到敵軍心臟位置,確保達到後能夠擊敗和拖住敵軍以堅持到主力部隊趕到,而這些,都需要堅強的領導和仔細的布置。就此而論,蘇定方不愧是唐軍名將。

以上是我對顯慶四年(659)蘇定方平定都曼叛亂的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