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岡花(於離別之朝束起約束之花),再次體會到當時看花開,花名和風平浪靜的明天的那種感覺。一直都很喜歡岡媽的腳本,雖然聽說鐵血高達什麼的不太行,還有岡媽的發揮不穩定這樣的說法。(反正我也不看高達迷家)。但是就我之前提到的三部來看,岡媽的劇本確實有一種觸動人心的感覺,感情的細膩程度不是一般的套路作品能匹敵的。岡媽的自傳裏似乎說過她小時候也是經歷不少事情,像花開裡面緒花的故事貌似就是以她為原型的。那麼,小時候沒有體驗過太多愛的岡媽,是怎麼樣寫出感情如此真實動人的腳本呢?


在前些日子播出的岡田自傳裏,她寫出了這麼一個情節:

而作為岡片看了80%的本人,能夠深刻的感覺到她把對待男朋友那一套放到了動畫觀眾身上,把最真實的自己暴露給觀眾,接著精準篩選出自己的目標受眾。就比如「她總能把一個故事講的過分扭曲,巴不得讓人人都知道她小時候過得不好現在有能耐了可以報復社會」這樣。

是的,岡田是個評價很極端的動畫腳本家,動畫觀眾對這個女人的評價也呈現兩極化

——極端喜歡和極端厭惡。

日本動畫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隨便喊喊口號裝裝樣子,世界就會順我心思發生變化。

到了岡田式動畫這裡則更加誇張:我只要把我的心裡話說出來不需要更多行動,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岡田認為人與人的溝通是單向的——不,這樣又怎麼能叫作溝通呢?岡田式溝通就是女人耍性子,一哭二鬧三上吊。

在岡田自傳電視劇裏,她雖然一遍又一遍呢喃著「外面的世界」但是在最後她依然沒有對「外面的世界」產生正確的認識,她依然躲在自己的防護罩裏。她的所有故事最終都變成了另外的姿態。說到底岡田只是想寫一個人說話,只是想用整個動畫去寫她自己的心裡話,然後為了讓這些心裡話能被反饋進去整個世界觀都會被迫回應她:

西蒙——兩個女主角沖向天空,世界和平

風平浪靜的明天——主角大喊,海神回應

那朵花——主角大哭,面碼歸西

心想要大聲說話——女主大喊,全班包容朝花夕誓——親子大喊,世界和平檜曾根與間租譚——主角自我犧牲,世界安定

岡田沉浸在她自己的世界裡,片中的角色們一個個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如同她所說的「我只要做我可以勝任的事,那麼哪裡都不是外面的世界了。」

——但是這樣可能嗎?不,當然不可能。

所以到了世界更大、人際更加複雜的鐵血裏,即使奧爾加大喊著「不 要 停 下 來」,片中的大家最終卻停了下來,因為這樣的世界不會包容岡田的任性。

作為一個岡黑,我討厭她的一廂情願,討厭她的歇斯底里,討厭她的自以為是。在她的劇本里,片中的女主角彷彿就是她的分身,岡田她愛她自己,因此整個世界也會遷就著愛著主角。她原創動畫裏幾乎都是這樣如同司馬昭之心的小心思,因此她每出一部原創動畫,這份厭惡就會加深一級。

這確實是一種真實的感情,但是太過真實並不是每個觀眾都能承受的住。

最後說去難聽點的,從問題的描述看:「雖然聽說鐵血高達什麼的不太行,還有岡媽的發揮不穩定這樣的說法。(反正我也不看高達迷家)」

反正我不看,所以事實不存在——題主只是喜歡任性的自己吧?已經是個合格的岡田粉絲了。


個人感覺她寫的故事大多矯揉造作,無法引起我的共鳴。所謂情感細膩不等於無病呻吟,她的作品裡大多的悲傷在我看來都有點做作。


瀉藥,崗媽「日本瓊瑤」「崗田瑪麗蘇」的名號不是白叫的


簡單說一下我自己的理解

主要原因是性格

岡媽是一個敏感的女人,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她很像劉若英,3歲的時候父母就離異和母親外公居住,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缺少父親在童年的影響會缺少一些理性的東西。

更嚴重的是,日本校園也會有比較嚴重的霸凌(這在全世界是一樣的),幾乎是一個自閉患者的岡媽從小學就很少上學了,性格使然,她的作品可以看出來劇情會更多受到感性的因素如感情推動而不是理性的動機,簡單來講就是缺乏動機。

