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英國脫歐後,便面臨着一個很嚴重的領土分裂的問題。那就是脫歐意願並不是很強烈的蘇格蘭以及北愛爾蘭,在面對脫歐時與蘇格蘭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而這種分歧則使得本來就一直爭取獨立的蘇格蘭、北愛爾蘭更加渴望獨立。特別是北愛爾蘭,這個直到上世紀還有武裝勢力在對抗英國爭取獨立的地區。

嚴格意義上來說,北愛爾蘭的獨立是愛爾蘭不徹底獨立遺留下來的問題。歷史上愛爾蘭與英國的關係,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紀。1169 年英格蘭開始入侵愛爾蘭,由此拉開了長達八百多年的英愛糾葛。到了至1801年,雙方簽訂《英愛同盟條約》,愛爾蘭正式併入英國版圖,成立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愛爾蘭成爲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

愛爾蘭爲何要脫離英國?

作爲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愛爾蘭成爲了那個正如火如荼的英格蘭的重要原材料產地以及商品傾銷地。壓迫成爲了那一時期裏面,愛爾蘭的主旋律。但是對於喫苦耐勞的愛爾蘭人來說,對於英格蘭的壓迫依舊選擇了隱忍,直到那場危機的爆發。

在愛爾蘭的歷史當中,最痛苦的一段回憶無疑是1845-1852年的愛爾蘭大饑荒。在這次饑荒之前,愛爾蘭也曾經因爲英格蘭的壓迫而發生了多次饑荒,但是1845年至1852年饑荒尤爲嚴重。據史料記載這場饑荒呈現出了持續時間長、反覆性且破壞性大的特點,超過了之前的歷次饑荒。

愛爾蘭爲何要脫離英國?

這場慘烈的饑荒的起因正是愛爾蘭人最依賴的食物——馬鈴薯。愛爾蘭作爲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一直以來就被英國人當作是農業區、畜牧區。隨着工業革命的開展,對於農牧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爲了提高愛爾蘭的生產力,英國人將馬鈴薯引入到愛爾蘭,讓馬鈴薯成爲愛爾蘭人的主食。

馬鈴薯自傳入愛爾蘭後,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逐漸地被廣泛種植。因其產量高、營養價值好,深受大多數貧窮愛爾蘭人的喜愛。有數據統計,19世紀40年代早期,愛爾蘭人的日均食用馬鈴薯量達是 5 磅(約合 2. 3 千克),底層勞動者更是高達10-12 磅(約合 4. 5-5. 4 千克)。要知道同期的法國,人均食用馬鈴薯量才6盎司(約合 165 克),可見愛爾蘭人對馬鈴薯的依賴度是多麼的高。

愛爾蘭爲何要脫離英國?

雞蛋如果只放在一個籃子的話,很有可能全部被打碎。高度依賴馬鈴薯的愛爾蘭人在1845年開始面臨着巨大的危機。在這一年裏,馬鈴薯黴病也傳到了愛爾蘭,損壞了1845年作物產量的1 /3左右,而1846年則更爲誇張,幾乎全部馬鈴薯都被損壞掉。到了1847年的作物受損程度有所減輕,但是到了1848 年又將大部分馬鈴薯都損壞掉了。

天災無可避免,但是人禍卻是可以避免的。最初大饑荒的那幾年裏,愛爾蘭人因爲主食馬鈴薯欠收,請求英國政府不要收走未受到“馬鈴薯黴病”的其他穀物。可是英國政府竟不顧愛爾蘭人的死活,逼着愛爾蘭人照樣向他們出口穀物等。隨着大饑荒的範圍不斷擴大,英國政府纔開始組織救災工作,並且廢除了《穀物法》以便能夠自由地進口國外穀物,緩解災情。但是這些救災工作力度不大,最終由於飢餓、傷寒、霍亂,造成愛爾蘭150萬人死亡,迫使200萬人移居海外。

愛爾蘭爲何要脫離英國?

這場大饑荒的爆發,讓本就不滿英國統治的愛爾蘭人掀起了反英浪潮,愛爾蘭人與英格蘭人的矛盾日漸加劇。伴隨着饑荒過程中的農業暴動,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更是如火如荼地發展,其目標更加旗幟鮮明地指出,要成立一個獨立、自主的愛爾蘭共和國。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愛爾蘭人趁着英國深陷一戰之際,爆發起義,可惜的是起義以失敗告終。兩年之後的1918年英國舉行大選,愛爾蘭議員大多爲爭取民族獨立的新芬黨人。他們成立愛爾蘭議會,並於1919年1月宣佈成立愛爾蘭共和國,組成臨時政府,並組織愛爾蘭共和軍,到處開展反英鬥爭,同時派出代表與英政府談判,要求承認愛爾蘭獨立。英

國被迫於1921年12月與愛爾蘭臨時政府簽訂和約,承認愛爾蘭南部26郡爲自由郡,北方六郡仍留在英國。1948年12月,愛爾蘭宣佈正式脫離英聯邦。1949年4月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但拒絕歸還北方六郡。

愛爾蘭爲何要脫離英國?

這個北方六郡就是我們熟知的北愛爾蘭。北方六郡之所以沒有跟隨愛爾蘭一同獨立,這是因爲在大饑荒時代這六郡因其經濟比較發達,與英國本土貿易往來頻繁,所受饑荒影響較少,無形當中拉開了與南部26郡的差距。再加上北方六郡是多爲基督新教教徒,與南方26郡的天主教教徒有着難以逾越的文化隔閡,這使得北愛爾蘭沒有跟隨愛爾蘭一同獨立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