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的一則發言令沉寂已久的「重組上市」(即坊間俗稱的「借殼上市」)重回公眾視野。在這則發言中,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為支持優質企業參與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推動上市公司質量提升,證監會將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的間隔期從3年縮短為6個月。

這可謂是被稱為「史上最嚴借殼新規」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修改以來,借殼上市難得的利好信息。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看來,A股目前可能已經來到了最適合「借殼上市」的時間窗口。筆者將從以下幾點來作分析。


殼價大幅降低

截至2018年10月24日,上證指數收報2603.30,期間甚至跌穿2500點這一重要「心裡關口」,已經來到了相對歷史低位。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縮水,由此導致的上市公司股東股票質押「爆倉」事件層出不窮。

A股下行趨勢下,股權質押爆倉屢見不鮮

在流動性緊張的整體形勢下,上市公司股東的融資途徑大受限制。為了償付到期債務,不少實際控制人作出了轉讓上市公司控制權的決定,目前市場上「殼」的供應相對充裕,由此給買方帶來了更大的談判空間和主動權,甚至出現了賣殼方對買方作出業績承諾的「反向對賭」,堪稱「活久見」。

賣殼方現在處於「弱勢地位」,債務壓頂的民營企業家在談判中並沒有多少籌碼

春江水暖鴨先知,擁有融資及資金優勢的國有資本已經開始「買殼」行動,趁低價抄底上市公司「殼」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證了目前「殼價」的低估值,須知國企對外投資都是要經過評估、審批程序的。

A股市場也同樣上演著「國進民退」的戲碼


審核政策轉向

自2016年《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修改以來,「借殼上市」可謂是被打入了「冷宮」。首先是「借殼上市」的認定標準大幅擴張,增加了「凈利潤」「為購買資產發行的股份比例」「主營業務」三個認定標準,還附上「中國證監會認定的可能導致上市公司發生根本變化的其他情形」的兜底條款,基本上杜絕了原有的規避「借殼」的路徑;其次,提升審核尺度,對「借殼上市」項目從嚴審核,否決率飆升,並對「三方交易」等「類借殼」項目一併嚴查,使得「借殼上市」一時難於上青天。

之前證監會對「借殼」的態度基本上是「殺無赦」

但於本文開始所提及的證監會發言為標誌,筆者認為證監會對於「借殼上市」的審核政策已經開始轉向,而背後的原因則是A股暴跌背景下的提振股價需求。

IPO對於二級市場股票價格並沒有提振效果。恰恰相反,新股的發行還會進一步抽干市場上本已不足的流動性,對二級市場形成一定的「吸血」效應。也因此,每逢「股災」,證監會往往會「暫停」IPO發行來「止血」。目前IPO審核發行雖然尚未暫停,但顯然鼓勵企業IPO並不會有利於提升二級市場股票價格,反而現在大盤的表現可能會打擊擬IPO企業的信心。

「借殼上市」則不同,「借殼」通常採用的方式為上市公司向擬借殼公司的股東發行股份購買擬借殼公司股權。由於採用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因此並不具有「抽血」效應,不會加劇市場的資金緊張狀況;而將擬借殼公司這一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能改善上市公司的業務和財務狀況,往往能吸引投資者,提升該上市公司的股價,從而有利於證監會提振股價的短期目標。

筆者相信,也正是考慮到「借殼上市」對於股價的提升作用,證監會才會改弦易轍,給被否IPO企業「借殼上市」開通快車道。

筆者合理地推測,在接下來的「借殼上市」項目審核中,雖然要按照IPO標準,但證監會可能會有一定傾向性地放寬審核口徑和標準,而這一優待可能是獨立IPO所無法享受到的。


小結

由於A股市場大環境的急劇變化,證監會對於「借殼上市」的態度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加上股價暴跌所帶來的便宜殼價,在目前時間段,「借殼上市」相對獨立IPO可能是一個更適合、性價比更高的選擇。尤其對於曾經IPO被否的企業,原來在IPO審核時被拒絕的問題在特定形勢下,可能在「借殼上市」審核中被放行,這一難得的政策優勢值得好好把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