很可惜的是,我沒看過《迷家》和《岡達》,但從《真實之淚》《來自風平浪靜的明天》《岡花》等等岡媽好的作品,巨大的感情會掩蓋動機的缺失,但是從腳本家的角度來說,又要維持劇情的合理,簡而言之,只能通過自己性格里的多愁善感來彌補,這就是岡媽。鬥膽直言一句,讓她寫鐵血是強人所難,原因讀了下面就懂了。

當時上海電影節的時候,我看的直播,一開始很羞澀,不太說話,能看得出來幼年的病還有所影響,直到讀到粉絲來信的時候知道自己的作品得到承認,潸然淚下,後面才比較放的開

她是一個很純真的女人,很可愛,她理解的戰爭是很簡單,就是過家家,但是偏偏戰爭是一個很理性的東西,是高達不適合她。


反正我也不看高達迷家

啊哈哈哈,無法看到作者缺陷的一面就無法理解她為什麼會有優秀的一面。

岡達的人物感情塑造的其實並不差,風評被害是因為岡媽在劇情走向上各種想當然,然後作為導演的長井龍雪沒拉住岡媽在劇情上放飛自我,鐵血作為岡媽的污點(特別是鐵血第二季46話後半段到結局全是岡媽作為腳本),是不可能躲得掉批判的。

首先,岡媽擺脫不了個人小確幸的心態,雖然她能把角色微妙的感情變化寫的很豐富,但是把個人感情放大到世界變動,特別是高達這種注重個人能影響世界走向的作品上,岡媽就非常的縮手縮腳。世界是會變化的,但是要建立在和平的自我演變下,主角只是裹夾其中的棋子,整體立意其實很好,很適合拍深受白左喜歡的二戰題材影片,但是岡媽寫的卻非常拘謹,甚至故意去套黑幫電影(還是很港式的)路子,說明岡媽確實無法理解個人在革命中的真正意義,她對於個人對於世界的影響沒有什麼深刻的理解。

其次,岡媽作為創作者有很強的感性成分,感性並非不好,而故事除了感性還需要邏輯支撐,很多時候有人覺得岡媽扭捏做作,就是因為她的故事少有能夠讓大眾接受的邏輯支撐,岡媽為了讓故事成立,甚至會強行塑造某些不應存在的故事發展,打破人物的內在邏輯去寫一個情節。不論是鐵血,迷家還是目前好評的花名,都有這種問題,只是嚴重與否的問題。導演拉住了,就有救,拉不住就送火葬場低調下葬吧,不如你想想鐵血現在的風評。


Anitama有一期視頻講岡田磨裏講的挺好的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6676508?share_medium=androidamp;share_source=copy_linkamp;bbid=bl5rXDkKblZhAjVRLVEtinfocamp;ts=1542211438240?

www.bilibili.com


粉絲濾鏡要不得啊。

粉絲濾鏡要不得啊。

粉絲濾鏡要不得啊。

年輕人不要沉迷動畫,多出去外面走走,你會發現世界更好玩(真心話)


瀉藥

比較粗略地說主要和個人風格和所屬公司風格比較有關。

細膩真實這個部分,emmm,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有關於公司風格。PA社人稱小京都,對真實系的演出有不錯的理解,加上適時展現的背景美術,很容易讓你代入一個世界,進而也就真實了。

觸動人心這個部分則和岡媽自己的風格有關。一方面是人物情感上的極端,大開大合,譬如本作(PA花)上艾瑞爾的「戀母」。這樣情感衝突就會十分激烈,在製作得當的情況下自然更觸動人心。另一方面岡媽寫劇本喜歡把所以高潮放到一起,也就是很多人說的「騙眼淚」,這個不置可否,但是對觸動人心肯定是有幫助的。

至於愛嘛.這個東西你不能說經歷了不幸就會沒有,你看隔壁喬魯諾不也最後生的光明磊落(滑稽)。況且缺愛的人對愛的渴求更為激烈,恰如只有男人才能演繹最動人的女人(霸王別姬),應該也只有缺愛的人才能描摹最真摯的情感


她只寫她自己,其他人都喜歡寫自以為的普適價值觀。


那啥……我不想打擊題主,但是千萬千萬別去看高達鐵血,別問我為什麼。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