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兩大苦:
物質匱乏,精神空虛
叔本華
木雲 林求是譯
一般人把身外之物當作人生的幸福來源,希望從財產、社會地位、妻室兒女、朋友或是社會那裏得到幸福,所以當他失去這些東西或是發現這些令他失望的時候,他的幸福基礎就崩塌了。換句話說,這個人的人生重心隨着每一次心血來潮而不停改變,完全不在他自身。倘若他是一個富有的人,就可能是今天在鄉下別墅消磨時光,明天在買馬,或宴請朋友,或旅行——總之,他過着奢侈的生活是因爲他只能從追求外在樂趣中獲取滿足,就像失去健康的病人,期望在各種湯藥中重獲力量,卻不試着去發展他自身的生命力,而恰恰這纔是他幸福的真正來源。

撇開極端的類型先不談,讓我們來看看比較居中的一類人——他們也許沒有傲人的思想力,但又比泛泛之輩要多一些精神的追求。

一般來說,這樣的人會對藝術有一點業餘的興趣,或對科學的某些分支感興趣——譬如植物學、物理學、天文學、歷史,能在這類研究中發現莫大的樂趣——當幸福的外在來源枯竭,或不能滿足他的時候,他會通過這些研究來自娛自樂。像這樣的人,我們可以說,他的人生重心,部分在於他自身。但是,對藝術有淺薄的興趣,與自發的創造是截然不同的;而對科學的業餘追求則容易流於表面,不能洞悉事物的本質。

人不能把自己全然地等同於諸如此類的追求,也不能讓自己的整個人生完完全全被它們滲透、填滿,以至於對其他一切事物都失去了興趣。唯有我們稱之爲天才的那些人,擁有最高的智力水平與思想稟賦,方可達到這種強度,將其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都耗在某個主題上,將對人生作的思索以詩歌或哲學的方式呈現,力求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理解。因此,對於天才來說,不被外界打擾地忙於自己的思想和作品,這樣的需求十分迫切。他們樂於獨處,閒暇是求之不得的恩賜,其他一切都是多餘的,甚至是負擔。唯有這類人的人生重心纔可以算是完全在自己身上。這些罕見的人,不論他們的性格有多優秀,都不會像其他人那樣,對朋友、家庭和一般的社會團體展現出過多的熱情和強烈的興趣;即便失去外在的一切,他擁有的自身內在,也會讓他得到安慰。疏離和孤獨是他們的特質,尤其是當其他人從未真正切實地滿足過他們時,這種特質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總的來說,這類人天賦異稟,他們也逐漸習慣了被當作異類遊走在人羣中,並在思考普通人性時會使用第三人稱的“他們”,而不是第一人稱的“我們”。

由此看來天生被賦予了精神財富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的確,主觀意識對我們的影響,遠比客觀事物的影響要大——不論客觀是什麼,都只能間接影響我們,而且還必須得通過主觀意識才能發揮作用。盧奇安 形象地表達了這一真理,即“靈魂的財富是唯一真正的財富,其他的財富都伴隨着更大的煩惱。”

內心富有的人對外界別無所求,他只要求保有不被打擾的閒暇,用來培養精神並完善智慧,從而享受自己的內在財富,在生命中的每時每刻都可以做自己。倘若他註定要在整個人類歷史中留下烙印,那麼對他來說,幸福或者不幸福,只有一個衡量標準,那就是,他是否能夠完美地挖掘、發揮他的才能,並完成自己的傑作,其他一切皆微不足道。

各個時代最偉大的人物都將不被打擾的閒暇視作最寶貴的東西,其價值堪比一個人本身的價值。亞裏士多德說:“幸福存在於閒暇中。” 第歐根尼·拉爾修 則宣告:“蘇格拉底稱讚閒暇是最美好的財產。”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裏士多德總結說,“獻身於哲學研究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或者如他在《政治學》中所說,“任何力量,且不論這種力量是什麼,只要能得到自由發揮,就是幸福的。” 這一點跟歌德在《威廉·邁斯特》中所說的一致:“天賦異稟的人註定要使用他的天賦,並從中獲得至高的快樂。”

但是尋常老百姓很難擁有不被打擾的閒暇,因爲這並不屬於人的本性。普通人常見的命運就是將生命耗在爲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奔波上——爲了求生而掙扎度日的人,很難有什麼高尚的精神樂趣。基本上人們很快就會厭倦不被打擾的閒暇。如果沒有虛假的目標來促使其忙碌的話,這閒暇就會變成負擔,只好用各種各樣的玩樂消遣或愛好來打發時間;到最後閒暇甚至反倒變成痛苦,就像某句諺語所說:“無所事事,就會躁動不安。”

當精神稟賦、智力程度遠超過一般人的水準時,看起來也會是不正常且違反自然的。但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那麼這個人就是幸福的,他反而會想要那種其他人認爲是負擔,甚至是有害的不被打擾的閒暇,否則他就會像被束縛的雙翼飛馬珀伽索斯 一樣快樂不起來。

