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稱男子爲鬚眉,可見鬍子對於古代男性的辨識性和重要性。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對於男人們來說,鬍鬚和頭髮屬於同樣重要的位置,都不能隨便剃,鬍鬚被視爲男性的象徵,如果您鬍子長得好,別說人們對你高看一眼,就連史官們都會隆而重之的記載下來。

  咱們現在是把嘴上下巴上長得都統稱爲鬍子,古人可就細緻多了。嘴巴上的鬍子稱爲:髭,下巴上的鬍子稱爲:須,腮邊的鬍子稱爲:髯(比如說歷史上的美髯公、虯髯客等等)。和咱們現代的男性講究白淨俊美不同,咱們古代強調男子有陽剛之氣,鬍子和身高就是展現男性魅力的最好標誌(畢竟古代您也不能穿背心,大家長衫大袖,就算是有八塊腹肌也展現不出來),要是您身材高大雄偉,長鬚飄飄,別說是女人,連男人都妥妥的成了您的粉絲。

  當然古人對鬍鬚的審美也是慢慢發展起來的,比如說戰國時期對鬍鬚要求就沒這麼高,人們單純的會對鬍鬚進行修整,我們看秦始皇的兵馬俑,既有臉上白白淨淨的士卒,也有留着各種八字鬍、大鬍子的。漢初三傑的張良就沒有鬍子,司馬遷在《史記》中感嘆說看張良的畫像,留侯張良面容“狀貌如婦人好女”,我們現在看張良的畫像上一般也是沒鬍子的,可見當時人們對於男性留不留鬍子表現的頗爲寬容,不過也會吐槽沒鬍子的男性像是大姑娘。

  到了秦漢時期,鬍子的重要性開始體現出來了,可以說“美鬚髯”是判定美男子的重要標準,太史公司馬遷還描述劉邦的怪異長相:“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也就是說劉邦額頭高,鼻子挺拔,這些據說在相書上都是大富大貴的命相,(當然,屁股上的黑痣我們就不吐槽了)但太史公還特意提了一句美鬚髯,可見在西漢時期人們已經關注鬍子了,若是你有一把漂亮的大鬍子,那相貌上可是大大的加分項。我們看史書上對於那些個有着美髯、長鬚名人的記錄不絕於耳。

  《漢書·霍光傳》就記載這個權傾一時、行廢立事的輔政大臣的長相:“長財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鬚髯”。更誇張的是這位爺:東漢大臣司馬直,這位爺雖然和霍光一樣生的白,但鬍鬚實在漂亮。人們看着長鬚飄飄,舉止英偉不凡的司馬直,簡直把他當活菩薩一樣對待。“潔白,美鬚髯,容貌儼然,鄉閭奉之如神”,可見人們對於男子膚色白皙並不排斥,除了以上幾位,據說陳平也是“面如冠玉”,我突然開腦洞,九十年代的帥哥們穿越回去應該也能被大家當成寵兒,當然前提條件是你得加上鬍子(比如說白古)。

  到了三國時期鬍子的故事就更多了。《三國演義》裏第一章就提到了關二爺是五柳長髯,須長過腹!這鬍子得有多長,估計吃飯睡覺都不怎麼方便了吧。雖然三國演義是戲說,但後來關羽不忿馬超位置和他並列,想要和馬超來個單挑,諸葛亮特意寫信安撫關羽,特意提到了關羽是“美髯公”,這一下可是搔到了關羽的癢處,小情緒一下全沒了。可見此時人們以長鬚爲美,諸葛亮以此狠誇了關羽一通,關羽也爲有這個優點十分得意。

  除了關羽之外其他很多三國名人的故事都與鬍子有關,比如說曹阿瞞,除了在潼關被馬超打的割須棄袍亡命逃跑之外,在《世說新語》中還特意提到了曹操和崔琰的小故事。崔琰是曹操麾下的名臣,人家名聲好,長得更帥不得了。據說是:“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根據漢代的比例換算過來一尺大概摺合二十一釐米左右,等於崔琰老兄有着足足八十釐米長的鬍子!這樣的相貌當然被人們誇讚稱頌不已,老曹呢,相貌不咋地,身高還不夠,匈奴來使朝見曹操,曹操感覺自己這個形象實在是太挫,擔心在外賓面前丟臉,所以特意安排“美男子”崔琰假扮自己接見使節,自己則冒充衛士站在崔琰身旁(“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牀頭”)。

  您要是覺得崔琰這鬍子已經長的不能接受,那我告訴您後人們留起鬍子來更是喪心病狂。前趙開國皇帝劉淵“須長三尺”,而他的兒子劉曜在蓄鬍子方面比老爹還要厲害,這位大哥鬍子“長至五尺”。大文學家謝靈運表示你們都是弟弟,他的鬍子能夠垂到地上......

