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謝謝邀請。我猜測題主的本意,應是漢武帝晚年,遭到了匈奴人的強勢反擊,漢朝軍隊連戰連敗,題主不明所以,以漢武國力之強,衛霍打擊力度之大,匈奴為何能在短短數十年又重新崛起,又成了漢朝的勁敵了呢?

如果題主的本意是如此,我先按照這個問題來回答吧。

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作戰,分為兩個階段。從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開始向匈奴宣戰,到公元前119年漠北決戰,此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漢軍,以哀兵必勝的姿態對匈奴發起了連續作戰,硬生生將不可一世的匈奴伊稚斜單於打回了漠北,漢朝損失4萬至5萬,匈奴損失人眾達20萬人(衛青前後斬獲5萬,霍去病斬獲11萬餘,另有4萬投降)交換比為1:4。我們平常說的1漢抵5胡,其信然乎?匈奴被打的元氣大傷,能作戰的部隊基本被消滅,以至史書記載「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公元前103年到公元前90年為第二階段,這段期間漢武帝4次出塞打擊匈奴,接連發生了浚稽山、天山-東浚稽山、餘吾水、速耶烏燕然山等戰役,漢軍的戰績為一平三負。漢軍戰場損失11.5萬人,而匈奴人損失5到6萬,交換比為2:1。第二階段戰役打的慘烈,讓漢朝付出了「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代價,匈奴也僅僅是勉強維持了生存和尊嚴,人畜部眾遭到了極大削弱。在進入到了漢宣帝時代後,匈奴被第二階段作戰中脫穎而出的趙充國徹底擊潰了。

在公元前119年漠北決戰到公元前99年的天山-浚稽山戰役期間,比較大一點的軍事行動是公元前112年,匈奴與西羌聯合進犯五原郡。漢武帝派遣徐自為領著10萬大軍,打廢了西羌,再帶人到草原上找匈奴人算賬時,匈奴人早就跑的不見影子,大軍無功而返。

除了這次軍事行動之外,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很神氣地帶著18萬騎兵,沿著長城進行了一次軍事拉練。漢武帝親自擊鼓,向匈奴宣戰:敢戰則戰,不敢戰則降!

現場沒有匈奴人帶話,漢武帝就派了一個叫做郭吉的人,去給單於傳達皇帝的旨意。那個時候的漢人風骨是真的強悍,長城在漢朝人手裡根本就不是防禦用的,那是漢朝人進攻草原的後勤基地。這個郭吉是個耿直漢子,見到單於直接說:南越國王的人頭已經掛在長安北門,那就是膽敢與漢朝作對的下場。現在我們皇上領頭,在草原上畫了一個圈,等你們過去練。你們要是敢,就抓緊;不敢的話,就投降。

這廝可以說一點面子也沒有給人家留,氣的單於當場就把帶他來的人殺了。郭吉沒事,但是雙方交戰在即,他就被扣留在匈奴也不給放回去。後來漢使也常常到來,匈奴也扣人,漢朝那邊也扣人,直到匈奴被徹底打服。有名的蘇武牧羊19年,也是在這段期間過去的。

假如漢武帝這次真的大兵深入匈奴,匈奴也確實難逃覆滅的命運,因為當時的匈奴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是漢武帝並沒有痛打落水狗,原因有:

第一,匈奴雖然終不肯向漢朝投降,但是20年間,匈奴也不敢在邊境上騷擾,而當時漢朝四處用兵。東徵朝鮮,西伐大宛,南征南越、西南夷,匈奴也沒有趁火打劫。漢朝在邊境稍有動作,匈奴立刻跑的無影無蹤,不敢再跟漢朝人對砍了,匈奴的人太少了,經不起消耗,還是生孩子要緊。

第二,漢武帝有心無力,連續14年的大規模作戰,讓漢朝的馬匹等軍事物資損失很大,再也不能組織起來大騎兵軍團,深入漠北。

第三,漢武帝最器重的大將軍人選霍去病的英年早逝,讓漢武帝沒有統兵大將可選,後期作戰也是因為統軍大將的人選問題,造成漢軍損失慘重。史書上說,漢方收士馬,會驃騎將軍去病死,於是久不北擊胡。霍去病如果能再活10年,匈奴可滅。畢竟這位少年將軍說過,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所以我們現在也不能說漢武帝的戰略錯誤啊,養癰遺患等等,匈奴那邊你想打,他跑的遠遠的;自己確實力有不逮,要將無將,要馬無馬,就歇了20年。

