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許多中醫前輩的學術精華,再現於篇篇醫案之中。雖然我們無法當面聆聽他們的教誨,可在重讀其診治驗案的過程中,依然能感受到中醫名家臨證治學的風采。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冉雪峯醫案一則,在治療一胸痹患者過程中,冉老不斷思辨,大膽易方,令人感嘆~~

冉雪峯醫案一則:患者胸痹多年,爲何中途易方?


冉雪峯醫案一則:患者胸痹多年,爲何中途易方?

武昌宋某,患胸膺痛數年,延予診治。六脈沉弱,兩尺尤甚。予曰:此爲虛痛,胸中爲陽氣所居。經雲上焦如霧,然上天之源在於地下,今下焦虛寒,兩尺沉弱而遲,在若有若無之間,生陽不振,不能化水爲氣,是以上焦失其如霧之常,虛滯作痛。

治此病,宜擺脫氣病套方,破氣之藥,固在所禁,順導之品,亦非所宜。蓋導氣始服似效,久服愈導愈虛,多服一劑,即多加虛痛。胸膺爲陽位,胸痛多屬心陽不宣,陰邪上犯。脈弦,氣上搶心,胸中痛,仲景用栝樓薤白湯泄其痞滿,降其喘逆,以治陰邪有餘之證。此證六脈沉弱,無陰邪盛之弦脈,胸膺作痛,卻非氣上撞心,胸中痛之劇烈,與尋常膺痛迥別。病在上焦,病源在下焦,治法宜求之中焦。蓋執中可以運兩頭,且得谷者爲後天之谷氣充,斯先天之精氣足,而化源有所資生。擬理中湯加附子,一啓下焦生氣;加吳茱萸,一振東土頹陽。

服10劑後,脈漸敦厚,痛漸止,去吳萸,減附子,又服20餘劑痊癒,數月不發。

次年春赴鄉掃墓,因外感牽動又作,體質素弱,真氣未能內充,扶之不定,而況加以外邪,嗣後再發,再治再愈。治如前法,與時消息。或溫下以啓化源,或溫上以宣化機,或溫中以培生生之本,又或引申宣發,合上下而進退之,究之時仍微發,未能除根。

蓋年逾八八,腎氣就衰,未能直養無害。經進一步籌劃,覺理中加附子雖曰對證,而參術呆鈍,徒滯中焦;桂附剛烈,反傷陰液。因借鏡虛勞而悟到仲景小建中湯剛中之柔,孫處士復脈湯柔中之剛,純在凌空處斡旋,不以陽求陽,而以陰求陽,直於陰中生出陽來。丸劑常餌,帶病延年,克享遐齡,於此蓋不無幫助。

讀此案分兩部分領會

前半部分以理中湯加附子、吳茱萸20餘劑治療病屬“虛痛”的胸痹。仲景言胸痹之因乃“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陽不振,中下焦陰寒邪盛上乘陽位,痹阻胸陽爲胸痹發生的病機。仲景《金匱·胸痹心痛短氣病》篇第五條論胸痹之虛實異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蔘湯亦主之。”即因實——痰飲停滯,氣機鬱滯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宣痹通陽,泄滿降逆;因虛——中陽虛衰,寒凝氣滯者以人蔘湯補中助陽,振奮陽氣。從方劑藥味和劑量來看,人蔘湯實與《傷寒論》理中湯相同,只是彼爲炙甘草,此爲甘草。究其本案,胸膺痛數年,六脈沉弱,兩尺尤甚。冉老深得仲景治胸痹之法,針對本案虛痛之病機,當“塞因塞用”爲治。誠如吳瑭在《溫病條辨》中提到的:“蓋胸痹因寒溼痰飲之實證,則宜通陽,補之不唯不愈,人蔘爭氣且至喘滿;若無風寒痰飲之外因、不內外因,但系胸中清陽日薄者,若再以薤白、瓜蔞、枳實,滑之、瀉之、通之,是速之成勞也,斷非人蔘湯不可。”故而本案冉老用理中湯治療。

本案加味,亦頗值得學習。蓋本案胸痹日久,可謂三焦陽氣皆虛,單用理中湯恐其力不及。冉老言“病在上焦,病源在下焦,治法宜求之中焦,蓋執中可以運兩頭。”故加味附子既補脾陽、啓下焦生氣,又逐上焦虛寒以散滯;吳茱萸溫中、散寒、下氣、開鬱。如此服20餘劑後,患者胸痛“數月不發”。

本案後半部分,冉老真實記錄了患者或因外感,或因正虛難培而病情反覆。患者雖爲“虛痛”胸痹,法當以理中湯爲主治之,但始終“時仍微發,未能除根”。後冉老反覆推敲,“覺理中加附子雖曰對證,而參術呆鈍,徒滯中焦;桂附剛烈,反傷陰液”,並從小建中湯、復脈湯受到啓發,於陰中求陽而獲良效。可惜本案中冉老並未詳細記載“陰中求陽”的具體方藥。但本案仍然鮮活地體現了冉老對仲景學術的精通,反映了冉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不斷精進的治學精神,實爲後學者效法之楷模。

這位中醫前輩熟讀經典,深明藥性,治醫立法精當,療效確切。他,就是享有“南冉北張”之譽的冉雪峯。領略冉老學術風采,學習大家臨證經驗,小編推薦這本書——

冉雪峯醫案一則:患者胸痹多年,爲何中途易方?

本書爲“川派中醫藥名家系列叢書”之一,包括冉雪峯生平簡介、臨牀經驗、學術思想、學術傳承、代表論著、學術年譜幾個部分,全面介紹了冉雪峯的主要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川派中醫藥名家系列叢書.冉雪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江泳 李勇華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