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酥,一代中國人記憶裏最甜蜜的酥脆。

  一塊蝴蝶酥有多少層,就夾了多少層的黃油。黃油層層疊疊地夾在麪糰中間,在烤箱的高溫下融化,膨脹出一層層酥脆。表面的粗糖也隨之散發出焦糖的香氣。吸一口氣,空氣裏飄散着甜蜜的黃油香,讓整個人都像泡芙一樣迅速充滿,輕飄飄地浮在空中。

  冷卻,咬一口,外層的酥脆輕輕一抿就要掉渣,內層在口腔中卻是綿密,再加上表面粗砂糖早已凝結的焦甜乾脆,三者結合的美妙程度甚至讓人短暫地失去言語,只能從喉嚨裏輕輕的發出,“唔”。

  怎麼會有這麼好喫的東西!

  1

  北京的東西城最多的是衚衕,彎彎曲曲的衚衕裏面,隱藏着各種神奇的老店。有北京最後一家國營麻醬店,有各色無名菸酒副食店,有開了幾十年的老式家庭涮肉火鍋,也有已經留存不多的老北京糕點店。

  比如在北海公園東門的陟山門,原來整個衚衕都是賣乾貨糕點的,現在只剩兩家。走進去,一個破爛的鋁合金門,門上玻璃的地方貼了張紙,手寫着北海老店,糕點排叉,質量保證。

  原本就狹窄的門口堆着各種空箱子。左手簡易不鏽鋼架子上,紙盒裝的炒貨暴露在空氣中,裏面卡着手寫的價格紙片。中間是散裝的包裝小零食,都不是什麼大廠大牌,便宜零稱。房樑上貼着一個大大的紅色橫幅,黃色亮眼的字寫着老北京傳統糕點。

  散裝的老北京傳統點心

  但湊近了看,是隆福齋的散貨,就是一個個大塑料袋兒,裝着桃酥,排叉,燒餅,餅乾,棗泥蛋糕,和蝴蝶酥。蝴蝶酥15塊錢一斤,倒是便宜,卻沒有高級西點店蝴蝶酥精緻。這裏的蝴蝶酥更像餅乾,厚厚的一塊,撒着不是糖而是杏仁碎,一口下去也是厚實的餅乾感。

  每天,大爺大媽從公園溜達出來,都習慣性來買些桃酥、蝴蝶酥,說是回家給孫子喫。孫子愛不愛喫沒人知道,大爺大媽們倒是愛,沒事早上晨練下午散步回到家,泡個茶,喫個蝴蝶酥,是北京大爺大媽早已習慣的日常。

  2

  旅居在巴黎的甜品廚師David Leibovitz每天回家都會路過一家麪包店,Le Boulanger de la Tour。這是家米其林一星餐廳的附屬麪包房,坐落在塞納河旁。

  塞納河邊的晚餐

  在餐廳用餐的人,只要選擇二樓窗邊的座位,就可以俯視塞納河和遠景。倘若正值四月春光,塞納河波光粼粼,岸邊綠樹粉花,在這樣一個餐廳用餐,是多麼美麗的時刻。

  很少有餐廳會專門闢出一個麪包房空間,除非麪包師真的很優秀。比如這裏的法棍,提子麪包,路過的法國人幾乎必須走進去,帶一個回家。但這裏最吸引David卻不是法棍,而是另一個致命毒物:Palmier,法語的意思是棕櫚樹,因爲它長得很像棕櫚樹葉。

  這是個小耳朵形狀的零食,在籃子裏碼的整整齊齊。燈光的照射下,閃着金黃的光。拿起一個,你數不出有多少層酥脆,但那通體深棕色的狀態,一看就知道功力到家。

  *cookpad.com

  David通常會買一個Palmier,2~3歐,不算貴,再買一杯咖啡,坐在門口的椅子上,看着塞納河,享受Palmier和咖啡在口中甜、香、酥、苦的融合。

  “一個巴掌大的麪皮,在法國黃油的作用下奇妙的膨脹,變身成這樣一塊焦糖感完美到驚歎的作品”這是David的原話。

  *viedefrance

  Palmier,就是北京大媽大爺下午茶的最愛,蝴蝶酥。

  3

  1934年,上海四傢俬人銀行金城、鹽業、大陸、中南在上海的南京西路投資建了一個摩天大樓,24層。這是第一幢中國人自己籌資建設的摩天大樓,所有建築材料和設備從德國運來,設計師是匈牙利人鄔達克。

  國際飯店

  *virtualshanghai.net

  建成後,它作爲銀行先存在了幾年,而後搖身一變成了酒店,取名國際飯店。酒店從開門的第一天,就由法國和俄羅斯主廚掌勺餐廳,中國人幫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這裏是上海奢華生活的極致。

  好萊塢第一位華裔女星黃柳霜,美國默片之王卓別林都下榻過國際飯店

  Palmier就是被法國廚師帶來的西點甜品之一,因爲形狀酷似蝴蝶,被中國人叫做蝴蝶酥。

  在當時,製作Palmier和其他甜點的原材料全部進口,法國廚師也不吝嗇,手把手教會了中國幫工怎麼製作黃油酥皮,怎麼擀黃油和麪,怎麼讓麪糰最大程度的起酥起層。

  待人員培訓到位,國際飯店西餅屋就開門了。至此,喝咖啡,喫蝴蝶酥的優雅下午茶生活,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偶爾奢侈一次的生活裏。

  師傅正在取出烤好的蝴蝶酥

  無獨有偶,1957年的北京,蝴蝶酥也開始出現在了一些科學家的下午茶點中。倒跟上海無關。這是一個自發性運動。

  那一年,在北京的歸國海外留學生有3000多人,還有100多位院士和來自蘇聯的專家。這些習慣了西方飲食習慣的人,總會時不時的懷念海外的那一口。

  *williams-sonoma

  在海外居住多年的中科院院長郭沫若理解這種苦,便主動向上級申請,爲他們開一家西點西餐店,服務好這些優秀人才。

  這家西點店,就是中關村人從小喫到大的中關村茶點。

  中關村茶點店內也是很甜的粉色

  郭沫若把天津法租界一家著名西點屋“大磨坊”的主廚景德旺請到北京,讓他手把手教新招的學徒。曾經有一度,這裏可以製作超過90種西點,全部手工揉制,牛奶咖啡都有供應,俄餐法餐都能隨時製作。

  師傅們做點心的身影

  “當時用的黃油都是特批的。先得海淀區批,再去北京市蓋章,然後去大紅門那兒的一個冷庫提貨。都是新西蘭進口的。” 在這裏呆了快30多年的經理殷京生回憶說。

  點心師傅切黃油

  但那時候,中關村茶點是不對外營業的。除非你是中科院的科學家,不然即便住在附近,也只有全天候聞黃油香的份。直到幾年後,中關村茶點開放對外營業,這才讓住在附近的老北京,第一次見識到來自西方的點心,是長什麼樣的。

  貨架擺滿了糕點

  4

  蝴蝶酥的美味,寫在人類基因裏。它以黃油爲骨,麪粉爲肉,粗糖爲血,靈魂還配了一小撮鹽,用來保證一切味覺的平衡。然後在高溫的助推之下,裂變成完美的化身。

  回想它從法國落地中國的經歷,很可能這個美味,纔是北京葛大爺和他的夢中情人蘇菲·瑪索,最親密的聯繫。

  作者:梅姍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