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五曜」,就要谈到「五纬」.「五纬」亦称「五星」,即太阳系里的水、金、火、木、土(此处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下同)五大行星的合称.中国「五星」的称法

最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四、五百年,这五大行星古称分别为「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后来这些渐渐成为古人对这些行星的最常用的名称.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相应的名称来历: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

「水曜」也者,又名「辰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诸水凛冽之气.在国外,「七曜」也是相当出名的,很多地域以「七曜」代表一个星期的七日.月神主管星期一,所以星期一称「月曜日」;火神主管星期二,即称「火曜日」;水神主管星期三,即称「水曜日」;木神主管星期四,即称「木曜日」;金神主管星期五,即称「金曜日」;土神主管星期六,即称「土曜日」;太阳神主管星期日,即称「日曜日」.

「七曜日」分别代表一周七天的叫法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古巴比伦出现了一个星期分为七天的制度,四星期合为一个月.古巴比伦人建造七星坛祭祀星神.七星坛分七层,每层有一个星神,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火、水、金、木、土七个神.七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个神,每天都以一个神来命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