十年生聚,十年訓練後,這個和平的局面的破壞,來自於一個不成功的政變陰謀。

公元前104年,伊稚斜單於的孫子當了單於,被稱為兒單於,年輕氣盛,史書上說是暴虐好殺。

這年冬天,天降大雪,匈奴是遊牧民族,對抗天災的能力很弱,這樣的光景下,匈奴的主和派和強硬派就開始了爭論,爭論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兒單於是強硬派,主張通過戰爭解決匈奴目前面臨的困境。最後主和派領域左大都尉決定發動政變,殺死單於,全體歸降漢朝。

漢武帝聞訊大喜,覺得這是天賜良機,立刻派公孫敖在內蒙古的烏拉特地區築城作為前進基地,來接應棄暗投明的左大都尉。因為匈奴跑的太遠,從築城的地方出發,還有2000多里地,為了增強敵方內部的我地下工作人員的信心,漢武帝命令趙破奴領軍2萬出朔方,往北走1000裏,到浚稽山接應我方地下工作者。

趙破奴帶著人順利按照約定來到接應地點,可是傳來的消息卻是左大都尉謀事不密,事泄被殺。趙破奴無奈只好原路返回,在路上與遇到匈奴部隊,這時漢軍的戰鬥力爆棚,好不容易翻山越嶺見到了敵人,上來就對砍,結果匈奴人沒有佔到一點便宜,死了幾千人。趙破奴見敵人已退,也緩緩退軍,在距離公孫敖400裏時,被兒單於帶來的主力騎兵8萬人截住了。

趙破奴看到敵人挺多,就命令紮營,準備死守,可是慌亂中紮營的地點沒有水。趙破奴覺著自己熟悉草原,就帶著十幾個親隨去找水,結果遇到匈奴的斥候部隊,被抓了——沒錯,就這樣被抓了。

主將沒了,漢軍的2萬士兵商議了一下,全體投降。

這2萬漢軍,基本都是匈奴人,所以投降起來也沒有什麼心理負擔,可是卻送給了匈奴2萬人的生力軍還有2萬人的軍事裝備,單於大喜過望,簡直天上掉下餡餅,這是匈奴背運旅途中的轉折點。

時隔多年後,漢軍被匈奴打了個殲滅戰,這就是浚稽山戰役。

漢軍失利的消息傳來,漢武帝大怒,準備連夜派人去草原報仇。可是西邊也傳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貳師將軍李廣利打大宛失利,殘兵幾百人來到了玉門關。

漢武帝氣不打一處來。打大宛本意是要在西域立威,斬斷匈奴右臂。結果出師不利,這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這會造成漢軍在西域被輕視,漢軍必須要在西域樹立起威武的形象,所以就暫時忍下浚稽山這口氣,繼續打大宛。

匈奴也不傻,由著漢朝打西域,那是他們以前的地盤啊。為了幹擾漢朝的視線,他們持續過來打漢朝的秋風。匈奴的騎兵接連入寇山西、陝西地界,殺掠官民,破壞長城。

公元前102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終於打贏了大宛,斬殺了不聽話的國王。西域各國震恐,紛紛派遣子侄入貢於漢朝。

既然西邊的事解決了,那麼北邊的事,就被提上了日程。

公元前99年,漢朝終於完成了軍事動員,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3萬人出酒泉擊右賢王,鞏固西域,還派遣了兩路作為策應。最後一路,是李陵帶的荊楚勇士5000人,進攻單於王庭,牽制單於的主力支援右賢王。

這次戰役,也是多路軍馬共同進擊,是漢武帝向來的戰略手法。右賢王把軍隊派到西域,結果被李廣利有機可乘,被殺1萬人。李廣利心滿意足,就帶兵凱旋。路上遇到單於的主力,對砍了一整天,結果漢軍被包圍了。危急時刻,趙充國帶著100多人的敢死隊,硬闖匈奴大營,殺出了一條血路。漢軍此戰,陣歿者達2萬人。

