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沒有存在感,我該辭職嗎?

阿雯在某知名企業裏工作兩年了,最近,她想辭職了。

她跟我抱怨說,自己在工作中沒什麼存在感,就像個「小透明」,經常被領導和同事忽視。平時有什麼工作安排,領導第一個想到的也是那些「活躍份子」,自己永遠都在扮演「候補隊員」的角色。眼看著同時進公司的「活躍份子們」一個個升職、加薪、得寵,她漸漸失去了繼續在這家公司待下去的動力,辭職的念頭也越來越堅定。

其實阿雯的工作能力還是很不錯的,性格乖巧、不張揚,想起前段時間,她受團委主席之託,負責公司年終晚會的節目PPT,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做到凌晨兩點多。結果晚會是圓滿舉行了,但「好處」都被光鮮亮麗的司儀和節目表演者拿走了,沒有人記得她做個默默付出的幕後工作者。阿雯憤憤不平地跑來問我,難道工作不就是認認真真,做好了就會被領導看重嗎?一定要去領導面前拍馬屁纔有用嗎?我們知道,在職場中,阿雯的情況不是個例,雖然這多多少少也跟她的個性有關係。

如今,職場上很多人都缺乏存在感,上班累成狗不說,付出的努力還不被領導看見。

有人將這種狀況歸因於沒有遇到一個好伯樂,直接拍屁股走人,以為換個地方會有不同的命運,然而,同樣的遭遇繼續在新工作中上演。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阿雯的問題,只是反問了她一句,平時開會你會主動往前坐嗎?

她懵逼地回了一句:「不會」。

為什麼開會大家都不愛坐第一排?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們就對中國人的「中庸」品質耳聞目染,自學成才。

特別是在大學時期,沒有了座位表的限制,大家上課總是盡量往後坐,留著前幾排空蕩蕩的現象也是授課老師們司空見慣的事兒。

而上班以後,有個名詞叫做開會,大家依然不愛往前坐,甚至還有那麼幾個人,你推我搡地爭著坐在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好不容易有幾個「積極分子」主動往前爭取表現,又會被坐後面的同事談論、嚼舌根。

那到底為什麼大家都那麼抗拒坐第一排呢,總結原因,其實也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下級被動。在職場中,開會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嚴格來說,更像是一場場領導單向傳遞信息的演講。很多領導者甚至不擅長組織會議,經常一場會議下來就是兩三個小時,而員工們都是被動參與。又有部分領導者的自我意識太強,極大地打擊了員工發言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慣了在背後抱怨,不會直接在會議上表示質疑,私下竊竊私語幾句還擔心被聽到。

而選擇坐得離領導遠點,開會的時候還能走走神、玩玩手機。

二是等級觀念。在中國社會,等級觀念可謂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著,不是同個等級的不能坐一塊兒,好像已經是大家約定俗成的了。不管是開會還是其他,只有領導在的場合,往往領導坐在前排,其他人就自然都不坐在同一排,這就是等級觀念使然,不管實際上管理者講究不講究這一套。就算是領導提出了要大家往前坐,大家也依然猶豫再三,就怕自己人微言輕,配不上那麼端端正正的座位。

三是臨場膽怯。當然,也有一款領導總愛在開會時不按套路出牌,隨時來個提問。面對這樣子的領導,員工們在入座的時候更是避而遠之,一到提問環節,就開始埋頭默唸: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總好過一不小心跟領導來個眼神相匯,再被提問個啞口無言,該多丟人。總之,開會這第一排,誰愛坐誰坐去。

為什麼我要勸你開會往前坐?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過去了,如今在職場打拚,除了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力爭在工作業績方面表現優秀之外,我們同時也要學著如何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包袱」。 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城裡,有一個叫瑪哥麗特的小姑娘。從小他父親就給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走在別人前面,而不落後於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車時,也要永遠坐在前排。 她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我不能」或者「太困難「之類的話。正是因為這種教育,才培養了瑪哥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

在上大學時,考試科目中的拉丁文課程要求五年內學完,可她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在一年內全部完成了。不光學業出類拔萃,在體育、音樂、演講及其他活動方面她也是名列前茅。當年她所在學校的校長這樣評價她「瑪哥麗特無疑是我們建校以來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她總是雄心勃勃,每件事都做的很出色。」

