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两大苦:
物质匮乏,精神空虚
叔本华
木云 林求是译
一般人把身外之物当作人生的幸福来源,希望从财产、社会地位、妻室儿女、朋友或是社会那里得到幸福,所以当他失去这些东西或是发现这些令他失望的时候,他的幸福基础就崩塌了。换句话说,这个人的人生重心随着每一次心血来潮而不停改变,完全不在他自身。倘若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就可能是今天在乡下别墅消磨时光,明天在买马,或宴请朋友,或旅行——总之,他过着奢侈的生活是因为他只能从追求外在乐趣中获取满足,就像失去健康的病人,期望在各种汤药中重获力量,却不试着去发展他自身的生命力,而恰恰这才是他幸福的真正来源。

撇开极端的类型先不谈,让我们来看看比较居中的一类人——他们也许没有傲人的思想力,但又比泛泛之辈要多一些精神的追求。

一般来说,这样的人会对艺术有一点业余的兴趣,或对科学的某些分支感兴趣——譬如植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历史,能在这类研究中发现莫大的乐趣——当幸福的外在来源枯竭,或不能满足他的时候,他会通过这些研究来自娱自乐。像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说,他的人生重心,部分在于他自身。但是,对艺术有浅薄的兴趣,与自发的创造是截然不同的;而对科学的业余追求则容易流于表面,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

人不能把自己全然地等同于诸如此类的追求,也不能让自己的整个人生完完全全被它们渗透、填满,以至于对其他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唯有我们称之为天才的那些人,拥有最高的智力水平与思想禀赋,方可达到这种强度,将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某个主题上,将对人生作的思索以诗歌或哲学的方式呈现,力求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因此,对于天才来说,不被外界打扰地忙于自己的思想和作品,这样的需求十分迫切。他们乐于独处,闲暇是求之不得的恩赐,其他一切都是多余的,甚至是负担。唯有这类人的人生重心才可以算是完全在自己身上。这些罕见的人,不论他们的性格有多优秀,都不会像其他人那样,对朋友、家庭和一般的社会团体展现出过多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即便失去外在的一切,他拥有的自身内在,也会让他得到安慰。疏离和孤独是他们的特质,尤其是当其他人从未真正切实地满足过他们时,这种特质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总的来说,这类人天赋异禀,他们也逐渐习惯了被当作异类游走在人群中,并在思考普通人性时会使用第三人称的“他们”,而不是第一人称的“我们”。

由此看来天生被赋予了精神财富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的确,主观意识对我们的影响,远比客观事物的影响要大——不论客观是什么,都只能间接影响我们,而且还必须得通过主观意识才能发挥作用。卢奇安 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真理,即“灵魂的财富是唯一真正的财富,其他的财富都伴随着更大的烦恼。”

内心富有的人对外界别无所求,他只要求保有不被打扰的闲暇,用来培养精神并完善智慧,从而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做自己。倘若他注定要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留下烙印,那么对他来说,幸福或者不幸福,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他是否能够完美地挖掘、发挥他的才能,并完成自己的杰作,其他一切皆微不足道。

各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都将不被打扰的闲暇视作最宝贵的东西,其价值堪比一个人本身的价值。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中。” 第欧根尼·拉尔修 则宣告:“苏格拉底称赞闲暇是最美好的财产。”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总结说,“献身于哲学研究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或者如他在《政治学》中所说,“任何力量,且不论这种力量是什么,只要能得到自由发挥,就是幸福的。” 这一点跟歌德在《威廉·迈斯特》中所说的一致:“天赋异禀的人注定要使用他的天赋,并从中获得至高的快乐。”

但是寻常老百姓很难拥有不被打扰的闲暇,因为这并不属于人的本性。普通人常见的命运就是将生命耗在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奔波上——为了求生而挣扎度日的人,很难有什么高尚的精神乐趣。基本上人们很快就会厌倦不被打扰的闲暇。如果没有虚假的目标来促使其忙碌的话,这闲暇就会变成负担,只好用各种各样的玩乐消遣或爱好来打发时间;到最后闲暇甚至反倒变成痛苦,就像某句谚语所说:“无所事事,就会躁动不安。”

当精神禀赋、智力程度远超过一般人的水准时,看起来也会是不正常且违反自然的。但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么这个人就是幸福的,他反而会想要那种其他人认为是负担,甚至是有害的不被打扰的闲暇,否则他就会像被束缚的双翼飞马珀伽索斯 一样快乐不起来。