單於帶著得勝之軍回王庭的路上,發現了李陵的5000孤軍。單於心想都是步兵,都不夠填牙縫的,就讓3萬騎兵打李陵的草谷,結果一仗下來,被殺幾千人,連觀戰的單于都差點被漢軍的連弩所傷。單於不敢大意,立刻把全部賭注押上,8萬騎兵,追著5000步兵打。

李陵是戰術奇才,一路打一路退,凈找一些樹林、山地,適合步兵設防,而不利於匈奴騎兵展開。匈奴騎兵在山地跑的比步兵還慢,成了李陵軍隊的活靶子,被殺五六千人。

單於被打疼了,不敢再拿人命填了,匈奴人少啊,就想退軍,這麼硬的核桃,不喫算了。可是匈奴的貴族說:如果讓這幫步兵縱橫匈奴腹地,還能全軍而返,以後匈奴人都沒臉跟漢朝人打照面了,再努力一把,再追50裏,還喫不掉了,我們也就認命了。

當時的李陵部隊還有3000多人,且鬥志昂揚,匈奴的反撲除了又搭上2000人的性命外,別無所獲。

李陵已經來到距離邊境只有100多里地的地方,再前進一步,就能夠成就千秋功名。然而命運之神不再眷顧他了。一個叛徒在最後時刻因為私憤投降匈奴,將李陵部隊的虛實和盤托出,告訴單於不用怕,李陵部是孤軍,沒有援軍,而且箭矢都快用完了。

李陵失敗了。

最後只有400多人逃回了漢地,而匈奴人的傷亡更為慘重,死亡人數達到1萬人之多。

匈奴人也重英雄,抓到了李陵,沒有殺他,還給他娶了老婆。李陵本來想像趙破奴一樣逃回來,可是漢武帝聽信傳言把他家人都殺了,也就絕了他再回來的念想。後來李陵的後人,在歷史的演變中,成了吉爾吉斯人,還有一說成了鮮卑拓跋部,於史無據,姑妄聽之。

這次戰役就是天山-東浚稽山戰役的始末了。

漢武帝總結了經驗教訓,覺得這次過去太輕敵了,派的人有點少,決定打一次大仗。

隔了2年,公元前97年,他做了全國總動員,一共派出了21萬大軍,分路進擊,企圖重現當年的漠北決戰的輝煌。

漢武帝為這次戰役所做的準備是充分,期望是很大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被任命為13萬主力部隊的指揮官。

李廣利兜兜轉轉沒有在預定地點找到匈奴人,後聽說匈奴單於主力在在餘吾水一帶,就帶兵往這一帶出發了。

雙方主力部隊遭遇。

漢軍心想,我爬山涉水來看你,見了面就打吧。打了十多天,雙方誰也沒有絕對的把握喫掉對方,李廣利知道側翼的公孫敖已經撤軍後,無心戀戰,就見好就收,退回來了。

漢武帝的期望落空了,付出的太多,收穫的太少。他已經意識到,匈奴的實力已經恢復了,匈奴人也學精了。以前衛霍時期,匈奴人驕傲自大,經常被漢朝軍隊打個措手不及。可現在匈奴本小利薄,輸不起,每次打仗,都是謹小慎微的派出大量的騎兵偵查,制敵於先。在漢軍士氣正盛時,堅決碰面就走。等到漢軍返程時,逮住再咬一口。儘管如此,漢軍賠了本,匈奴也沒有撈著好。每次的堅壁清野,也讓匈奴脆弱的經濟雪上加霜。匈奴亟需休養生息。

而李廣利的平庸的指揮才能在這幾次的戰役中展現無遺。在匈奴全軍押上的時,如果他能別遣一軍,襲擊匈奴人的老窩,必然能一擊得手。他手裡可是有13萬主力部隊啊!結果漢武帝再次花了大本錢,做了次小買賣。而且李廣利的無能,直接造成了第四次漢軍出塞的嚴重失利。