正因為如此,40多年以後,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政壇上纔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英國第一位女首相,被世界媒體譽為「鐵娘子」的瑪哥麗特.撒切爾夫人。 有一家社會學研究機構在十家公司做了這樣的測試,觀察公司員工在開會時,完全自主地選座入座的情況:結果有97%的人選擇了坐在後面,坐第一排的人只有3%。

這個比例很神奇,因為它和哈佛商學院的一個經典教學數據是一樣的。

哈佛商學院研究數據認為,這個世界上平均一百個人中,只有三個人能成為羣體的領袖,這三個人我想恰恰就是開會坐在前面的人。我們且不說坐前排能如何激發一個人追求成功的慾望,或是最終能成為一個多成功的領袖,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一個人追求成功的信心和勇氣。如果你在職場中,還在相信著只要把本職工作做好,就算不積極不主動,也自然能得到領導的賞識,這不過是自欺欺人唄了。開會入座的位置,在領導眼裡看來,其實就代表著你工作的態度。你是不是願意主動參與,是不是努力融入會議,是不是有學習的動力,這些對於工作的態度,完全可以從你對座位的偏好中看出來。

如何纔能有資格坐第一排?

阿雯告訴我,剛入職那會兒,看到老員工們在開會的時候都盡量的往後面坐,她也就入鄉隨俗了。但跟她同時間進公司的阿明,每次都會在大家都在推諉之下順勢坐到前面去。有時候阿雯也想表現地積極一點,也試過一兩次坐到第一排的位置去。但是好幾次,領導提問,阿明總能自信滿滿地給出領導滿意的答案,而阿雯只能低著頭假裝沒被領導看見。阿雯很羨慕阿明信手拈來的口才,但又覺得自己做不到,所以,阿雯後來就再沒有勇氣主動往前坐了,公司裏的各種活動她也不太積極表現。阿雯的煩惱和困擾,其實在日常工作,何嘗不同樣困惑著我們。我們打小就被教導,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在職場中,我們究竟該如何做好坐第一排的準備呢?一、 會聊天。這個會聊天,不是讓你去溜須怕馬屁阿諛奉承,而是有技巧地表達自己。

好多小夥伴走進了誤會,把會做和會說分裂在兩個極端,但事實上不應該這樣簡單粗暴的劃分。作為一個想要有所突破的職場人,會做和會說是缺一不可的。近幾年來,語言類的節目一個接著一個地走紅,從康永的說話之道,到以馬東為首的好好說話系列,無一說明著講話這門藝術有多重要。而在職場中,我認為最高效地提高講話技巧的方法,就是多和同事、領導聊天,瞭解和學習優秀的同事談論工作時的思維和技巧,加以琢磨,再自成一格。二、 善彙報。在很多人的職業觀念裏,彙報工作都是表面文章,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彙報,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不是形式而是內容。

松下幸之助的傳人江口克彥認為「對於上司來說,最讓人心焦的就是無法掌握各項工作的進度。如果沒有得到反饋,以後就不會再把重要的工作交給這樣的下屬了。所以要知道,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彙報,卻能讓你得到上司的肯定。」《哈佛學不到》的作者馬克·麥考梅克甚至曾說:「誰經常向我彙報工作,誰就在努力工作,相反,誰不經常彙報工作,誰就沒有努力工作。」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一個事物越熟悉就會越喜歡。所以想要在職場中獲得一個好的發展,讓領導喜歡你,就必須提高自己的「職場能見度」,最簡單的就是從彙報工作開始。而開會的時候往前坐,正好也給你的工作彙報提供了天時和地利,就像阿雯的同事阿明那樣,抓住了每一個可以曝光自己優點的機會。三、硬技能。想要在職場中有存在感,說到底也還是無法忽略工作能力的重要性,想讓同事和領導對你的工作能力刮目相看,就必須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各行各業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方法不盡相同,但如果工作技能不夠強硬,以上兩條做的再好,也會有功虧一簣的一天。 我們都相信,那些開會總是坐在最後一排的人,很多時候坐的並不舒服,甚至如坐針氈。在職場上,主動表現,追求晉陞纔是王道。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閉著眼睛,向前一步。逼自己一把,看上去痛苦,但遠比躲在後面折磨自己要幸福得多。不信,試試?————我是「別忘記點贊」的分割線————留言跟鷹叔說說開會你會坐第一排嗎?

- END -歡迎關注公眾號「吾聊職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