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是三國時期十分著名的軍事家,自幼便博聞強識,凡事也總是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眼光。他雖然輔佐了魏國四代託孤,不過在最初的時候,他卻因爲曹操的出身而對其有所嫌棄的,但是後來曹操卻強行闢他爲文學掾。後來他也逐步取得了曹操的信任,而他竟然也就這樣一直輔佐了下去,一直輔佐了四代。

  在曹丕奪位獲勝以後,他便輔佐起曹丕。而在曹丕臨終時,他便又被命爲輔佐大臣,繼續輔佐曹叡。而在曹叡時期,他也在朝廷中一路擔任着至關重要的職位。

  後來,明帝也駕崩了,又託孤給司馬懿,司馬懿便開始輔佐曹芳,不過這時的他卻受到了曹爽的排擠。因而一直到二百四十九年的時候,他終於再也安耐不住,發起了兵變。也正是在這之後,政權換了主人,從此以後就落入了司馬氏的手中。

  儘管司馬懿擁有着不同尋常的軍事頭腦,並且也曾多次抵抗住了諸葛亮的進攻,不過他卻也遺留下了非常大的禍害,而他所埋下的禍根後來所帶來的危害幾乎是可以抵消他所有的功績的。

  高句麗並不是憑空出現的,早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在東北地區小有成就了,只不過對於強大的大漢來說,高句麗的存在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和防範,因爲高句麗一直都只是大漢朝的附屬而已。而後來天下又進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高句麗纔再次趁亂崛起。最初開始打壓高句麗的是東漢的公孫淵家族。公元二百三十七年的時候,公孫淵家族叛魏自立門戶,而正是司馬懿率兵對他發起了進攻。

  公孫淵是誰呢?在公元二百二十八年,也即是太和二年時,公孫淵逼奪了叔父之位,魏明帝不聽阻攔,義無反顧地將公孫淵拜爲將軍以及遼東太守。在手握重權之後,公孫淵並未對魏感恩戴德,反而是開始周旋於吳魏二國之間。

  五年以後,他企圖臣服於吳藉此來獲得外援。面對公孫淵的臣服,孫權原本就打算將其封爲燕王,不過這一決定卻遭到了當時的丞相、將軍等一致反對,他們都認爲公孫淵是一定會失敗的。但孫權並未聽從這些朝廷重臣的阻攔,而是命人攜帶珠寶玉器等去找公孫淵,並還是將其封爲了燕王。

  面對孫權的討好,公孫淵也感到很驚訝,他沒想到他會受到如此的器重,但他內心看到那些金銀珠寶的時候還是忍不住蠢蠢欲動,不過他轉念一想,東吳離他這麼遠,但魏就在他旁邊,如果他就這麼欣然接受,會馬上面臨被魏討伐的危險。

  就這麼想着,他就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把吳國派來的使臣給殺了,私吞了那筆珠寶,並且還把人頭獻給了明帝以表自己的忠心。明帝見後甚是開心,就將公孫淵拜爲大司馬,並且依舊讓他擔任遼東太守一職。

  爲了封他爲樂浪公,明帝派遣了使團前往授封,但這時又有公孫淵的眼線來告訴公孫淵在這次的使臣團中,有一個名叫左俊伯的人,力大無比,應該不是尋常人。得知這個消息以後,公孫淵非常害怕,於是他就帶兵將使臣住的旅館團團圍住,纔敢去見使臣,而在這期間他又多次對着陪同而來的賓客惡語相向。使臣回到洛陽以後,就把公孫淵的所作所爲都告訴了明帝。

  一直到公元二百三十七年,明帝派幽州刺史等待着書信印章又去給公孫淵授予官職。公孫淵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就害怕的發兵了,並且還產生了激烈的戰鬥。前去的刺史眼看情況不對,就撤退了。

  就這樣,公孫淵也就正是叛魏而自立爲燕王了。並且他不但拉攏邊疆外族人,引誘鮮卑人去騷擾北方,還再次表示自己向吳臣服。

  一年後,魏明帝又派遣司馬懿帶兵討伐公孫淵。司馬懿充分運用了他的軍事才能,將公孫淵圍困在城中。圍了很久,城中的糧食幾乎殆盡,都開始人吃人了,死傷無數。

  沒過多久,公孫淵也就潰不成軍了,只有他和自己的兒子帶着幾百個精銳騎兵從東南角逃了出來。但司馬懿並未就此將他們放走,而是在後面拼命追趕,最後公孫淵父子還是死在了司馬懿的手上。城被攻破以後,公孫淵政權下的數千名官吏統統被斬首示衆。

  在討伐完公孫淵以後,司馬懿爲了一勞永逸不但株連公孫淵的九族,還將其勢力範圍內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趕盡殺絕了。而又將城內的百姓強行遷徙到了內地,遼東這一塊也就變得荒無人煙了。前文提過,公孫淵雖然叛魏自立門戶了,但是他卻一直在打壓這高句麗。而這次公孫淵被司馬懿連根拔起,甚至把遼東這一塊都給空出來了,也就明擺着給了高句麗進攻的機會。

  司馬懿平定叛亂以後,爲了建立功績而建造了京觀,也進行了大肆的殺戮,後又以地區偏遠爲由將當地人盡數遷徙至內地,導致遼東地區幾乎都就沒有漢人存在了。

  他爲了爭霸完全地將公孫淵家族抹殺了,但殊不知卻也因此助長了另一股勢力。遼東漢人盡數遷徙,剩下的也都是外族人了。這也使得高句麗等的迅速崛起,後來也走向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這一機遇,使得外族崛起,幾乎就將華夏徹底吞併,即使是繁榮昌盛的隋唐抵禦這些強大的外族也是十分困難的。

  而遺留下來的高句麗問題也正是司馬懿所造成的,誰也無法想到這一問題竟然就這麼一直困擾着華夏文明的發展,而在後來的歷史中,爲了爭回那片土地戰死了無數的華夏子民。一直到李治時期,由於高句麗的內部出現了矛盾,而高宗也及時抓住了這次唯一的機會,才徹底解決了這個遺留下來困擾了無數代皇帝的問題。對於司馬懿的功過,你有什麼看法呢?

  參考資料:

  【《晉書》、《三國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