這就是第三次的餘吾水戰役,漢朝與匈奴打了平手。

這次戰役後,漢匈雙方都元氣大傷,此後6年,雙方沒有大的戰事。

公元前91年,匈奴緩過勁來了,又帶人惹事,實際上應該是日子苦,過不下去了。翌年,匈奴又打擊酒泉郡、五原郡,壞事做盡。

漢武帝被激怒了,雖然前面幾次戰役都賠了本,但是漢武帝是誰?他需要讓匈奴人知道,殺了人漢朝的人,是要賠上大本錢的。所以他不惜代價,發動了他在位期間對匈奴的最後一戰——速耶烏燕然山戰役。

公元前90年3月,漢武帝派出3路大軍進攻匈奴。主力部隊是李廣利帶領的7萬騎兵,出五原,正對匈奴王庭;右路軍3萬人出西河;左路軍4萬人擊天山。為保障側翼,還讓西域屬國派遣軍隊先打匈奴在西域的走狗——車師國。

李廣利被任命為主將,漢武帝心裡也是很忐忑的,為此,他還佔卜了,得了一卦,說貳師最吉,結果李廣利再次披掛上陣,帶著漢朝的7萬精銳和漢武帝的殷殷期望,踏上了征程。

李廣利帶中路軍出擊,先是打了一場小勝仗,匈奴兵退卻。

左路軍商丘成沒有發現敵人,就退軍了。匈奴人追上來打,左路軍也不怯場,硬剛。結果匈奴人沒有佔一點便宜,死的人越來越多,最後就撤退跑了。左路軍繼續退軍回到漢地。

右路軍打左賢王部,匈奴人見了面,發現對面漢軍有4萬人,心想打不過,就沒打,直接跑了。右路軍也退軍了。

這個時候,李廣利正面的匈奴人,都被打怕了,不敢跟漢朝軍隊硬鋼。可是漢武帝這時做了一件事,把李廣利的老婆抓了。

為啥呢?

漢武帝晚年性情乖戾,喜歡殺人,巫蠱之禍讓他飽受喪子之痛,對當年的參與之人打擊很嚴厲。丞相劉屈氂就惴惴不安,在李廣利出征前跟他合計,準備一旦漢武帝駕崩,立李廣利的外甥昌邑王當皇帝。

結果這件事泄露了,劉屈氂被殺,李廣利妻子被抓。李廣利深知漢武帝的性格,回去等著他的必然是死路一條。這時,他的一個部下跟他說,現在你只能通過打仗立功贖罪。此時的現實情境,也不排除李廣利趕跑匈奴人,自立門戶的想法。總之,李廣利的心思,是想利用手中的7萬漢軍將士,為自己博得一個不死的結局。

李廣利揮軍深入,匈奴人被打怕了,一直往北跑,發現這幫漢人沒有停下來的打算,一直不能再往北跑了,再跑就到西伯利亞了,心想不帶這麼欺負人的,橫豎一個死,就在郅居河那裡停了下來,準備跟漢軍硬剛。

李廣利派了2萬騎兵過河,匈奴單於也派了2萬騎兵迎擊。結果匈奴兵大敗,連左大將也被殺了。

正當漢軍氣勢如虹時,李廣利老婆被抓的事傳開了。一些將軍認為李廣利帶兵深入險地作戰,是故意要用將士們的性命立功來為自己贖罪,不是為國而是為私。可見李廣利一直沒有得到屬下的愛戴,即使是在勝利的過程中,也一樣被人懷疑,為主帥多年,恩威還不足以服眾。

李廣利及時識破了叛亂的陰謀,做了處置,但是明白軍心已亂,不堪再戰,就退軍了。

河那邊朝不保夕的匈奴人看到漢軍得勝之後,居然退軍,派細作得知漢軍軍心已亂,心裡大喜過望,帶著5萬騎兵直接追上漢軍,準備包漢軍的餃子。終於在速耶烏燕然山追上了漢軍,並馬上與漢軍纏鬥起來。

