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中關村成爲全球AI創新高地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3月25日,“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集體採訪在北京啓動,並於25日上午舉行北京推動高質量發展情況通報會,快來看看哪些和您有關↓↓↓

北京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中關村成爲全球AI創新高地

北京推動高質量發展情況通報會25日上午在海淀區召開。圖爲會議現場

千龍網記者 劉美君攝

//

中關村成爲全球AI創新高地

//

第三方數據顯示,目前中關村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工智能骨幹科研單位和10餘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相關企業超過400家,佔全國的1/4,已經形成覆蓋基礎理論、核心算法、高端芯片、應用軟件、行業整體解決方案的AI產業生態體系。成長起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部分關鍵技術國際領先,在CB Insights 2018全球AI百強榜單中,所涉及的中國企業,80%是中關村企業,這裏已經初步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AI產業創新聚集地。

//

亦莊開發區去年地區生產總值超1500億元

//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開發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已經連續8個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2018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超1500億元,同比增長10.6%。

工業生產表現穩健。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41.2億元,同比增長12%,產值總量、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對全市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50.8%。今年前2個月,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02.6億元,同比增長11.2%,總量繼續在全市領跑。

//

北京五年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360家

//

2014-2018年,北京市推動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360家,實施41個智能製造重點示範項目,北汽模塑等22家企業入選國家綠色工廠,經濟技術開發區入選國家綠色園區。

在項目落地方面,北京大力推動高精尖項目落地建設,推進奔馳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改造(亦莊)、燕東八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中芯國際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京東方生命科技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高精尖項目實施,加快培育千億級航母企業,加速奔馳新能源汽車(順義)、中關村醫療器械產業園二期等42個製造業項目實現落地,同仁堂大興生產基地、八億時空液晶材料等24個製造業項目竣工。

//

北京地區獨角獸企業佔全國近四成

//

北京地區獨角獸企業數量佔全國近四成;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約400家,專利達8000多件,均居全國第一。

北京在動力電池、輕量化材料領域已創建2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在石墨烯、智能車聯等領域成立了11家市級產業創新中心;創建了27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7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79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推動成立了北京市企業技術創新服務聯盟,爲深入推進高精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隨着產業協同創新體系的完善,北京高精尖創新成果及企業不斷涌現。高清液晶顯示面板、自動駕駛平臺、石墨烯製備與應用、北斗衛星應用等技術產品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小米等企業獲評全國質量標杆企業,曠視科技“洞鑑人像系統”、百度“Paddle深度學習框架”等7個項目入選全國首張顛覆性創新前十榜單,寒武紀等9家企業成爲2018年度全球新進獨角獸創業公司,產業創新動能進一步釋放。

//

2018年新經濟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3.2%

//

2018年,北京加快高精尖產業發展,新經濟實現增加值突破萬億元,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3.2%;金融、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67%;中關村示範區總收入超過5.8萬億元,增長11%;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4957.8億元,增長10.5%;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2.5萬家,創歷史新高。

2018年,北京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居全國之首;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3.6%和15.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11.2件,位居全國第一;69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0.8%,連續三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8”結果顯示,北京排名全國首位。英國《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對全球500個城市進行了評價,北京蟬聯全球第一。

//

亦莊開發區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北京首位

//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開發區)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50件,居北京市首位。

2018年,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完成近500億元,同比增長8.5%。一來中,開發區研製國際領先、填補國際空白的新技術67項、新產品65項,近五年累計研製出國際領先、填補空白的新產品有300多項,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的創新。

//

1-2月全市社零額增速企穩回升

//

1-2月全市社零額增速企穩回升,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3.8億元,同比增長3%,高於2018年12月單月增速3.2個百分點,高於2018年全年增速0.3個百分點,扭轉持續半年的累計增速不斷收窄態勢,增速企穩回升,促消費措施初現成效。

//

海淀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479.5億元

//

2018年,海淀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479.5億元。

海淀區聚焦中關村科學城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的三大功能定位,堅持以“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動力、構建新型城市形態”爲總抓手,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高品質城市。

當前,北京市海淀區區域高質量發展體現新成色。一是總量更大。2018年,海淀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479.5億元,不變價同比增長7.7%,在全市經濟佔比21.37%,較2013年提高1.7個百分點。二是綠色更足。單位GDP能耗下降6.04%、水耗下降9.8%。三是效率更高。地均產出15億元/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8.1倍;人均GDP超過2.8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

海淀區每天誕生50家科技企業

//

以中關村科學城爲軸心,北京市海淀區平均每天誕生50家科技企業,全年新增註冊科技型企業1.8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歷史性突破1萬家。

北京市海淀區聚焦中關村科學城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的三大功能定位,堅持以“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動力、構建新型城市形態”爲總抓手,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高品質城市。

當前,海淀區在科技創新供給已邁上新臺階。

一是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的根基更穩。把“疏整促”與構建高度匹配中關村科學城的新型城市形態有機融合,聚焦中關村大街、北清路沿線等區域,加快“騰籠換鳥”和空間改造,導入高端創新要素和產業要素;網絡空間安全國家實驗室、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創新載體建設全速推進;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等一批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顛覆性成果正在形成;結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打造一批國際協同創新平臺,與雄安新區等津冀地區合作進一步拓展,全方位開放創新網絡正在織就。

二是創新能級更高。2018年,海淀區研發投入強度(全社會R&D經費/地區生產總值)爲9.8%,是全國的4.6倍,高於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強度;駐區單位在量子芯片、納米材料、人工智能等領域獲得國家科技獎佔全國的26%;各類創新主體參與制定國際標準138項、國家標準747項;園區企業總收入超過2.3萬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並首次實現科技企業在全區區級稅收貢獻中排名第一。

三是創新活力更強。平均每天誕生50家科技企業,全年新增註冊科技型企業1.8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歷史性突破1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1747.2億元,同比增長7.8%,佔全市的35.2%。全區發明專利授權量2.23萬件,佔全市的47.5%;PCT專利申請量2793件,佔全市的42.8%;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300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0倍。

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減量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以人民爲中心的高質量發展態勢在海淀已經形成。

來源:千龍網

北京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中關村成爲全球AI創新高地

微信:beijing_wangxin

長按二維碼 關注北京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官方微信

長按二維碼 關注首都互聯網協會官方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