  到了明清時期,雖然對鬍子沒有前朝重視,但仍然有不少美髯公,比如說抗擊瓦剌的將領石亨,他的鬍鬚能過膝蓋,明朝大政治家張居正,外號“張鬍子”。《明史》記載張居正的鬍子長至小腹。

  老曹雖然鬍子短,長相也不咋地,和別人對比容易自慚形穢,不過他好歹還有鬍子。相比起來劉備又慘點兒,因爲大耳朵沒鬍子!與電視劇《三國演義》裏那個文質彬彬,溫文爾雅的長鬚長者不同,實際上的人劉備臉上就是寸草不生,爲此劉備還吃了個啞巴虧,讓別人給笑話了一頓。

  劉璋請劉備入川相助,兩人同爲宗室見面十分親切,劉璋同志手下有個叫張裕的,這位老兄口齒敏捷心思靈動,不過長了一臉的大鬍子,這鬍子估計也沒有整理,又多又亂,劉備也是自己犯賤要撩人家一下,就開了個玩笑說張裕是豬嘴巴(劉備原話是“諸毛繞涿居”,涿通豬,意思就是說豬嘴巴邊上都是毛,這是罵張裕是豬),誰料到張裕是個不吃虧的,又說了個笑話反脣相譏(張裕說的是潞涿君,意思就是您連鬍子都沒有就把豬嘴巴給露出來了),結果劉備被張裕氣了個半死。張裕後來的遭遇也讓人嗟嘆,這位老兄後來又投靠了劉備,沒管住自己的嘴,說劉備可能再過九年就壽終,早就對張裕不滿的劉備一聽更憤怒,新賬老賬一起算,連諸葛亮爲張裕求情都沒用,最終張裕被殺。

  說過了曹操和劉備,孫權表示也不能示弱,孫十萬的鬍子和普通人不同,孫權是“碧眼紫髯”,這樣的相貌現在看來都是奇景了,所以我一直懷疑孫權是不是有外國人血統。不過同樣,曹操的三兒子曹彰也有着黃色的鬍鬚,曹操愛稱自己這個從小就勇武彪悍的兒子爲“黃鬚兒”。孫權的這種奇特的相貌有着極大的可識別性,當年張遼在合肥暴揍孫權時,壓根不知道孫權長相如何,還是東吳降卒告訴張遼說:戰場上的“紫髯將軍”便是孫權。與孫權類似的,在《水滸傳》中也提到了有個“紫髯伯”皇甫瑞,這位碧眼黃鬚,貌若番人,以此人稱爲紫髯伯。

  發展到了近代,咱們最熟悉的兩種鬍子便是“仁丹胡”和“衛生胡”了,有些人經常會把這兩種鬍子給搞錯,讓我給您詳細介紹一下。

  說起“仁丹胡”,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侵華戰爭期間日本人所留的那種豆腐塊鬍子,其實這種鬍子並不是仁丹胡,而是衛生胡。爲啥叫衛生胡呢?因爲這種鬍子方便打理,吃起飯來也不用擔心食物的碎屑掉落在鬍子裏,所以起名爲衛生胡。把衛生胡發揚光大的當然是元首希特勒啦!一小撮鬍子,狡猾的微笑可謂是希特勒最好的名片,這種鬍子也受到了日本人的青睞,咱們看很多抗日電影中日本的指揮官們都是白手套,戰刀,衛生胡,大喊一聲:“板載!”,指揮刀一揮鬼子兵們就開始衝鋒了。

  然後實際上這種鬍子在蘇聯紅軍當中也非常流行,很多蘇聯元帥所留的也是這種“衛生胡”,所以咱們千萬不能以貌識人,認爲留了衛生胡的一定是壞人。

  真正的仁丹胡其實是八字鬍的一種,爲什麼把這種鬍子叫做“仁丹胡”呢?這個和日本人有關,在侵華期間,日本人經常張貼仁丹廣告,在廣告上日本人留的就是這種鬍子,老百姓們痛恨侵略者,連帶着把這種鬍子也叫做“仁丹胡”了,仁丹胡在德國極受歡迎,日本號召“脫亞入歐”,所以很多政要軍人都選擇這種鬍子,希特勒的“衛生胡”也是由“仁丹胡”演變而來的。不過關於仁丹胡,我想跟您說這個還真不是歐洲發明的產物,早在咱們中國秦漢年間就有這種鬍子了!您看兵馬俑上就有士卒留的是“仁丹胡”,這一點也得到了魯迅先生的確認,他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強調這個事實,並且指出,唐太宗所留的鬍子就是仁丹胡。

  所以您看咱們中國人對鬍子有着幾千年的研究,現在咱們不講究長髯飄飄了,鬍子變成了深沉、成熟的裝飾和點綴品,有鬍子顯得有魅力,沒鬍子顯得年輕,這才它本來就應該起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