打了一天,漢軍疲憊已極,李廣利命令安營紮寨。

這一晚,匈奴人偷營,漢軍久戰疲憊之師,就此陣型大亂,7萬大軍,就此覆沒。

這是最慘烈的一次大戰,即使有一些漢軍逃得生天,可是距離漢地有2000多里地,這些人沒有任何補給,最終也死在了草原。最後活著回到漢地的人,只有1000多人。

《史記》記載:漢兵之出擊匈奴者,不言得功多少,功不得御。

這一次戰役之後,漢武帝清醒地意識到了匈奴不能短時間內擊敗,而自己的國家可能正在重蹈亡秦的覆轍。2年後,他下達了《罪己詔》,向國人承認錯誤,發展生產和獎勵養馬,給自己的後代留下一些家底。

匈奴的單於得意極了,他給漢朝寫了信,大意是說:我知道你很厲害,我也很強大,我是天之驕子。為了你以後不再飽受我的欺凌之苦,你每年給我送女子若干,酒和糧食萬石,這樣對大家都好。

他還派人到西域,對漢朝勢力未及的地區宣揚此次的勝利:看到了吧,看到了吧,誰說我大匈奴不行了?我們依然很強大!

匈奴雖然獲勝,可是代價也不小,畢竟作戰是在匈奴的腹地展開的。漢朝死了7萬人,匈奴人也死了3萬。匈奴人少,經不起這樣的死法。而且匈奴得勝後,也沒有能力對漢朝發動新一輪的進攻,退軍回去了,直到三年後,纔再在朔方城牆上看到匈奴人的影子。

漢武帝晚期,對匈奴開展的第二階段作戰,一共進行了4次大的會戰,基本是失敗的。在戰略上是成功地消耗了匈奴人的軍事資源,為後世持續打擊匈奴奠定了一個不壞的基礎。

其實,面對遊牧民族的高機動性,漢朝軍隊打的不算差,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局,與漢武帝的用人失誤有很大關係。漢軍依然勇猛,可是自從攤上了李廣利,沒得著什麼好。

騎兵大兵團作戰,大縱深作戰,在古代缺少有效的信息聯絡渠道,往往都各自為戰,很多將領找不到人就退軍了,沒有能夠形成分進合擊的大戰略,一直在跟匈奴兜圈子。匈奴也在這種兜圈子中獲得了求生存的機會。

最後一個原因是,匈奴人也不笨,他們被打敗,但不投降,在戰鬥中學習戰鬥。後期的匈奴已經很小心了,不會再讓漢軍的奇襲得手就是一例。

最後,那關鍵的20年休戰期,讓匈奴人修養生息,恢復了元氣。

匈奴單於仰天大喊: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匈奴。漢朝在漢宣帝時期才基本解決了匈奴的問題,匈奴徹底成為漢朝的邊患。有人總結評價說:漢朝周圍的各個民族政權,基本都被漢朝大軍一波流推倒,只有北邊匈奴與大漢纏鬥百年,始終不屈,是一個可敬的敵人。

漢武帝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匈奴極度脆弱的20年,沒有給匈奴致命一擊。從這一點來看,霍去病的英年早逝,確實成為了漢武帝心裡永不磨滅的痛。《漢武大帝》裏漢武帝看著霍去病的遺體,漢武帝的飽含悲痛的眼神,已經預示了漢武帝後期對匈奴作戰的慘淡收場了。


不知提問者說的大漢晚年的匈奴指什麼勢力,東漢末年的匈奴相當薄弱,最大的強敵是羌人和鮮卑。鮮卑部落的頭領檀石槐基本統一了鮮卑,將東漢的敦煌、上谷、雲中、遼東、右北平等地宣稱為自己統治地區,他麾下的鮮卑三部跟東漢帝國強勢對抗。於熹平六年(177年)八月,漢靈帝派烏丸校尉夏育由高柳出發,破鮮卑中郎將田晏由雲中出發,匈奴中郎將臧旻率領南匈奴單於由雁門出發,各自率領騎兵一萬多人,分兵三路出邊塞,深入鮮卑國土二千餘裏。

