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曾分隔東西德的栢林圍牆,在三十年前的今日倒塌。然而,多年過去了,德國人「心中之牆」未塌,東西部經濟之間的鴻溝但仍無法弭平。極右勢力也因此在東部逐漸壯大,威脅德國的穩定。

栢林圍牆倒塌後德國統一,然而東西德生活水平上的差異,時至今日仍未消弭。德國人口語將東部和西部居民分別稱為「Ossi」和「Wessi」,顯示人們腦內一直都有無形的牆。不少德國人對「另一邊」的同胞沒有太大興趣,也有人從未踏上過「另一邊」的土地。為了平衡差異,統一後德國納稅人一直繳納「團結互助稅」,累計已達數千億歐羅。如今,西部一些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的地方認為,東部再繼續得到重建資助並不公平。根據哈雷經濟研究院(IWH)的研究,與世界各國相比,栢林圍牆倒塌三十年以來,德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穩健。不過,從產值、工資、移民和教育水準來看,東西部的鴻溝仍在。

哈雷經濟研究院指出,全國前五百大的企業,有四百六十四家的總部設在西部,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三;由於生產力一般來說與企業規模成正比,東部企業的生產力,與西部相比至少落後百分之二十。生產力的差異影響工資水準,東部人的薪水只有全國平均的百分之八十一,而且面臨缺工問題,不僅高階人才的比例落後西部,勞動人口的流失也比西部快。

圍牆倒塌後,估計約有二百萬東德人離開東部至西部,令人驚訝的是,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許多前東德地區都失去了原有的產業。如今東部人口總體而言年齡較大,較貧窮,且男性較多。

儘管德國近十年連續經濟成長,社會上對傳統政黨卻日益厭倦,特別是前東德地區。今年六月,挺移民的黑森邦議會主席呂貝克遭槍殺身亡,還有至少三名支持移民的德國市長接獲死亡威脅。九月的東部兩大邦選舉,極右派的民粹主義政黨另類選擇黨(AfD)大有斬獲,分別在薩克森邦及布蘭登堡邦得到兩成八、兩成四的選票,緊追默克爾的執政聯盟,凸顯日深的政治分歧。如何阻止德國被這堵隱形高牆再度分裂,考驗這個千年歷史大國的智慧。

民調機構YouGov近日訪問七個東歐地區一萬二千五百人,包括保加利亞、捷克、前東德地區、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五至六成人認為民主正受到威脅,憂慮民主前景。所有七個國家的受訪民眾都感覺到言論自由、法治社會和抗議示威的權利正在受到衝擊。但民調查同時顯示,這些東歐國家中的年輕人,特別是Z世代(十八至二十二歲)和千禧一代(二十三至三十七歲),踴躍投身公民社會行動。他們相信自己的行為能帶來改變,普遍接受社會公正的價值觀,尤其年輕女性是「發生積極變化的主導力量」。

在栢林圍牆倒塌三十週年前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週五在栢林勃蘭登堡門警告,西方自由國家正與中國、俄羅斯展開「價值的競爭」。他聲稱「西方自由國家有責任阻止像中國、俄羅斯及伊朗的政府對我們人民的威脅。」又說:「美國及盟友應捍衞一九八九年艱難贏得的自由,認識我們與極權國家的價值競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