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都會通過祭掃的方式寄託對故人的哀思。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也有無數德高望重的老一輩藝術家值得我們銘記和緬懷。值此之際,我們與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代表一同來到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向共和國的光影奠基者們致敬。

  電影頻道主播藍羽、巧筠、史蒂和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代表來到八寶山公墓

  我們首先來到了中國第一位女導演陳波兒墓前。白色大理石的碑面上只素雅的寫下了她的名字,再沒有更多描述。然而她短暫的一生卻是波瀾壯闊。

  陳波兒同志墓碑

  24歲那年,陳波兒主演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青春線》,之後,她與先生袁牧之合作的《桃李劫》又讓她蜚聲影壇;

  1937年,隨着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陳波兒也加入到了前線的抗日宣傳活動中,並於之後抵達延安進行戲劇、電影的創作組織工作,先後參與抗戰影片《八百壯士》、舞臺劇《同志,你走錯了路》等作品的創作。

  《八百壯士》劇照

  而陳波兒對於中國電影最意義重大和深遠的影響,是在建國後倡議建立中國第一所電影藝術幹部學校,即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如今,“北電”已經成爲世界著名的電影專業類院校,從這裏走出了大批優秀電影人,他們也成爲了推動中國電影發展的堅實力量。

  細細擦拭、清掃過墓碑後,同學們莊嚴默哀並獻上花束,以表達對這位傑出女性導演的崇敬之情。

  擦拭墓碑

  當天,我們祭奠的另一位電影人是曾任“北影廠”廠長35年的汪洋先生。在他的帶動下,北影廠從一個以拍攝紀錄片爲主的簡陋小廠,逐步發展成爲新中國電影的生產基地之一,也是在這段時期,汪洋組織創作了《駱駝祥子》、《小花》等一批經典佳作,幫助“北影廠”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前來祭掃的汪洋先生子女汪衝、汪林珊也向我們細緻而生動的講述了他們眼中的父親。從小小的美工助理,成長爲“一廠之長”,汪洋靠的就是那份愛鑽研的盡頭和對電影藝術的那位癡迷。

  汪衝,汪林珊爲大家講父親的事蹟

  比如,當年電影隊演出搭建場地,反覆拆卸相當費力,汪洋便琢磨出一套“蓬帳式舞臺”,像傘一樣,幾個小夥子一撐就能完成演出。這個發明也得到了很多文工團的借鑑;

  到了之後的生產創作中,每拿到一個項目,無論分鏡頭劇本,還是樣片,汪洋都一一親自查看。對於汪洋來說,無論自己的身份是美工還是廠長,都沒有任何區別,錢、名利都不重要,藝術纔是他心目中的追求。對於家人,他同樣嚴格要求,絕不允許他們借自己的職務獲利。

  女兒汪林珊坦言,小時候她和兄弟姐妹都不懂父親對工作的這份執着,如今回想起來:“這是我爸爸最讓我們覺得偉大和驕傲的地方。”她也表示,父親身上這份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她最希望能夠傳承給電影后輩去學習的。

  作爲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同時也是中國電影的“新鮮血液”,幾位同學在參與過今天的祭掃後感觸良多。

  一位男同學就表示,從汪洋家人的表述中,他感受到了一種奉獻精神,這也正契合學校向他們傳達的“爲人民學習,向人民服務,做人民藝術家”理念。

  電影頻道主播藍羽採訪北電學生代表

  作爲新時代的電影人,他們希望將中國電影事業作爲電影強國的夢想去努力實現,同時時刻反思和提醒自己,要傳承老一輩革命家無私奉獻的精神,專注於藝術和自身事業追求,爲中國電影貢獻自己的力量。

  / MORE /

  / HOT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