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將開放雙向理財通

  特約撰稿 朱麗娜 香港報導

  11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北京出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小組在會議上同意16項措施,這些措施將進一步便利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就業和居住,以及加強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便捷流通。

  近年以來,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土地短缺、經濟增長乏力等各方面的瓶頸。林鄭月娥指出,此次推出的政策措施涵蓋範圍廣泛,有助鞏固和提升香港在金融、醫療和專業服務方面的傳統優勢,以及發展創新及科技等新經濟增長點。

  在各項措施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放寬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買樓的限制。豁免大灣區9個城市此前對香港居民買樓時須符合的特定要求,即“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及社保”和“證明在本地居住、學習或工作的年限”,使港人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新措施可便利港人在內地學習、就業及退休後在當地生活。

  據特區政府統計處估算,在2017年,共約有53萬名香港永久性居民“通常”逗留於廣東省。自去年九月推出《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已經有20萬香港居民申請了居住證,可在內地的居住地享有多項權利,以及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

  “這為港人在大灣區提供了一個安居樂業的選擇。香港目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經濟大受影響,很多香港人打算移民海外,但各國的移民門檻越來越高,加上在文化與生活的適應也不是大家想像般容易,有港人甚至考慮馬來西亞與泰國等地,但反觀政治、經濟、生活以及語言溝通各方面,都不會比大灣區來得穩定和便捷。”泓亮諮詢及評估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翹楚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豁免大灣區買樓限製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陸續開通,“一小時”優質生活圈進入加速實施階段,從而吸引更多的港人“北上”置業。相比香港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港元的房價,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吸引力正在不斷增加。

  據本報記者瞭解,此前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均有各種限購、貸款等方面的限制。以廣州為例,需要提供學習、工作、居住及單位證明,在廣州無住房,可買一套住宅,並必須承諾自住。在深圳,港人可買一套住宅,但寫字樓、公寓、商業房產等,個人不能購買。

  同時,在申請按揭貸款方面,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面對不同的“限貸”政策。比如,香港居民可在廣州申請貸款,但需要提供1年的社保或個稅證明。而在佛山,香港居民申請貸款的利率則為基準利率上浮15-20%。在惠州、肇慶等城市,港人申請按揭貸款的利率要上浮20-40%不等,而且不同項目及銀行有不同的條件限制。

  “此次的措施相當於取消了過去港人在大灣區置業的很多限制,但目前大灣區其他城市尚未出臺具體的措施。”深圳某房地產中介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他介紹,近年來,除了深圳以外,很多港人選擇在東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置業,尤其是近幾年來,東莞、惠州房價漲幅領先,吸引了不少港人北上置業。

  “惠州2015年房價平均才每平米4000-5000元,但現在已經漲到了1萬多甚至2萬元,相比之下,珠海、中山的漲幅比較慢。”他坦言。

  在萊坊執行董事及估價及諮詢主管林浩文看來,新措施為香港退休人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大灣區長遠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投資熱點。除深圳外,中長期投資可以考慮東莞、中山、順德、佛山及珠海等城市。”

  同時,為了便利港人去內地生活、就業或者旅遊,還推出了一系列相關措施,包括便捷移動電子支付、試點推出香港居民異地開設內地銀行戶口、在內地工作香港人的子女可與內地居民享有同等教育待遇、非中國籍港人在內地工作居住可取得2年及5年的居留許可,以及容許指定內地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醫療儀器等。

  隨著深港兩地經濟往來密切,每年香港居民到訪廣東高達7000多萬人次,社會公眾和金融機構對香港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賬戶業務有很大的實際需求。

  為此,3月20日,中銀(香港)宣佈經內地監管機構批準試點,在香港推出代理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賬戶大灣區“開戶易”服務。香港市民毋須親身前往內地,即可於香港開立內地個人銀行賬戶,賬戶可用於綁定內地主流手機電子錢包,方便日常消費。

  一直以來,兩地的藥物以及醫療器械的認證問題,比如香港註冊的藥物不能在內地使用、醫療器械也需要重新認證而且審批的過程比較長,是阻礙香港醫療機構北上,以及香港老年人去廣東養老的一大障礙。特區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有7.7萬名65歲或以上香港老人長居廣東。

  “理財通”或有所突破

  此次“大禮包”的一大亮點是,內地表示同意粵港澳大灣區探索建立雙向“理財通”機制,在風險可控和適切保障投資者的前提下,為兩地業界開闢更廣闊的市場和業務空間,向兩地居民提供更多跨境理財產品的選擇。由於中國資本賬未完全開放,內地投資者配置海外資產渠道有限,“理財通”將開放南向個人海外投資,是資本賬開放的一大步。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11月4日出席立法會會議時透露,香港金融管理局已與內地相關機構進行多方面接觸,希望盡快在粵港澳大灣區財富管理互聯互通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內地大批高淨值人羣。據統計,廣東已連續第二年成為國內擁有最多千萬(元)資產高淨值家庭的地區,其中擁有千萬(元)可投資資產的高淨值家庭數量就有13.7萬。

  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表示,跨境“理財通”機制將是大灣區建設的另一政策突破,標誌著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踏上新臺階,有助於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和資金進出內地的中介角色。他指出,會參考過去互聯互通機製的成功經驗,製訂相關管理措施。

  同時,香港銀行公會主席禤惠儀表示,歡迎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金融業務發展,把異地開戶試點推展至更多銀行,並探索跨境“理財通”機製。同時支持在大灣區內實現金融理財產品如基金和保險等的跨境交易,冀當局盡快落實相關細節。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將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創新及科技方面,此次共推出三項措施,分別為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對進境動物源性生物材料實行通關便利,以及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港澳的限制。

  隨著日前《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以下簡稱《計劃》)的發佈,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再提速,步入又一個發展的“快車道”。據悉,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及深港雙方毗鄰區域將重點開展要素流動、財稅政策、創業、 產業監管、科技法制等創新試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