如果外在的、不被打扰的闲暇,和内在的、伟大的智力禀赋,这两个特殊的条件恰好凑在一起,刚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那可真是最大的幸运。被命运如此眷顾的这个人可以过一种更加高级的生活,免遭人类两大痛苦根源——物质匮乏和精神无聊——的折磨;不用再承受为生存而努力挣扎之苦,也不用忍受长时间的闲暇造成的无聊之感——人生这两种痛苦唯有相互中和,人们才能摆脱困扰。

长按二维码购买


以下文章转自:上海人民出版社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哲学园鸣谢

2月22日是叔本华诞辰231周年的生日,1788年的2月22日叔本华出生于但泽,他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掌握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7种语言。他一生未婚,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

1851年63岁时出版了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一上市即售罄,终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叔本华说,《附录和补遗》是缪斯女神晚生的子女......比先前所有的作品都写得更通俗易懂,也会比先前的书卖得更好。这部成名作的完整中译本第1卷将于3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也是对这位哲学家231岁生日的纪念。

长按二维码购买


为了出版《附录和补遗》,2018年9月本书责任编辑专程去叔本华生活了28年的法兰克福,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拜谒叔本华墓,代表译者,代表中国读者献花。黑色的长方形的墓碑横卧在冬青环绕的草坪上,刻着歌德体“Arthur Schopenhauer”。这是叔本华临终前要求的样子,没有头像,没有生卒年。



第二件事是去参观书叔本华档案馆并拜访吕佩馆长。馆长让我们看了叔本华藏书的扫描件,看了《附录和补遗》1851年第1版和其他藏书。



第三件事是去美因茨大学拜访叔本华协会会长、叔本华哲学教授科思勒,向他请教《附录和补遗》的版本问题。


△ 1851年版扉页


△ 1851年版目录




叔本华读过的每一本书上都有叔本华家族徽章,经申请同意,中译本《附录和补遗》印制了这枚珍贵的徽章。它可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和中国读者见面哦。

↓↓↓



✔《附录和补遗》是如何畅销的


叔本华说这部书比先前所有的书写得都更通俗易懂,也会比先前的书卖得更好,是“献给世界的哲学”。它首先在德国有学识的市民阶层产生了影响,成为中产家庭的必备书——日常生活的智慧格言书;那些循规蹈矩、脚踏实地、取得了某种成功的人,是叔本华的第一批追随者。其次引起了哲学研究者的关注和讨论,他的意志哲学才渐渐引领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此前他出版的几部著作,本本滞销,堆在仓库,连他的小说家的母亲都讥讽他的书“肯定是给药剂师做包装用的”。



✔《附录和补遗》的文学价值


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对人生、社会、文学、艺术等问题广泛思考,其诛心之言,骇俗之论,无不引人沉思。比如,“论文学”“论阅读和书籍”“论写作和文体”“论学者和博学”等都是流传广泛的名篇,带给读者愉悦的享受。弗兰茨·卡夫卡曾说:“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附录和补遗》的广泛影响


叔本华是意志哲学的开创者,他终结了哲学延续了数千年的理性主义传统,发现了思想背后的欲望和理性背后的意志,开启了哲学对人自身的探讨。他的思想之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如迈兰德、尼采、维特根斯坦;之于现代心理学的创立,如弗洛依德;之于世界文豪的创作,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左拉、普鲁斯特、艾略特、博尔赫斯等,其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以下文章大部分

选自叔本华《附录与补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附录与补遗》套装

长按二维码购买


叔本华干货一批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 | 乐观和美貌能让你更幸福
叔本华 | 最廉价的骄傲 是 民族骄傲!
叔本华 | 骑士的荣誉:小众的荣誉
叔本华:论阅读和书籍
叔本华 | 论女人
叔本华 | 人生两大苦: 物质匮乏,精神空虚
叔本华:逃脱困住你生活的“活死人墓”
叔本华:你可能根本没认清自己
叔本华、尼采与音乐
闲暇是生命的花儿~~~叔本华的鸡汤味道好极了!还顺便痛批了一下打麻将!
从叔本华“意志”的来源看形而上学的演变
今天是叔本华生日哦,来了解下这位毒舌男!
瓦格纳致敬叔本华之《尼伯龙根的指环》
王国维 论 叔本华与尼采
大哲学家系列之十三:亚瑟·叔本华
毒舌男叔本华 | 《不疯魔不哲学》清华女博士哲不解(张明明)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