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慈悲有點特別, 是以畢竟空為基礎. 談戀愛時, 沒有人會去觀自己的女朋友或喜歡的女生空無所有吧. 南無寶勝如來 南無毗婆尸佛 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一眾生緣。緣諸眾生欲與其樂欲拔其苦。

二者法緣。觀諸眾生無我無人但有五陰生滅法數而行慈悲。無我無人云何行慈。如維摩說自念為生說如斯法故名為慈。又念眾生妄為我人之所纏縛深可哀傷故行慈悲。既無眾生為誰說法念誰為我之所纏縛。 經言無者但無人性。非無幻化假名眾生故得為說念之被縛。

三者無緣。觀陰空寂本無所有而行慈悲。法既不有云何行慈。亦有兩義。一念為生說如斯法。即是第一義樂與人故名為慈。 二念眾生妄為有法之所纏縛深可哀傷故行慈悲。法既不有何處有人而為說乎。釋言據彼菩薩自心實不見人亦不見法。不見法故無所言說。不見人故無可為說 。故經說言平等法界佛不度生。據彼眾生以望菩薩。於眾生外別有菩薩。聞彼菩薩說無人法捨妄契實同其所得便言菩薩為生說法。故經說言眾生強分別說佛度眾生。


問:「云何住慈?」

答曰:「觀眾生界空無所有。」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燄,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燋穀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燄,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燋穀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我想,在佛學經典中,並沒有愛是執著的定論,人有七情,佛學中認為此為人性之綱常,並沒有要求任何人要絕情斷愛,所以說,因愛而生貪痴,才是執著(執念)。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愛上一個人,去追求她,希望和她在一起,但對方並無意願,我們可以選擇堅持追求,但前提是不能夠因此而侵害到對方以 及他人的權利;我們也可以放棄,但不能因此而生心生怨念,因為愛的前提尊重對方的選擇權。

愛太過,則生貪痴,貪者,以得為樂,失為悲,即人的佔有之心。

痴者,迷也,一旦因愛生痴,那麼自己的行為往往會失去理智,如同前段時間的那個新聞一樣,一個富二代苦苦追求女生不成,憤而將女生扔下樓致死。

慈悲一詞,我們要分開來看,慈的根本是指「利人之心」,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事要不要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才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持;悲的根本是「度人之意」,即幫助他人化解煩苦,減少世間戾氣,增加和美的意願。

二者合在一起來看,就是「自利利人,生生不息」之道,是符合人性規律和自然規律的,因此,慈悲之心不屬執念。


有很大區別。。。慈悲是。。冷眼旁觀嘛。。。這個冷眼非常重要。。。別人需要的時候你就幫,不會去主動要做什麼。。。但是愛,不幫你會很難受。很想用幫別人充實自己。。。比如父愛母愛就是無法冷眼旁觀的,所以是執著,是一種寄託,是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一部分,是我執。。。

分開來說慈是希望別人快樂,悲是希望可以代替別受苦。你要真能發這個心。。。那你離脫離我執不遠了。。。。

不過也沒啥。。。幹嘛人人都要修佛啦。。。開開心心的我執。。。該你修的某一世你自然就沒這些我執了。或者會很輕易放下

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去做自己這輩子還做不到的事情。。。。有些事情,開悟啊什麼的,很高大上。。其實根本沒卵用啊。。。開開心心過自己這輩子就行了。。。時候到了,你想不悟都難。。根本不用急


在咱凡夫的水平幹什麼想什麼都是執著,乃至對成佛的渴望對眾生所謂的慈悲都是執著。就是靠這執著,以幻修幻,證得般若成為菩薩後,放下了執著而出現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憑咱的小腦袋想不到的那種大慈大悲。總之先靠執著證得般若吧。您看我說明白了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