檀石槐命令東、中、西等三部首領各自率領部眾迎戰。夏育等人遭到慘敗,甚至連符節和輜重全都喪失,各自帶領騎兵數十人逃命奔回,漢軍戰死的士兵佔十分之七八,東漢幷州北部多落入鮮卑手中,南匈奴也受到鮮卑的威脅。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還記載了檀石槐聽聞倭人擅於用網捕魚,他率軍東擊倭人國,掠奪一千餘家人口為他捕魚以做糧食。檀石槐相對鮮卑族的意義不亞於鐵木真初步統一蒙古,只不過檀石槐在當時年事已高,在他死後鮮卑又迅速分裂,檀石槐的兒子和連無能,貪財好色,被北地人所射殺,但鮮卑部落依舊肆意掠襲東漢邊境。

中平元年(184年),東漢帝國內部發生了黃巾之亂,同年十一月,涼州發生邊允、韓遂被羌人挾持造反事件。韓遂等人率領羌人十萬大軍一度進攻到三輔地區,逼近園陵。在往後幾年中東漢帝國部隊的主力都投入到西線。那時有一位名為曹操的年輕人志向是當一個徵西將軍,立志於平定西邊的叛亂。

東漢帝國內部意圖招攬鮮卑、烏丸對付羌人,皇甫嵩請求三千烏丸騎兵助戰,北軍中侯鄒靖上書認為烏丸勢力薄弱,應該招募最強的鮮卑人。應劭強烈反對,認為應該招募羌人對抗羌人,一旦讓烏丸離開領地,就會受到鮮卑人侵略,鮮卑人再更強盛下去的威脅遠遠大於羌人。

最終於中平四年(187年),中山太守張純請命為將討伐韓遂等羌族叛亂,並沒得到允許。於是張純勾結鮮卑和烏丸起兵,張純領軍劫略薊中,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聚眾至十餘萬人,屯兵肥如,掠奪幽州、冀州。

東漢帝國無法平定內亂,向南匈奴調兵,於夫羅率部眾出兵援漢。翌年,南匈奴發生政變,於夫羅其父單於羌渠被殺,須卜骨都侯被立為單於,於是於夫羅率眾赴漢申訴苦情,卻沒法返回匈奴河套故地。須卜骨都侯在叛亂後的一年,雖被殺身亡,可是漢庭卻把單於之位一直懸空,並讓南匈奴的老王管理南匈奴。

於夫羅部落逗留在幷州上黨地區,即是現在的山西太原地區。逐漸落草為寇,跟反抗東漢帝國的黑山賊、白波賊融合在一起,寇略中原各地,西至關中地區,擄走了蔡文姬。東至冀州、兗州,跟袁紹、曹操聯軍發生激戰。於夫羅數次被曹操所擊敗後而病死,其弟呼廚泉率領部落向曹操投降。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外甥高幹聯合呼廚泉反抗曹操,曹操命鍾繇招馬騰、韓遂助戰,馬騰遣其子馬超渡過黃河,大破高幹、匈奴、黑山聯軍,馬超的部將龐德親手斬殺高幹的將領郭援。

不久,呼廚泉進入漢朝為內侍,讓右賢王去卑管理匈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進位魏王,定都於鄴城。令呼廚泉到鄴城拜見曹操,曹操把呼廚泉扣留在鄴城,用上賓之禮對待他,並派人去右賢王處贖回蔡文姬。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選尊貴者為帥,別令漢人為司馬,以監督每一支匈奴部落。令左部居太原故茲氏縣(今山西省汾陽東南)、右部居祁縣(今山西省祁縣東南)、南部居蒲子縣(今山西省隰縣)、北部居新興縣(今山西省忻縣)、中部居大陵縣(今山西省文水縣東北)。南匈奴至此名存實亡,南匈奴單於徒有虛名,政權的掌控皆在被曹操架空的東漢帝國手中。曹魏時期對匈奴進行大力漢化,匈奴大規模改漢姓,學習漢文化和農耕生產,對消化匈奴已打下一定基礎。

匈奴在東漢晚年沒能夠嫌棄什麼大浪,雖然缺乏史料記載,但可推測匈奴內亂之後一直沒法返回河套故地,是因為匈奴故地被鮮卑人所佔領,匈奴打不過鮮卑才被壓制在山西地區,到最後也讓曹操安置在山西各地。至於西晉帝國發生了八王之亂,匈奴又一次回到中原爭端之中,不過在劉淵建立的前趙以後,匈奴勢衰,後裔不是被漢化就是被鮮卑化,至隋唐建立以後匈奴已不復存在。漢姓的劉姓和獨孤姓中有匈奴血統後裔,不過這些後裔承認漢族文化而不承認匈奴文化,實稱不上還是匈奴人。


