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哈姆雷特具有很強的悲劇性,給人以警醒警示。

哈姆雷特是單純的,他熱切嚮往一種理想的人與社會。在發現生活的真相是那樣黑暗之後,他不禁產生了強烈的幻滅感。那些駭人聽聞和不可思議的行為與事件強烈地震撼了他的心靈;周圍世界的「醉生夢死」「無聊、乏味」更使他難堪和厭惡,哈姆雷特完全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他想改變現實,卻又找不到途徑,感到茫然無力。

就哈姆雷特的個人悲劇而言有許多方面的議論,有人說哈姆雷特的悲劇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 也有人說哈姆雷特悲劇是時代造成的,並非他自己的原因。實際上,哈姆雷特的悲劇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由自身猶豫、優柔寡斷的性格決定,又有社會環境的左右和時代的影響。雖然哈姆雷特的結局是個悲劇,但是他的悲劇具有重要意義。哈姆雷特的性格具有兩重性、複雜性。猶豫、優柔寡斷是他性格最突出的特徵。他要報殺父之仇,奪母之仇,復仇的願望時時刻刻佔據著他的靈魂,但是他卻多次不能下手,反覆遲疑,優柔寡斷,他總是在猶豫間失去機會,錯失了許多復仇的良機。最後他知道真相,殺死克勞狄斯,但是自己也搭上了性命,致使自己的人生是個悲劇。其次,社會現實環境是悲劇形成的間接原因。哈姆雷特的悲劇結局主要是由於他悲劇的性格所決定,而社會現實的殘酷變異和個人理想的幻滅最終形成了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因此他悲劇的離不開社會現實環境的影響。俗話說: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是對於善於將全部人格的各個側面都描繪得淋漓盡致的莎翁而言,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只有一個。哈姆雷特的性格不能用一個或幾個或幾組簡單的形容詞形容,他的性格具有多面性、複雜性。自身性格的弱點、社會現實環境的影響是哈姆雷特悲劇的根本原因和間接原因,他的悲劇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所以《哈姆雷特》在現在的意義在於警醒著我們自我的性格方面的管理和要對時代的順應和明白所處時代應該有合適的抗爭而不是無謂的去糾結。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哈姆雷特》中傳達得非常清楚,我們也應當體會到性格上的軟弱和退縮會讓自己一步一步禁錮在命運枷鎖裏。


大家都知道那句名言「一千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以為《哈姆雷特》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觸碰到了很多人類命運的核心問題,而這些核心問題是由不同讀者和創作者的不同解讀來共同完成的,即這部作品非常有多義性。

我們都知道《哈姆雷特》講述了王子的叔叔殺父娶母,王子為此復仇的故事。但是哈姆雷特是怎麼報得仇?很多人說他猶豫,因為to be or nor to be。但這句話可不可以理解為他是在堅定自己的信念?另外,報仇是好的嗎?有些人說新王王后都死了,正義戰勝了邪惡,這自然是好的,還有人說哈姆雷特最後也搭上了性命,這是悲劇,還有人說這都不重要,無非是狗咬狗,而真正與我們這些喫瓜羣眾有關的是劇中的那兩位沒什麼臺詞、最後偶然冤死的配角吉爾登斯吞和羅森格蘭茨。《哈姆雷特》在當代成為了一個可能是最重要的戲劇語料庫,無數優秀的文本、舞臺作品都由其誕生,有的戲劇家的《哈姆雷特》充斥著暴力,有的戲劇家的《哈姆雷特》在闡釋瘋癲,還有像《君臣小人一命嗚呼》這樣的作品,就關注剛才我說的那兩位配角所象徵的人生的不確定性。可以說《哈姆雷特》和莎士比亞的偉大,有後人「助攻」的地方。

那麼莎士比亞的時代,《哈姆雷特》就不偉大了麼?非也。雖然和現在快節奏、荒誕化的前沿劇作相比,《哈姆雷特》可能確實有些繁文縟節、囉囉嗦嗦,但是剖析其核心的故事張力:當一個曾經可以無憂無慮的王子,忽然要面對失去父親,身邊至親成為了他的仇人,進一步復仇可能殞命,退一步懦弱又無顏面對父親的鬼魂這樣的窘境時,換做你,你會怎麼做?可能是中國排了太多沒精打採的莎劇,讓我們都失去了對莎劇的熱情,其實莎劇在它的那個時代是一種和我們現在的電視劇一般的「通俗娛樂」,《哈姆雷特》首先是因為劇情的緊張刺激才為觀眾所認可的。當然,它的魅力,要靠傑出的舞臺演繹來綻放。

經典成為經典,並不意味著這就是一部綜合評分第一名的作品,而是因為在千萬年之後,我們仍然對它充滿著眷戀,一次次重讀、重演。


在《哈姆雷特》這部戲劇中,處處可以看出作者著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個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計,在敵強我弱的惡劣情況下,他敢於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他擊破了奸王設下的—個個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羅森克蘭等人進行刺探和監視的把戲;又使王后發現天良;接著採用「調包計」除掉了奸王的兩個走卒,把奸王「借刀殺人」的陰謀擊得粉碎;最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雙重陷阱——毒劍和毒酒還給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鬥爭中,哈姆雷特都顯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評論說,《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劇,此話不無道理。

但哈姆雷特決非「完人」。他雖然善於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並不相信人民。他說:「時代變得越發不像樣子,—個農民的腳趾竟然這麼靠近一個朝臣的腳後跟,擦傷了後者的凍瘡。」可見哈姆雷特的社會改革與農民所要求的變革相距甚遠。儘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布新,但他總是鬱鬱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註定了他與醜惡同歸於盡的悲慘命運。

《哈姆雷特》描寫人物心理的語言十分豐富,這在莎士比亞所有悲劇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瘋話」表達出來的,他的「滿口荒唐言」就像迸發出來的火花。克勞迪斯陰陽怪氣的語言則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劍的醜態。波洛涅斯愛用詩體語言,給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總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是歐洲文藝復興土壤裏長出來的一朵長開不敗的藝術之花,直至今天,還在散發出它所特有的馨香。


讀完《哈姆雷特》這本書後,內心感觸很深。

整本書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悲劇.顛倒混亂的社會現實,理性、秩序、道德理想、社會理想的喪失,充分彰顯了人性的醜惡。

當然其中也不乏人性中光輝的一面,比如奧菲莉婭和哈姆雷特純潔的愛情(雖然哈姆雷特最終為了復仇拋棄了她,但是哈姆雷特仍是深深的愛著她的),比如哈姆雷特和霍拉旭之間的友情,這些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的火苗。透過本書可以看出作者對美好人性的追求嚮往、對現實中被慾望和罪惡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

可以說《哈姆雷特》這部作品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和對現實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