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五曜」,就要談到「五緯」.「五緯」亦稱「五星」,即太陽系裡的水、金、火、木、土(此處按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排列,下同)五大行星的合稱.中國「五星」的稱法

最早大約出現在公元前四、五百年,這五大行星古稱分別為「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後來這些漸漸成為古人對這些行星的最常用的名稱.

下面分別介紹一下相應的名稱來歷: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陽系裡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從地球上觀測「水星」時,它一般都出現在太陽的兩側,距太陽的距離總保持在三十度內.這裡的「度」,為中國古代的單位,三十度左右約為一「辰」,《新唐書·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說法,所以由運動距離來定「水星」名為「辰星」.「水星」用肉眼是比較難觀測到的,因為「水星」的公轉軌道半徑最小,是地內行星,一般都是隨太陽在天空中劃過,太陽的強光蓋過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幾天的條件,纔可成功用肉眼觀測到「水星」.

「水曜」也者,又名「辰星」,黃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諸水凜冽之氣.在國外,「七曜」也是相當出名的,很多地域以「七曜」代表一個星期的七日.月神主管星期一,所以星期一稱「月曜日」;火神主管星期二,即稱「火曜日」;水神主管星期三,即稱「水曜日」;木神主管星期四,即稱「木曜日」;金神主管星期五,即稱「金曜日」;土神主管星期六,即稱「土曜日」;太陽神主管星期日,即稱「日曜日」.

「七曜日」分別代表一週七天的叫法最早出現於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古巴比倫出現了一個星期分為七天的制度,四星期合為一個月.古巴比倫人建造七星壇祭祀星神.七星壇分七層,每層有一個星神,從上到下依次為日、月、火、水、金、木、土七個神.七神每週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個神,每天都以一個神來命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