提問有個原則要遵守,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那麼漢朝晚期對匈奴是否連戰連敗呢?不是!!!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西漢亡於王莽篡權,東漢亡於曹魏代漢,這都是自上而下的改變,對國力影響微乎其微(東漢末年的亂局有一定影響)兩漢末年雖然國力有損,但對付已經日落西山的匈奴還是綽綽有餘。

西漢晚期的時候匈奴內亂,先後爆發兩次五單於爭位,最後的贏家是呼韓邪單於和他哥哥郅支單於,呼韓邪向漢朝和親,娶了王昭君,臣服於漢朝;郅支遠遁到今天的哈薩克挑釁漢朝結果被漢朝小吏陳湯率領西域多國聯軍遠赴康居把他的頭剁了下來,還留了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話。

東漢時期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東漢拉攏南匈奴打擊北匈奴,北匈奴連戰連敗最後西遷,至於去了哪,是歷史之謎(也是網路爭論日經話題)。南匈奴式微,此時草原上崛起了新的主角——鮮卑。但是即便是羣雄割據的三國時期,各個地方勢力雖然逐鹿中原,但是對個邊患民族還是壓著打的,曹操徵烏桓,諸葛亮平南蠻,甚至三國裏不值一提的公孫瓚對周邊民族也是爸爸。此時的匈奴單於於夫羅在袁紹曹操手下各種大敗,損失慘重。

匈奴最後一次迴光返照就是繼承了於夫羅位置的單於劉豹的兒子劉淵,在西晉八王之亂後建立漢國(史稱前趙)」,為什麼姓劉,因為他們這一支自稱漢朝和親公主的後代,攀關係稱自己姓劉,再加上一個抄襲來的「漢」的國名,你覺得誰強?

匈奴漢國後來被羯族人石勒滅亡,匈奴從此也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綜上所述,即使是漢末,漢也沒有對匈奴連戰連敗.


應該說的是漢武帝晚年。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衛青已老,霍去病英年早逝。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深入大漠,大軍遠徵,遠離後勤,不是一個普通的將軍能夠勝任的。漢武帝對周邊國家進行了大舉征伐,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可不是靠外交得到的,而是無數漢軍將士用鮮血換來的,這個過程中國力漸損。

漢武帝本人年齡也大了,難免犯些失誤。變地識人不準,用人不當。

不過我並不認為是匈奴人強勢的反擊,他們只是沒有辦法,只是強弩之末。一是心中有仇很,還有就是不搶他們自己就活不下去。雖然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沒有獲勝。攻守是和漢初時不同的,那時候漢軍是守方。而這些失敗沒有一次不是漢軍主動出擊,遠徵大漠。


感謝邀請,清帝康熙說過,假如禍事不可避免,我情願它早點來,如果在今後的幾十年,我老了力不從心了,遇事會得過且過,不止是漢代,每個人或者每個朝代的末期,同樣都會面臨內憂外患的問題,經過了成年時的披荊斬棘,中年的生活安逸,到了後期,所有的衝勁消耗殆盡,很多事已經麻木,便會逐漸衰退,外部枕戈待旦勢力必然趁機入侵……


你基本上是個歷史盲。漢朝自武帝起對匈奴的打擊是持續性的連環打擊,歷經數代,東漢時匈奴己是強弩之末,對漢已構不成什麼威脅,何來漢屢敗之說,竇固竇憲的致命打擊,加之鮮卑的迅速崛起,匈奴幾無立身之地,中原的強勢一直持續到東晉,中原內亂,腐朽不堪,匈奴殘部才死灰復燃,侵入中原,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應是漢武帝晚年派李廣利徵匈奴等連喫了幾個敗仗,匈奴是迴光返照,漢武帝是用人不準。象炒股票一樣,經衛青霍去病的重擊,匈奴股深跌狂跌,後反彈升一點後又進入下跌通道,最後無法立足,只能西遷歐亞大陸,據說匈牙利就有匈奴血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