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艦導彈亦稱「岸防導彈」。從岸上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和制導系統等組成。通常分為固定式和機動式。固定式配置在堅固的永備工事內,採用固定發射,有固定的射擊區域;機動式由車輛裝載,可機動發射。射程為數十至數百公里,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與海岸炮相比,岸艦導彈射程遠,命中精度較高,破壞威力較大。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發展,20世紀50年代,蘇聯將AS-1空艦導彈改裝成岸艦導彈。60年代後,瑞典、挪威和法國等相繼發展岸艦導彈。中國已研製成功岸艦導彈,並裝備部隊。

△中國鷹擊-62岸艦導彈

岸艦導彈通常是由艦艦導彈、空艦導彈或地地導彈改裝而成。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首先研製岸艦導彈。60年代後,中國、法國、義大利、瑞典、挪威、英國等,相繼研製生產岸艦導彈。在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羣島之戰中,1982年6月12日,阿根廷部隊從岸上臨時陣地發射「飛魚」MM-38導彈,擊中英國「格拉摩根」號導彈驅逐艦,使其受創。其發展趨勢主要是增大射程,研製機動式岸艦導彈,建立指揮控制中心和數據鏈傳輸系統,實施隱蔽攻擊,提高機動能力、抗幹擾能力和生存能力。

△閱兵式上的中國岸艦導彈

岸(對)艦導彈係指從岸上發射、攻擊敵水面艦船的導彈,是海軍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與岸炮相比,岸艦導彈具有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等優點,被稱為海岸保護神。

從誕生到如今,岸艦導彈已經走過了近半個世紀的歷程,它和艦艦導彈、空艦導彈、潛艦導彈一起組成了反艦導彈大家族。然而,作為一種防禦性武器系統,岸艦導彈具有許多自身無法克服的侷限性,其發展速度遠遠趕不上艦(對)艦導彈和空(對)艦導彈發展的步伐。儘管如此,岸艦導彈仍將是沿海各國岸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世紀繼續扮演海岸防衛者的重要角色。

至於具體射程,對現代重型的岸艦導彈而言射程達到300-500公里問題不大。主要受到兩個限制,一個是你能在多遠的距離發現目標,一個是能在多遠的距離制導導彈,因此反艦導彈的具體使用必須根據具體背景來看。對武器裝備,單純指標永遠不是最重要的,可靠、實用才最重要。


岸艦導彈?最遠?那當然是種花家的二踢腳反艦導彈--東風26彈道反艦導彈。

該導彈未公佈細節,大致推測為該長約14米、直徑1.4米、發射重量20噸、採用兩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可攜帶重量為1.2噸至1.8噸的核彈頭或常規彈頭;最大射程預計3500-5000公里。

該導彈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大閱兵上與東風21D彈道反艦導彈一起首次亮相,當時解說詞為核常兼備型中程反艦導彈導彈,可以打擊大型水面目標。


現代主流岸艦導彈基本上都是現役艦對艦導彈的衍生品比如我軍的鷹擊62A,它就是052C驅逐艦上面裝備的鷹擊62型反艦導彈的岸防型。

圖片上是我軍 鷹擊62A型岸艦導彈剛剛發射出筒,彈體中部的主翼沒有展開。外界估計射程400公里,但是數據保密沒有被證實。

也就是說,主型艦對艦導彈射程多遠那麼衍生型岸艦導彈射程就有多遠!隨著技術的發展,體系作戰的對抗,岸艦導彈要想有威懾力就得射程更遠,以據止美軍航母編隊在外海300公里是岸艦導彈發展的方向,但是目前已經現役的我軍 鷹擊62A或者俄羅斯堡壘-P所謂的射程400公里是在中俄這樣的作戰體系下完成的,什麼是體系作戰?就是空、天、地,時時發現和跟蹤敵航母編隊的方位與坐標,這就需要:衛星、偵察機(無人機)、地面遠程雷達(這種雷達 不是岸艦導彈營的雷達,而是部署在高山上的大型相控陣雷達),這樣才能發現敵人,然後由中繼衛星或者中繼直升機引導才能進行遠程攻擊。否則理論射程再遠的岸艦導彈也只能在距敵50公里左右發射(通常稱為:視距內發射),為什麼有中繼和沒中繼會差這麼遠?原因就是 地球是圓的、有曲面的,雷達波受曲面的影響照射不到目標也就失去了打擊敵人的能力。

圖片上就是 俄羅斯堡壘-P岸艦導彈攻擊敵艦編隊的示意圖,上面有一架卡27預警直升機和大型地面雷達站進行數據鏈傳送對導彈進行信號中繼。

所以說,岸艦導彈射程有多遠要看裝備部隊或者裝備國家的體系作戰能力而定,不是說它理論上射程多遠,它就可以消滅距離海岸多遠的敵艦編隊。

我軍80年代初至2000年代裝備的 海鷹系列岸艦導彈,有資料稱最遠射程120公里,目前仍有部分服役。

海鷹岸艦導彈正在進行燃料加註,彈尾圓洞為燃料注入口,由於燃料有毒所以戰士們身穿防化服。基於中國C802導彈衍生的 伊朗諾爾岸艦導彈正在發射出筒,彈翼沒有展開,射程120公里攻擊過 以色列 薩爾5型輕型護衛艦並使其受傷。這東西被部署在霍爾木茲海峽,對美軍航母編隊是個大威脅!鬼子的88式岸艦導彈,據稱射程150公里(?),如果部署在 石垣島對我海軍編隊出第一島鏈是個小威脅。

越南俄製堡壘-P岸艦導彈,射程400公里,冒充與我爭奪南海島礁的王牌,可惜它不夠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