如果外在的、不被打擾的閒暇,和內在的、偉大的智力稟賦,這兩個特殊的條件恰好湊在一起,剛好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那可真是最大的幸運。被命運如此眷顧的這個人可以過一種更加高級的生活,免遭人類兩大痛苦根源——物質匱乏和精神無聊——的折磨;不用再承受爲生存而努力掙扎之苦,也不用忍受長時間的閒暇造成的無聊之感——人生這兩種痛苦唯有相互中和,人們才能擺脫困擾。

長按二維碼購買


以下文章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

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iwish89聯繫

哲學園鳴謝

2月22日是叔本華誕辰231週年的生日,1788年的2月22日叔本華出生於但澤,他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掌握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7種語言。他一生未婚,家產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着隱居的生活。

25歲發表了認識論的名篇《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30歲完成了主要著作《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版發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裏。53歲出版《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

1851年63歲時出版了封筆之作《附錄和補遺》,一上市即售罄,終於成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1860年9月21日在法蘭克福病逝。


叔本華說,《附錄和補遺》是繆斯女神晚生的子女......比先前所有的作品都寫得更通俗易懂,也會比先前的書賣得更好。這部成名作的完整中譯本第1卷將於3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也是對這位哲學家231歲生日的紀念。

長按二維碼購買


爲了出版《附錄和補遺》,2018年9月本書責任編輯專程去叔本華生活了28年的法蘭克福,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拜謁叔本華墓,代表譯者,代表中國讀者獻花。黑色的長方形的墓碑橫臥在冬青環繞的草坪上,刻着歌德體“Arthur Schopenhauer”。這是叔本華臨終前要求的樣子,沒有頭像,沒有生卒年。



第二件事是去參觀書叔本華檔案館並拜訪呂佩館長。館長讓我們看了叔本華藏書的掃描件,看了《附錄和補遺》1851年第1版和其他藏書。



第三件事是去美因茨大學拜訪叔本華協會會長、叔本華哲學教授科思勒,向他請教《附錄和補遺》的版本問題。


△ 1851年版扉頁


△ 1851年版目錄




叔本華讀過的每一本書上都有叔本華家族徽章,經申請同意,中譯本《附錄和補遺》印製了這枚珍貴的徽章。它可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和中國讀者見面哦。

↓↓↓



✔《附錄和補遺》是如何暢銷的


叔本華說這部書比先前所有的書寫得都更通俗易懂,也會比先前的書賣得更好,是“獻給世界的哲學”。它首先在德國有學識的市民階層產生了影響,成爲中產家庭的必備書——日常生活的智慧格言書;那些循規蹈矩、腳踏實地、取得了某種成功的人,是叔本華的第一批追隨者。其次引起了哲學研究者的關注和討論,他的意志哲學才漸漸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此前他出版的幾部著作,本本滯銷,堆在倉庫,連他的小說家的母親都譏諷他的書“肯定是給藥劑師做包裝用的”。



✔《附錄和補遺》的文學價值


他以優雅的文體,格言式的筆觸,對人生、社會、文學、藝術等問題廣泛思考,其誅心之言,駭俗之論,無不引人沉思。比如,“論文學”“論閱讀和書籍”“論寫作和文體”“論學者和博學”等都是流傳廣泛的名篇,帶給讀者愉悅的享受。弗蘭茨·卡夫卡曾說:“叔本華是一個語言藝術家,僅僅因爲他的語言,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讀他的著作。”



✔《附錄和補遺》的廣泛影響


叔本華是意志哲學的開創者,他終結了哲學延續了數千年的理性主義傳統,發現了思想背後的慾望和理性背後的意志,開啓了哲學對人自身的探討。他的思想之於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如邁蘭德、尼采、維特根斯坦;之於現代心理學的創立,如弗洛依德;之於世界文豪的創作,如託爾斯泰、屠格涅夫、左拉、普魯斯特、艾略特、博爾赫斯等,其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以下文章大部分

選自叔本華《附錄與補遺》

《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附錄與補遺》套裝

長按二維碼購買


叔本華乾貨一批

叔本華: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華 | 樂觀和美貌能讓你更幸福
叔本華 | 最廉價的驕傲 是 民族驕傲!
叔本華 | 騎士的榮譽:小衆的榮譽
叔本華:論閱讀和書籍
叔本華 | 論女人
叔本華 | 人生兩大苦: 物質匱乏,精神空虛
叔本華:逃脫困住你生活的“活死人墓”
叔本華:你可能根本沒認清自己
叔本華、尼采與音樂
閒暇是生命的花兒~~~叔本華的雞湯味道好極了!還順便痛批了一下打麻將!
從叔本華“意志”的來源看形而上學的演變
今天是叔本華生日哦,來瞭解下這位毒舌男!
瓦格納致敬叔本華之《尼伯龍根的指環》
王國維 論 叔本華與尼采
大哲學家系列之十三:亞瑟·叔本華
毒舌男叔本華 | 《不瘋魔不哲學》清華女博士哲不解(張明明)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