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傳統的祭祀大節日之一。作者杜牧所處的唐朝,這一天,國家和民間都要進行掃墓祭祖的活動。

  這一天,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下着淅淅瀝瀝的小雨,被雨水洗過的街道,如灑了酥油般細膩潤滑。他看見路上行人剛剛祭奠罷逝去的親人,臉上的表情傷心欲絕,不僅令詩人的心情也充滿了悲思愁緒。而此時詩人還要冒雨趕路,雨水打溼了衣衫,讓他更覺得春寒料峭。

  詩人多希望能喝一杯熱酒,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牧童詢問“哪裏可有酒家?”正當詩人融景傷懷至極的時候,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響在耳邊,他順着牧童手指的方向看去,遠處隱隱約約一個杏花似錦,春意鬧枝的小村莊,村頭酒旗飄飄,如紅霞一般熱烈。

  這場景立即把他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杏花枝頭春意濃的美好農家。

  其實,清明節還有一個名稱——踏青節,因爲時間在仲春與暮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清明節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首絕美小詩就是南宋詩人釋志南寫他在清明節前後,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杏花雨”是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楊柳風”是清明節時期的風。古人把應花期來的風,稱爲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這時的風就叫柳花風,或稱楊柳風,在這首詩中,也就代指“春風”。

  清明時節,詩人把小船系在參天古樹的深陰裏,攜了藜做的手杖下來,藜杖扶持着他走到橋東。只見路旁杏花燦然綻放,濛濛細雨沾了衣裳,似溼非溼,迎面而來拂動楊柳的風輕吹在臉上,沒有絲毫寒意。這是怎樣一個舒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所以,清明時節還是一個杏花盛開,春雨霏霏的,適合郊遊遠足的美好而詩意時節。“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南宋詩人陸遊最早在這首詩歌裏將杏花、春雨與清明三者連在一起。詩人隻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着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更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傳說這詩後來傳入宮中,宋孝宗讀到這兩句時,忍不住放下書擊掌讚歎,可見它一時傳誦之廣。而歷來讀此詩的人,也都爲這兩句細緻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豔生動的春光圖的詩句深深感染和打動。

  這個清明節期間,我們一羣機關幹部與一位頗富詩才的同事一同下鄉進行防火巡查,行走在河北涿鹿縣的田野鄉間,滿山滿坡到處是剛開、半開或盛開的杏花,讓我們彷彿有在一片花的海洋中穿行的恍然。

  茵茵春雨中,他信筆寫下一首《黑山寺下鄉》“杏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路香。老柳樹,新老鄉,又見美麗新農莊。一縷春風一樹花,一匹老馬一農家。花滿坡,草初發,萬頃坡上去種瓜。”

  詩中,他不僅對當今美麗新農村的讚美嚮往之情溢於筆端,也表達了將來老了想在這世外桃源覓一間小屋,種一棚瓜田,休閒養老的美好理想;簡直是說出了這次同行的好多人的心聲,讀來也是相當清新雅緻貼切哈。

  清明時節,春雨、杏花都是春天的信使,召喚人們走出水泥大樓,來到田野鄉間,親近美好的綠水青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