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裏蘭州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史蒂夫·漢克博士撰寫的一份題爲《2018年痛苦指數》的報告中,委內瑞拉被認爲是世界上最悲慘的國家,其次是津巴布韋、阿根廷、伊朗、巴西、土耳其、尼日利亞、南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埃及和烏克蘭。

  197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Arthur Okun)引入了“痛苦指數”(misery index)。奧肯著有開創性著作《平等與效率:巨大的權衡》(E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e Big Trade Off, 1975)。原始指數考慮了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等因素。這是一個公式,一種方法論,與所謂的奧肯定律相一致,但後來被哈佛教授羅伯特·巴羅和史蒂夫·漢克教授修改。

  後者每年發佈一份報告。他表示,“我修正後的痛苦指數是失業、通脹和銀行貸款利率之和,減去實際人均GDP變化的百分比。前三個要素的高讀數是“不好的”,會讓人感到痛苦。這些都被“好”的人均GDP增長所抵消,而人均GDP增長是從壞的方面的總和中減去的。一個較高的痛苦指數反映了較高的痛苦程度,這是一個足夠簡單的指標,一個忙碌的總統,沒有時間進行廣泛的經濟簡報,可以一眼理解。”

  在2018年的報告中,漢克認爲委內瑞拉是世界上最悲慘的國家,其次是津巴布韋、阿根廷、伊朗、巴西、土耳其、尼日利亞、南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埃及和烏克蘭。

  報道稱,史蒂夫·漢克的報告不涵蓋世界上所有的國家。

  首先,痛苦指數非常清楚地表明,經濟增長與人民的繁榮和幸福息息相關。遭受滯脹之苦的國家可能會有非常悲慘的民衆。

  第二,缺乏經濟增長或經濟不景氣會導致政治和社會危機。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在委內瑞拉,通貨膨脹率是6000%以上,津巴布韋通貨膨脹是據說超過97%。

  第三,良好的治理、領導和政治穩定是宏觀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從2018年的悲慘指數來看,世界上最不悲慘的國家似乎也擁有強大的領導力、制度和一定程度的穩定性。

  第四,應該避免貧困,因爲貧困可能導致痛苦。

  第五,國家有責任防止貧困加劇,促進經濟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