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春秋時人,一生善思好問,勤學不輟。有一次到齊國聽到《韶》樂,癡迷到三個月不知道肉味的地步。晚年時癡迷《易經》,一天到晚翻來覆去的讀,竟然將編連竹簡的牛皮繩子給翻斷了好多次,其刻苦精神可見一斑。有一次孔子病了,他的學生商瞿為他占卜,佔得的結果竟然是孔子中午就要去世。在得知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之際,孔子竟然說:「拿書來,死亡之前不讀書又能幹什麼事呢?」孔子臨死之際,還念念不忘讀書,確確實實應該成為百世的楷模。

2. 蘇秦,戰國人,年輕時就立志成才,常常苦讀到深夜,疲倦了就用錐子猛刺自己的大腿,清醒之後再堅持讀書,最終成為戰國時最有名的縱橫家。

3. 屈原,楚國人,小時候讀書怕人打擾,所以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他都躲到離家不遠的山洞裡刻苦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

4. 匡衡,漢朝人,年少時家境貧寒,無錢點燈讀書,見鄰居家點著蠟燭,就在牆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借微微透過洞口的燭光讀書,後來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

5. 賈逵,漢朝人,小小年紀便喜歡讀書學習,雖然未到讀書入學年齡,但常常跑到學堂,隔著籬笆,偷聽老師講課。因為熱愛學習,所以不以學習為苦,終於成為漢代大學問家。

6. 常林,漢朝人,非常好學,雖然早年務農,但經常帶著書本下田幹活,這樣就可以在幹活的間隙來讀書了。

7. 路溫舒,漢朝人,因為家貧,無法入學讀書,所以自小給人放羊,但其十分好學,經常借書來讀,遇到喜愛的書籍,家裡連抄寫用的竹簡和布帛都買不起。有一次他在放羊的時候,發現水池中的蒲草寬寬長長,欣喜萬分,立即割下來帶回家曬乾用來抄書學習。就因為這樣用心,所以長大後成為寒門俊才。

8. 高鳳,漢朝人,出身於農耕之家,癡迷讀書,一天到晚不停歇。有一次妻子下地幹活,讓高鳳看護庭院中晾曬著的小麥,天突降暴雨,高鳳卻在書中神遊,等到妻子回來,麥子已經被暴雨沖跑了。後來人們就用「流麥」和「中庭麥」讚美讀書專註,用「流麥士」來稱謂書獃子了。

9. 董仲舒,漢朝人,年輕時讀書專心,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面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三年都沒有到花園裡瀏覽美景,就因為他如此專心,所以成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

10. 管寧,漢朝人,讀書時和華歆同學,有一天校外有達官貴人車馬經過,管寧不受幹擾,讀書如故,但華歆卻羨慕不已,出門瞧熱鬧去了。管寧見華歆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便生氣地和他割席分坐。

11. 劉秀,東漢開國皇帝,年輕時就在長安讀書,以好學聞名,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只要一有空閑,就要拿起書捲來讀。當上皇帝以後,依舊勤學苦讀,經常學到深夜。皇太子心疼父親,總勸他早點休息,但他總是說:「我喜歡這樣做,並不感到疲憊呀!」

12. 孫敬,東漢人,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廢寢忘食地讀書。怕自己瞌睡,就用一根繩子, 把頭髮綁在房樑上。這樣疲勞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痛頭皮,清醒了繼續讀書學習,後來成為著名的政治家。

晉代到清代的還有36個古人刻苦讀書故事在我頭條空間裏,有興趣的可以前往查閱。也可以點擊鏈接直接進入查看。http://www.toutiao.com/i6458955545586958861/


中國歷代刻苦讀書的例子真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單單拿北宋這短短百餘年的時間段來說,就有很多苦讀的人和苦讀的故事。

比如:歐陽修的「以荻畫地」,歐陽修四歲喪父,貧無所依,母親「以荻畫地」,教以詩書,歐陽修廢寢忘食,惟讀書是務,讀出一了個千古文豪;比如:范仲淹的「劃粥斷齏」,他每天煮一大碗米粥,冷卻後分成四塊,早晚各兩塊,僅以韭菜末相佐,如此寒來暑往多年,讀出了一位千古名臣。穿越北宋歷史,你會發現凡名臣、名儒,無一不經過漫長的苦讀,隨便拉出一位就是一大堆勵志故事,足以讓人感佩。

北宋人苦讀有幾個原因:一是皇帝鼓勵讀書,如宋真宗詩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二是讀書是年輕人比較單一的出路,一人登科,舉族皆榮,光明的前途是最好的獎賞。這兩個原因讓大家埋頭苦讀,不出頭,不罷休。

然而,這些人大都是科舉道路上的勇夫,有其功利的一面,如同今天的高考,奮勇拼搏只為一躍龍門。世上之事,凡為功利追逐,都是非正常狀態。為科舉或高考去讀書,懸樑刺股也好,鑿壁偷光也好,都不能反映讀書的本來面目,這時,讀書只是一塊「敲門磚」,一旦進了「門」,「磚」常常拋棄如敝帚。

讀書的本來面目應該是一種對未知探尋的衝動,一種與作者思想交流的過程,一種會心的興奮,一種如沐春風的愉悅享受。總之,真正的讀書,應該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更非功利的。北宋讀書人中間,不為功利讀書的人很多。

比如蘇舜欽。他年輕時,寄居岳父杜衍家,每夜讀書,必飲酒一斗。杜衍是宰相,對女婿每晚飲酒竟達一斗深為不解,便安排人暗中觀察。某晚,蘇舜欽正讀《漢書?張良傳》,讀到:「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時,猛然拍手說:「可惜沒有擊中。」然後滿飲一杯。讀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臣授陛下」時,又拍案說:「君臣知遇,怎麼如此難啊!」又痛飲一杯。杜衍聽到報告後,哈哈大笑說:「有這等下酒物,一斗不多啊!」從此,蘇舜欽的「漢書下酒」天下聞名。

又如黃庭堅。他在《寧浦書事六首》詩中說:「揮汗讀書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豈更求榮達,日長聊以銷憂。」他表示讀書不為榮達,解憂而已。不過,解憂還不能完全表達黃庭堅對讀書的鐘愛。他曾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他是那種對讀書喜歡到骨子裡的人,無書不讀,而又不能片刻無書。他的讀書目的為「三養」:養身、養心、養精氣神。

黃庭堅曾因在政治上講真話,屢遭貶謫。1104年,他甚至被朝廷削籍除名,羈管於廣西宜州,形同囚犯。到宜州後,他先寄居城西一居民家,宜州太守認為按罪不能安置這麼好,讓他搬到城南戍樓。戍樓破敗不堪,晴天一屋灰,雨天一屋水。然而,即使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黃庭堅依然焚香讀書,自得其樂。命途多舛,但精神高蹈,這就是黃庭堅「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原因。


謝謝邀請。一般來說,反映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幾乎人人盡知,比如鑿壁偷光、懸樑刺骨等等。今天我要講的是很少被人知道的故事:賣身求學。古人有叫禮文的年輕人,聰慧過人,因家裡貧寒無力供養讀書,只好選擇賣身當富人家的書童。偏巧陪讀的是紈絝子弟,每天都受盡了欺負。後來他替主人在父親請來的私塾先生面前答題,被私塾先生一陣追捧後,他的待遇纔好了一些。就這樣,10年後那位少主當了官才放了他有一身自由,誰知這位禮文隨即考取了功名狀元,當官後成了原來少主的頂頭上司,兩人非常默契,後來禮文因文字獄下牢殞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